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审美是除艺术审美、自然审美以外的第三种深层次审美形式,能给审美主体悦目悦耳、悦心悦意、悦神悦志的历史美感.本文从历史审美激发人的"求真、求善、求美"之情,塑造人的理想人格;历史审美增强人对生命、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历史审美引领人渐入人生佳境,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历史审美角度论述其对国民人文精神培育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诗歌让人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神悦志。诗歌美育更是培养"完全之人物"不可缺少的环节。诗歌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可从四方面入手:朗读吟诵,感知"美";入境悟象,理解"美";激发情感,感悟"美";驱动想象,创造"美"。  相似文献   

3.
体育舞蹈美学的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是我们每个人都想要追求的东西,作为最具表现生命情调与生命力的体育舞蹈,它是一项融合舞蹈与艺术一体的高雅文明活动、随着它的发展成为了人们不可缺的艺术主体,它用肢体语言来表现美的所在通过对体育舞蹈中美的形象性、愉悦性、功利性的阐述,使他们在美中有各自独特的感性显现:并了解到各种舞种动作的造型美、音乐美、意境美、服装美、人体美,使人们更了解体育舞蹈的美学特征,使更多人参与其中。从而得到身体的锻炼,身心的愉悦,悦目怡神,提高了人们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在欣赏体育舞蹈时,也能把人们带入无限的遐想境界中,去品味、体会它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4.
曹懿 《科技创业月刊》2013,26(5):165-166
布洛是英国心理学家、美学家,原为瑞士人,后入英国籍,长期在英国剑桥大学任教授,兼通意、德、法、俄、西班牙、中等六种文字,著述涉及文化、文学、美学等许多方面。他在1912年的论文《作为艺术要素与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中提出"心理距离说",用"心理距离"解释一切审美现象,认为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只有保持适度的、非功利的、非实用的心理距离,审美才能够进行,"心理距离"是产生美与美感的根源。扩展开来,"距离"在审美经验中统称为审美距离,包括时间距离、空间距离、情感距离和心理距离等。从以上几个方面对"距离产生美"进行粗浅分析,进而强调"距离产生美"也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裴秀颖 《科教文汇》2008,(3):176-177
艺术美是现实美的反映、深化和升华,是人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审美创造。既然是人的审美创造就说明在体验美、创造美的过程渗透着艺术家的自我意识。生命中始终都体现着对美的追求,而美的追求又渗透着审美的自我。  相似文献   

6.
夏晓华 《科学大众》2013,(9):96+180
《新纲要》把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定位在审美的范畴内,强调了对儿童审美感受的引导。审美心理结构的塑造,是使人从自然的人变为审美创造的人。这是全面发展教育重要组成部分。而丰富多彩的审美教育活动深深地吸引着每个孩子,孩子对生活中的色彩美、造型美、协调美、对称美等多种形式的美表现出由衷的喜爱,对美的敏感性得到了发展,使幼儿具备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增强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李碧娟 《今日科苑》2008,(6):206-207
艺术欣赏是感性与理性统一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更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对美进行再创造,欣赏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等,通过审美直觉、审美静观和审美创造的途径去追寻美、感受美、创造美,从而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这不仅是每个人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李碧娟 《金秋科苑》2008,(6):206-207
艺术欣赏是感性与理性统一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更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对美进行再创造,欣赏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等,通过审美直觉、审美静观和审美创造的途径去追寻美、感受美、创造美,从而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这不仅是每个人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滕瀚  陈小容 《科学学研究》2007,25(6):1072-1076
 采用《中国公民人文素质调查问卷》对西南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97人进行了调查。对西南地区科技工作者的科学审美倾向、艺术审美倾向、社会审美倾向、自然审美倾向及其它审美倾向进行了差异比较分析,并与全国科技工作者的同类审美倾向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西南科技工作者和全国科技工作者在审美活动的选择上,平均数由高到低依次都是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科学美;(2)科技工作者科学审美倾向显著低于自然审美倾向、社会审美倾向、艺术审美倾向;(3) 西南科技工作者在艺术美选项上显著高于全国科技工作者,而在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的选择上两者不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  相似文献   

10.
罗引青 《知识窗》2012,(1X):20-20
审美理念是一种借助对自然美、社会美,特别是艺术美的鉴赏与创造,使受教育者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与陶冶,从而提高美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美的理念,完善人的素质,使之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教育活动。本文主要探讨了审美理念在女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热爱美、追求美、创造美,是人的天性。人类的一切活动,无不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无不积淀着人类的审美心理。新闻活动也是人类的一种审美创造活动,新闻作品也是人类对自身历史的一种审美描述成果。作为研究人类审美实践的美学,也理应将新闻纳入自己的视野,研究新闻美,建构新闻美学理论。正是基于这样的学科背景,对中国传统美学在当代新闻实践中的具体影响和应用予以解释。  相似文献   

12.
金玉 《科学中国人》2014,(5S):108-108
美是客现存在的,现实生活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大自然等给人们带来无穷无尽地美的享受。但是,人们明明生活在“美”的身边,却感受不到“美”的存在,其原因就在于缺少美的“发现”、美的感受,即审美。小学美术教育就是要通过审美活动,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可见,在小学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审美教育是不可缺少的。我们应该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高尚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3.
审美就是能动的认识美、鉴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情趣、能力和素质,它是伴随着人一生的重要素质.通过探索"如何欣赏服饰美"中"形式美"的原理,来提高学生认识美的情趣.能力和素质,同时来旁通其他艺术门类;通过"时代感"的论述来提高学生鉴赏美的情趣.能力和素质,调整学生的审美取向,挖掘服饰与人.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联系,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14.
刘萍 《知识窗》2022,(11):63-65
诗歌作为语言凝练的精华,能满足学生审美需求中的情感美、音韵美、意境美和思想美等需求,具有很强的美育价值。这种美育价值与语文教学目标中让学生能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诉求不谋而合。教师充分挖掘诗歌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价值,有助于做到“以文化人,以美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文章分析高职语文诗歌审美教育的意义,并探究诗歌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15.
音乐教育实际上是美育及审美教育,它是审美和教育结合的产物,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中小学音乐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激发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音乐是一门极富情感的艺术,它的美是通过听觉来感受的,所以音乐教育者们必须把这种"美"传递给学生,让他们懂得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  相似文献   

16.
爱美是人的天性,在数学教学中以美启思、以美导真、以美引善,这是数学学科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7.
着重从听、说、读、写等方面来探讨英语课审美教育的几种方法:在视听中欣赏英语美;在朗读中体验英语美;在说写训练中完善英语美。  相似文献   

18.
音乐美是音乐家通过主观能动性的创造,把现实生活的美,特别是人的思想情感加以集中、提炼和升华,并运用赋予独创性的艺术形式加以体现的产物。这种客观存在的美,需要以审美的眼光加上心理的想像去认识、洞察、把握。音乐审美在音乐欣赏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9.
陈建全 《知识窗》2014,(6):71-71
语文是一个美的世界,语文教学就是要通过听、说、读、写等环节,用教材中的美、生活中的美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让学生在美的事物的熏陶下,建筑起美的心理结构,提升审美能力,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相似文献   

20.
动物也选美     
动物也与人一样会选美。但是,它们的选美主要是为了生殖和种群的繁衍。至于它们是否也懂得像人一样审美,则是见仁见智的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