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说起“仕而优则学”鲜为人知;反之,提到“学而优则仕”家喻户晓。其实两句话皆出自《论语》。全句为“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句中的“仕”有“仕途”、“做官”之意;句中的“学”则有“学习”、“学者”、“学业”、“做学问”等多重意思;句中的“优”,或解释为“优秀”,或解释为“优裕”,都说得通。全句之意是:为官者,若政绩优秀或精力优裕,可为学做学问;而为学者,若学业优秀或者精力优裕,也可为官从政。“学而优则仕”在文革中,曾被上纲上线为“读书做官论”,受到批判;  相似文献   

2.
王文杰 《军事记者》2005,(10):38-39
“学而优则仕”——大概稍有一点文化的人,对这句几乎家喻户晓的劝学名句皆了然于胸,耳熟能详。可《论语》中的另一句名言“仕而优则学”(《论语·子张第十九》),恐怕不光孤陋寡闻者觉得眼生,就连有几分学识的人也未必能像前一句名言那样烂熟于心,开口能吟。细读《论语》,就可以发现,“学而优则仕”与“仕而优则学”这两句话,是《论语》——这棵根植于中国文化沃土的不朽巨树上两片常青的绿叶。树根睡了,可树叶醒着;历史睡了,可典籍醒着;孔子睡了,可《论语》醒着。所以,“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从阐述“学”与…  相似文献   

3.
《出版视野》2010,(2):42-42
学而优则仕 《论语》:“子夏日:‘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优”字时常被认为是“优秀”的意思:于是就解释成:学习成绩优秀然后提拔去当官。但是,如果前一句也这么解释就不通了:当官优秀了就选拔去学习。  相似文献   

4.
梁玉莲 《兰台世界》2012,(22):78-79
"学而优则仕"出自《论语·子张》:"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意思是说"事情做好了,可以总结经验,从中学习,取得进步;学习学好了,就可以把这些知识应用到日常做事中。"随着大一统王朝的建立统治者需要控制百姓的思想来稳固自己的权力地位,特别是要控制那些有思想又有社会影响力的读书人。于是,王朝统治者们便  相似文献   

5.
从“工程管理学院士”的现实,到设立“社会科学院士”的“愿景”,有人开始担心,和“学而优则仕”相对,另一条新的路径——“仕而优则学”会否出现。  相似文献   

6.
2011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有一个名叫《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小品,一位小品演员说了一句台词:“孔子说过‘四海之内皆兄弟'”。其实这句话不是孔子说的,而是子夏说的,见《论语·颜渊篇第十二》:子夏日“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相似文献   

7.
“学而优则仕”,是古代读书人的追求。做官不仅可以光耀门楣、光宗耀祖,而且可以“一人升天仙及鸡犬”——造福亲朋好友乃至荫庇子孙后代。倾全家、全族之力读书,参加科举考试,是古代社会“官本位”思想的具体体现。而科举考试是古代读书人做官的一道门槛,过了这道槛荣华富贵登时加身,所以科举考试历来受到无可比拟的重视。时代变迁,高考取代了科举考试,  相似文献   

8.
万事由来     
“割鸡焉用牛刀”的由来武城是鲁国的一个小县城,辖境不大,社会风气不好。子游在武城做官时,将孔子关于“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的教诲,运用于政治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次孔子专程到武城检查子游在那里治理的情况,孔子沿途观看,市井繁盛,弦歌盈耳,知道子游在这里干得不错,进城后见了子游,便微笑着说“:割鸡焉用牛刀”。意思是说,治理这样小的县城,还需要用子游这样有才能的人,认为是大材小用了。可是子游不这么认为,他回答孔子说“: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即过去老师你不是说过,在…  相似文献   

9.
古代小说序跋与诗文序跋产生时间应相差不大,现存的《毛诗序》一般认为是汉儒毛苌所作,而现存最早完整的小说序跋性质的作品是刘歆的《上山海经表》,二人生活大致同时。不过,《汉书·艺文志》称":有毛公之学,自谓子夏所传。"认为《毛诗序》渊源于子夏。汉代以后的学者,大多相信子夏曾作有《诗序》。宋洪迈《容斋随笔·子夏经学》(续笔卷十四)":孔子弟子,惟子夏于诸经独有书。……于《易》则有传,于《诗》则有《序》。"  相似文献   

10.
几千年来,我们的文化形成了“劳心者治理,劳力者治于人”“学而优则仕”等观念。过去的科学时代,读书是为了做官,到今天,也好像只有脑力劳动者才是人才,这种观念深深地影响了我们在教育和就业上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诗礼堂位于曲阜孔庙的东路古建筑之中,它是孔子当年教其子孔鲤读<诗经>学<礼记>的地方.史载,一次孔子在庭前沉思,适逢孔鲤从身旁经过,便叫住问道,学过<诗经>吗?答到:"未也."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时隔不久.又在这个地方,孔子问孔鲤:学过<礼记>没有?孔鲤回答:"未也."孔子告诫孔鲤,说:"不学礼,无以立."这就是"诗礼堂"名字的来历.  相似文献   

12.
吹毛小集     
和而不同3月8日,中央电视台播出大型谈话节目《我们》,很有看头。可惜也有小小的疵点。主持人白岩松说:“古人有句话:‘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许多不同地方的人能和睦相处”。按,这古人便是孔子,语见《伦语·子路》。孔子说:“君子和而  相似文献   

13.
我们写文章、讲话时,所举的事例必须和所要讲的问题相一致,也就是说论据必须和论点相一致,才合乎逻辑。《新华日报》1983年10月25日四版《八十年代》专栏中的一篇文章《“仕而优则学”》,论据和论点就不一致,文章逻辑混乱,缺乏说服力。这篇文章的论点是:  相似文献   

14.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语出《论语·学而篇》。此章全文是:“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孔子。识,音zhí,记住。何有于我哉,“何有”在古代是一常用语,在不同场合表示不同意义。如《诗·邶风·谷风》“何有何亡?黾勉求之”的“何有”,便是“有什么”的意思。此章表现孔子勤学善教、虚怀着谷的谦逊态度。意思是“[把所见所闻]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不厌弃,教导别人不知疲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也有人说,《论语》中的“何有”,都是“不雅之辞”。若此,末句的意思便是“这些事情对我有什么困难呢”。这与孔子谦逊的态度不类。“学而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官员普遍好读书,这是一个悠久的良性传统。 中国古代历朝的官员,大多是自幼人学,随之开始读书(经、史、子、集),目的是秉持“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士子的价值理念,经过若干年严格的训练和伏案阅读的习成,在人仕时方能知晓为人处世之理和感悟治乱兴衰之道。  相似文献   

16.
距今大约二千五百年前,孔子在卫。一天,学生子路问他:“卫公倘使请老师留下来执政,您老首先要干的事是啥哩?”孔子答:“那必定是正名。”子路说:“您老头脑僵化了点。干它几件实事不好?去正什么名嘛!”孔子叹口气说:“仲由,你不懂。正名太重要了。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行,事不行则刑罚不当,刑罚不当则老百姓无所适从,那就什么事都干不了啦。所以啊,君子立了一个名目,就要把道理讲得明白,这是不能马  相似文献   

17.
孔子祭鱼     
〔原文〕孔子之楚,有渔者献鱼甚强,孔子不受。献鱼者曰:“天暑远市,卖之不售,思欲弃之,不若献之君子。”孔子再拜受。使弟子扫除,将祭之。弟子曰:“夫人将弃之,今吾子将祭之,何也?”孔子曰:“吾闻之,务施而不腐余财者,圣人也。今圣人之赐,可无祭乎?” 〔译文〕孔子到楚国去,有个渔夫很诚恳地献给他一条鱼,孔子不肯接受。献鱼的人说:“天气很热,离市场又远,在这里卖又卖不出去,本想把它丢了,可又想不如把它献给先生。”孔子拜了两拜后将鱼收下。他让学生们清扫住处,准备祭拜这条鱼。学生说:“人家准备丢弃的鱼,现在您却要祭拜它,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我听过这样的话,尽力施舍他人而不糟蹋多余财物的人,是圣人。现在受到圣人的赐  相似文献   

18.
不知是谁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医蠢。”此语非深得书中三昧者不能道哉。曾主持《读书》多年的沈昌文先生的《阁楼人语》,就是一本可以医蠢的书。笔者此文谈的仅是王蒙先生的序言《。阁楼人语》择优选录了沈先生主编《读书》期间撰写的“编后”一类文字,王蒙作序时借题发挥议论如何才能成为一位优秀的编辑,题目很妙也富有概括性:《有无之间》。好编辑应该“有”什么?相信不少人都能罗列出一大堆来:应该有知识、有操守、有热情、有容量等等。那么,编辑的“无”又指什么呢?还是听听王蒙的说法吧:优秀的出版家编辑家只有进入兼收并蓄的“无…  相似文献   

19.
孔子学音乐     
孔子向师襄学琴,学了十来天,还是老学同一个曲子。师襄对他说:“此曲你已学会了,可以学新曲了。”孔子说:“调已学过,奏曲的技巧尚未学好。”过了一会,师襄又说:“技巧已学好了,可以学新曲了。”孔子说:“我还没有能领会此曲子的志趣神韵呢。”过了一段时间,师襄说:“已  相似文献   

20.
凡读过几天书.识得几个字的人.一辈子后、少不了同书打交道。小时候上学.是叫卖书专业户”.自然以书为伴;以后长大了.从学校走向社会.读书便成了”业余”.还是离不开书。至于“仕”途上有了进步.事业上有了成就.社会上有了声誉.更是得了书的益处.靠书帮了忙。所以.读书便成了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分离不得.舍弃不得。由此看来,古人发出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亡书久似失良朋”的感叹,实在是绝妙的高论。读书犹如种田,光普还不够。还要巧,苦与巧并用,才会有收获。于是.便有了读书之道,有了读书的学问。除了那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