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走向"学生身边的生活"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注意收集生活中的数学实例,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并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理解数学和感受数学。  相似文献   

2.
王正勋 《中国教师》2009,(Z1):508-509
<正>临近学期结束,与往年教材相同,数学最后一个单元依然是"数学广角"。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数学广角"内容主要渗透的是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数学思想和解题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发现其中的一些规律,再根据发现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现阶段的文化教育中,数学在教学课程中的课程量占极大比重,可见其重要性。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又运用到生活的学科,只有将高段小学数学生活化了,才能让学生更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和生活之间的联系,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坚实的"桥梁"。所谓数学生活化,就是让学生学会用发现的眼光,在生活的过程中发现数学问题,积极地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现象,继而发现数学中所蕴含的更深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新的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同时在新课标的理念中提出"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要实现这一目标,最基本的是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掌握、运用数学,在过程中体验数学与周围世界的联系,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数学教学生活化,即在生活中发现数学、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在生活中运用数学,是我在教学中贯彻新课程理念的一个思考。数学教学生活化,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感觉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是数学;生活的数学化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数学问题、理解数学和感受数学;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问题,达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学生能在使用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对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5.
王忠伟 《考试周刊》2013,(57):76-76
<正>通过听课和学习,我发现有一个问题都值得我们反思:我们的数学课是不是少了些什么呢?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一、缺少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新课标提出: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学生活中的数学。我们在教学中过于偏重知识的学习,而忽视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我们的教学内容应取材于学生的生活,追求"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如何变"课本中学数学"为"生活中做数  相似文献   

6.
马箴言 《中学文科》2009,(11):34-35
数学来自于生活,为生活服务,就是要求教师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数学教学中联系生活中的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生活内涵,发现生活问题,通过数学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交流验证、解决问题,得出一个数学规律或观点,然后再利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把抽象的数学还原于生活.  相似文献   

7.
"数学教学回归生活"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利用综合定性研究的方法,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发现:在课程改革启动后,数学教育界对此保持了较高的关注度,但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探究,其中"数学教学回归生活"的内涵及其实施途径是急需研究的问题。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探讨了"数学教学回归生活"的内涵及其实施途径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正《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数学和掌握数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从生活入手,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数学教学中利用生活理念构建数学课堂,帮助学生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衔接起来,提高数学能力。一、从生活入手,设计问题,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教育是要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因此有效  相似文献   

9.
吕明娟 《考试周刊》2014,(99):70-70
<正>"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数学无处不在。"苏科版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以这样一段话引导"我们"师生一起开启"与数学同行"的新篇章。新课程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强调学生带着数学的眼光观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且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真实地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  相似文献   

10.
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的性质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从问题引入到猜测、实验、总结、验证这一完整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会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相似文献   

11.
于成铁 《小学生》2013,(7):63-63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走进课堂,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把教学内容融于其中,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使学生觉得所学的内容和生活实际息息相关,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教学过程中如何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  相似文献   

12.
一个孩子把生活中的数学用日记的形式,条理清晰地记录下来,他就学会了用一双会观察的眼睛去学习、去发现、反思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而学会学习.  相似文献   

13.
孟香莲 《甘肃教育》2014,(20):103-103
正大家都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但在具体的教学中,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学与用分离,把数学学习与生活需要分裂开来,导致学生应用意识淡薄,应用能力低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着力体现"课堂生活化"的理念,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领悟数学的魅力,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一、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进课堂1.利用生活经验,引出数学问题。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  相似文献   

14.
"数学小论文"是让学生以日记 的形式描述他们发现并挖掘出的身 边的数学问题,是学生数学学习经 历的一种书面写作记录。它可以是 学生对某一个数学问题的理解、评 价,可以是自己在数学活动中的真 实心态和想法,可以是进行数学综 合活动遇到的问题,也可以是利用 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数学问 题的经过等。  相似文献   

15.
<正>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就是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过程。正如陶行知所说:"知识来源于生活,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去学习和理解,掌握知识。"因此在教学活动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和他们熟悉的生活实际阐述的科学知识,引导他们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是十分必要的。为了让数学更贴近生活,加深学生的理解,我在实际教学中积累了以下经验。一、努力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相似文献   

16.
"综合与实践"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全新领域,在新一轮课改中备受关注。苏教版教材在很多单元的教学任务后安排了紧密联系单元学习、日常生活的数学活动,这部分内容引领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学生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但在  相似文献   

17.
<正>一、缘起——生活中的数学"如此重要"有很多数学内容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它的原型所在,这些以生活现象为原型的问题常常在教科书中出现。数学源自于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发现、思考、总结。生活中有大量随处可见的数学原型,但在学生的眼中却不以为然、视而不见。因此为数学找个原型,引导学生从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21,(83):73-75
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在新课标当中关于数学与生活的结合有着明确的指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学科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密切联系的,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通过技能训练"生活化"、思维训练"生活化"、应用题训练"生活化"、日常生活"数学化",引导学生在生活当中发现数学,并运用课堂上的已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收获亲切感,进一步加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以及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9.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培养数学能力。使学生做到"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中感受生活"。  相似文献   

20.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并强调:“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发现、感受生活实践中的数学,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理解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实现数学问题生活化。一、发现和搜集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将数学问题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