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识教育中的"通"是融会贯通的"通"。生命科学虽兼具基础和应用学科的特点,但要求学习者和研究者首先要对生命敏感。作为一名教师和教学管理者,笔者认为,生命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应注重特色建设,通过与时俱进细化教学目标,以学生为本设计教学内容,以政策为导向提高教师修养,使课程建设既适应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要求,又体现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和课程特点,并渗透生命科学学科文化,从而提高生命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
要在通识课程实践教学中培育高职学生人文精神,这种来自实践教学的通识教育比理论教学更直接、更形象、更持久。在通识课程实践教学中培育高职学生人文精神应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按照通识课程传统的实践教学形式开展通识课程实践教学活动;二是以"三下乡"活动为载体,开展通识课程实践教学活动;三是围绕专业实习实训开展通识课程实践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3.
针对高校由专业教育向通识教育这一教育理念的转变和现代社会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紧迫要求,需要深入研究将基础课程建设为通识教育课程的特点和规律,探讨综合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本文以西北工业大学"普通化学"通识教育课程实践为例,在通识教育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普通化学"公共基础课为通识教育课程的改革框架结构,并论述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评价体系四个方面的改革。  相似文献   

4.
放射医学是特种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在当前我国医学本科教学中属于特殊的小众学科。在当前高等教育不断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在本科教学中加强放射医学通识教育的重要性日渐凸显。本文以面向苏州大学全校本科生的通识课程"辐射与生活"的创新性教学实践为例,对放射医学通识课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的具体举措及其效果进行了初步的总结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课程思政是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实行全课程、全方位、全员育人的新探索。通识教育是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与核心目标。通识课程中课程思政的融入,是高校在深化改革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并将意识形态教育渗透到各类课程的新举措。本文以医学类通识性课程肿瘤生物学概论课为例,分析了医学类通识课程实行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介绍了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体现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有机融合的教育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6.
王飞  陈明辉  吴晓玉 《高教论坛》2009,(9):35-37,46
本文通过对江西农业大学<走近现代生命科学>公选通识课程教学实践的调研分析,总结了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提出了今后课程建设的方向和措施.为加强大学生生命科学方面素质教育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概述了《大学语文》(中华文化版)教材产生的客观条件乃为适应侨校的办学理念,并与通识教育类课程的改革相呼应。论述了该教材的特色及其科学性与应用价值。进而从通识教育注重‘‘通识”的角度阐释了该教材对“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发挥精品课程的辐射效应,从2008年起,先后创建了"现代生命科学导论"、"细胞科学与社会"、"基因、疾病与健康"、"如何上大学"等四门通识课程,围绕细胞与基因,组成了微型生命科学通识课程群。为提高课程的质量,激发非生命科学专业学生的兴趣,确立课程群以"敬畏生命、珍爱生命"为主线、以"生命源于父母、安于社会、强于自身"为内涵,以此提高学生对生命的理解与认识,铸造人生的价值与辉煌。  相似文献   

9.
自上海大学全面开展通识教育改革以来,生命科学学院开设了一批通识课程。围绕"全人培养"的理念,针对生命学科特点,在课程内容安排、课程团队建设、教学和考核方法上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一些优质课程对整体生命科学类通识课建设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明显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通识教育理念,分析了通识教育背景下《电工学》课程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课程内容等方面的改革与实践。并在工程教育背景下提出了基于通识教育理念的《电工学》课程教学发展的思路,旨在为教学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11.
华侨华人是中华文化的传播受体与得天独厚的介质。本文通过对华侨高校特色体育课程的重要意义、现实需要和具体实践等进行深入的研究,指出贯彻"文化强国"战略、维护我国文化安全、实现中华文化向世界文化的升华是建设侨校特色体育课程的理论基础;而服务侨校特色,满足华侨学子愿望等则是建设特色侨校体育课程的现实需要;最后提出以民族传统体育为课程的主要内容,优化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建设具有侨校特色的体育课程。  相似文献   

12.
一、"通识教育"与生命科学教育 1、"通识教育"理念的认识 通识教育是指对所有大学生普遍进行的有关共同内容的教育,包括基础性科学知识的传授、公民意识的养成、健全人性的熏陶以及一些非专业性的实际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立足侨校特色,将社会实践的工作内容和方法引入侨校境外招生宣传工作当中,通过对社会实践服务侨校境外招生宣传工作必要性、功能性和创新性的阐述,提出以社会实践为工作视角,构建专兼职相结合、常态化与周期性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新型侨校境外招生宣传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14.
从通识教育中应充满专业知识元素、化学是自然学科的中心学科等方面论述了应把"化学与社会发展"课程建设成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观点.本文以在西北大学开设"化学与社会发展"通识教育课程的实践,通过对课程目标的界定、课程内容框架的设置和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介绍并论述了如何将一门理科基础课建成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认为加强建设通识教育课程就是切实地促进本科教育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相似文献   

15.
基于通识教育的"创业基础"课程,更侧重于学生创新精神、思维和能力的培养。通识教育视域下的"创业基础"课程可以借助慕课等网络平台,通过情境体验和创业实践的实施,通过翻转课堂、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方式,将传统的课程理念与精益创业、设计思维等新型工具和方法论相结合,以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东南大学在通识教育理念下,以丰富的教学资源为载体,重点选取并逐步建设了预备物理实验、工业系统认识实践及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三个教学模块。通过设置新型实验项目、增加新型实践教学环节、创建新的教学模式、构建网络助学平台、创新保障机制等举措,构建了"新生引导性实验实践课程",进行了以现代教育思想为主导、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全面实现因材施教的符合通识教育理念的教学探索。  相似文献   

17.
高校人文通识课程与双语教学整合式改革力求对大学英语语言教学、中外文化、多学科人文知识进行系统规划,利用双语作为人文通识课程的教学用语,把文化通识课程打造成一门综合性的、多功能的课程。这种整合不仅可以为专业课双语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可以成为连接大学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之间的桥梁。这种课程整合的理念和实践对于深化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中国通识教育和外语教育双赢的最佳路径。  相似文献   

18.
通识教育是一种面向所有人的非专业性教育,随着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内涵建设步伐的加快,网络环境下如何定位并实施通识教育已引起普遍关注。文章以开放教育通识课程《管理方法与艺术》的教学实践为例,从动机识别、动机引导、动机强化三方面出发,探讨激发成人通识课程学习动机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性别教育是树立正确两性观、提升学生素质的通识教育,具有不可逆性,对正值青春期的大学生非常重要。针对国内师范院校性别教育课程普遍缺失和教学观念方法落后的现状,"以学生需要为中心"的教学实践与改革,是解决性别教育困境的出路。经过十年的检验证明,该实践深受学生欢迎,为国内师范院校的性别教育课程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0.
大学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需要以健全人格、和谐身心和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的通识教育来实现。本文认为,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目标应设计为人文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和中华文化六大类,文章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建设内容与教学要求,并对通识教育课程管理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