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从文活了80多岁,作为著名小说家,他却只有25年文学的黄金岁月。然而就在那25年中,他共出版了几十种小说集。沈从文(1902-1988),出生于湖南凤凰县,身上有汉、苗、土家族血统。他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 少年流浪,14岁就去当兵,先后当过号手、卫兵和文书,在军队里生活多年。1923年,他跑到北京,原来是想读书去的,书读不成,干脆拿起笔来直接写作。沈从文早年的经历很复杂,在中国现代作家中,可能没有谁像他那样从小流浪四方,吃过那么多的苦。他把早年的生活说成是“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可以说,沈从文的见多识广注定了他要成为一代了不起的作家。他的小说,题材很广,他写农民、水手、城市贫民,也写小职员、士兵和妓女,展现底层人民的不幸与痛苦。在沈从文的笔下,人物天性淳朴,一个个都很可爱。他笔下的青年男女相爱,人物的情感总是热烈而纯真,有上古之风。1934年,沈从文写出了他的代表作——中篇小说《边城》。这部表现人性之善的小说如田园诗一般,让爱美的读者如痴如醉。  相似文献   

2.
冉乃彦 《成才之路》2011,(34):I0016-I0016
沈从文:沈从文讲话声音小,湘西口音重。学生很不好懂,而且讲课没有讲义,毫无系统,只是即兴漫谈,类似聊天。经常是看了学生的作业就作业讲一些问题,总是凭直觉说话,从不说亚里士多德怎么说,托尔斯泰怎么说。他教学生创作,反反复复,经常讲的一句话是:要贴近人物来写。他从不给学生出命题作文,谁爱写什么就写什么,自己命题。他给学生作文写批语,有时比学生的作文还要长。  相似文献   

3.
《成才之路》2012,(10):99-I0016
正(1)沈从文:你们睡觉可以,不要打呼噜沈从文的小说写得好,在世界上都有影响,可他的授课技巧却很一般。他也颇有自知之明,一开头就会说,"我的课讲得不精彩,你们要睡觉,我不反对,但请不要打呼噜,以免影响别人。"这么很谦虚地一说,反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出生于一个军人世家,他青少年时代的行伍生涯,成了他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形成了他笔下丰富多彩的军人生活画卷。沈从文军人小说不同于中国传统军人题材小说,其独特性在于:沈从文多以写普通士兵和下级军官的日常生活为己任,不写英雄人物,不是英雄传奇;有意淡化战争,美化苦难,将军人生活诗意化。沈从文军人小说独特性的形成与其人性论视角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林显强 《教师博览》2014,(12):23-23
闻一多在西南联大任教时,有一次上课,他在黑板上写了"2+5=?"的算式.学生们正疑惑不解,却听到闻先生说:"请同学们回答得数!"同学们应声回答:"等于7 !"  相似文献   

6.
作为小说家和散文家的沈从文遮蔽了作为诗论家的沈从文,他以诗化小说家、诗人、编辑、读者的身份写的一些诗论体现了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韵律说是沈从文诗论中的重镇,他的韵律说注重对文本的解读,注重对人性的关怀,注重对民歌方言、古典诗词、外来语的借鉴。他的韵律说分为内在韵律和外在韵律,每一个部分都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独到的思考和独特的诗学品格。  相似文献   

7.
刘沛 《课外生活》2009,(1):46-47
清代大诗人袁枚写过不少名篇佳句,他的诗以新颖灵巧见长,在重视精心磨练诗句的前提下,也广泛地在生活中找语言。据说有一回,袁枚要出门远行,当时正值梅花盛开的时节,有个为他送行的朋友颇为惋惜地说:“可惜这满园盛开的梅花不能带走了!”袁枚听了非常激动,并一直把友人临别时说的话记在心中,久久地回味。  相似文献   

8.
作家汪曾祺抗日战争时期曾在有名的西南联大读书,是大作家沈从文的得意弟子。他从沈从文那里学到很多关于文学写作的学问。据我个人看来,汪曾祺的散文即使不能说超过他的老师,也不比老师的差。我以前细读过汪曾祺的小说,也写过几篇关于汪曾祺小说的研究文章。关于他的散文我没写过,但是我知道他在散文上的成就很了不起。我写汪曾祺小说文体特色时说过,他的小说是“散文化”的。当然这话也不止我一人说过,评汪氏小说的人大都这么说,因为这个特点很鲜明。“散文化”就是不依靠情节,不编排故事,淡淡写来,味在其中。接着说到他的小…  相似文献   

9.
1980年冬天,沈从文夫妇居然有机会到美国来访问.我特别飞到旧金山去会见这位三十年代的前辈作家.许芥昱安排我们在卓以玉家中会面.沈从文已近八十,可是面色红润,精神清健.我心中暗付 不知靠多大的智慧及运气,这位老人才能逃过“文革”这一劫.那晚又是卓以玉隆重招待,而许芥昱在一旁一直执弟子之礼,至为恭谨.吃完饭,沈从文放幻灯片给我们看,他研究历代服饰,极负盛名,已成一书.老人学识之渊博,记忆之清晰,令人吃惊.他愈讲愈兴奋,额上的汗也出来了,声音也嘶哑了.看到这位三十年代名小说家讲解千百年前中国妇女的头饰、衣结,认真到忘我的境界,突然感到一阵莫名的惆怅与惋惜.小说家应该创作写小说,历代服饰应由考古学家去研究.但在无法创作的环境中,研究古文化,应该还是有意义的吧 许芥昱在他那本《中国文坛近况》中提到,沈从文担忧文物研究,后继无人.  相似文献   

10.
<正>《边城》的散文化倾向突出而独特,充分体现了沈从文先生在小说内容和形式上的大胆探索与创新精神。沈从文曾说:"将文学限于一种贫泛定型格式中,使一般人必如此如彼才叫作小说,叫作散文,叫作诗歌。习惯观念既束缚住了一支笔,写出来和习惯不大相合,也不成功!……两者拘束都应设法努力解放,才会有真实文学,有崭新作品……揉小说故事与散文游记而为一的混合试验外,自成一个新的型式。"①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苏雪林就说"他好像是专门拿Essay的笔法来写小说的",并称沈从文为"文体作家"②,凌宇先生认为:"他的《边城》等以湘西  相似文献   

11.
“那辆大巴上有他流的血”——此前写“男孩”“是那么完美”,此后惋惜“在这个年纪……离开”,不止因他“完美”而惋惜,还因他“这个年纪”而惋惜。文中用“搂着他的遗体看了一夜的电视”“把两千块钱放在他的口袋里,火化时把电视机随身听烧给他”等凸显“惋惜”之情——很实在,很真实,很有个性。  相似文献   

12.
童言稚语     
2+2阿里从幼儿园回到家里,他对妈妈说:“阿姨问我2+2等于几?”“你答对了吗?”妈妈问道。“我说4,阿姨奖给我4块糖。”“真聪明!”妈妈夸奖道。“哎!我该说等于8。”阿里惋惜地说。“为什么?”妈妈感到奇怪。“这样不就可以得到8块糖了吗?”阿里答道。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是湘西的儿子。1902年,沈从文生于湖南风凰县。1922年,他离开湘西,到北京、上海追寻五四思潮。1934年1月,得知母亲病重,沈从文回阔别十余年的故乡探望。临行前,他和新婚的妻子张兆和约定,每天给她写一封信,记下沿途见闻。这些书信,在沈从文回北京后,加工整理组成比较完整的篇章,自4月起陆续在报刊上发表,1936年结集出版了《湘行散记》。1992年,张兆和在沈从文去世之后,将部分幸存的50多年前的信和画编成《湘行书简》,与《湘行散记》合集为《湘行集》出版。  相似文献   

14.
佚名 《阅读与鉴赏》2007,(1):116-116
闻一多先生有一次给学生上课,他走上讲台,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算术题:“2+5=?”学生们疑惑不解。然而闻先生却执意要问:“2+5=?”同学们于是回答:“等于7嘛!”闻先生说:“不错,在数学领域里,它等于7,这是天经地义,颠扑不破的。但是,在艺术领域里,2+5=10000也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5.
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是沈从文先生的学生。汪曾祺刚开始学习创作小说的时候,喜欢的人物之间的对话写得非常漂亮,喜欢让人物用诗意的语文交流,而且富有哲理,有时甚至让人觉得很“玄”,以显得有深度、深刻。沈从文先生看了这些作品,对汪曾祺说:“你这是两个人在对话吗?你这是两个聪明脑壳打架!”沈从文先生的意思是,这些对话写得不像是真人在说话。  相似文献   

16.
无法说清陈村写的文章属于哪种文体。也许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他只是在书中和人聊天。讲他的故事,抒发他的情感,同读者交流他的想法。书中有相当一部分文字是谈个人看法的,这时的陈村是激动的,言语是犀利的。但他不曾骂过人,不曾诽谤、恶意攻击过任何人。他写这些,只是表达了他对所写之人的理解、同情、劝告、安慰与惋惜,他只是滔滔不绝地说着自己的想法。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曾说:“现在还有很多人生活在那个城市,我却常常生活在那个小城的印象里。”的确如他所说,沈从文对他的家乡有着深切的了解和浓烈的感情。因此,沈从文这位自称是“乡巴佬”的作家在他的作品里塑造了众多的具有湘西特色的人物形象。其中土里土气的湘西妇女特别引人注目,这些豆蔻年华的少女形象如清风,如洒落在腥风血雨荒芜土地上的阳光,  相似文献   

18.
金岳霖先生     
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金先生是我的老师沈从文先生的好朋友。沈先生当面和背后都称他为“老金”。大概时常来往的熟朋友都这样称呼他。关于金先生的事,有一些是沈先生告诉我的。我在《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一文中提到过金先生。有些事情在那篇文章里没有写进,觉得还应该写一写。  相似文献   

19.
倔汉沈从文     
暖雨 《中文自修》2005,(11):14-16
沈从文曾说过“我只想把我生命所走过的痕迹写在纸上”,这是一个多么单纯的理想,但在那样的时代里,对于一个文学的门外汉而言,却显得艰难异常,可是沈从文却做到了,而且完成得那样出色,这不得不教我们去探究他平和外表下生命的韧性。  相似文献   

20.
一幅肖像画     
列宾(1844~1930)是俄罗斯著名画家。他曾经这样说:给人画一幅肖像,等于给他写一本传记。列宾成名后,决心给他敬仰的大诗人普希金画一幅肖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