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意缘何生成--论孙犁抗战小说的艺术范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孙犁抗战小说的总体认知,人们往往自觉把握出其中的“抒情”与“诗意”品格。这是显在不争的事实。这种品格使孙犁的抗战叙事凸显于那一时代相对来说比较粗砺、干枯的文学创作背景上。然而,对孙犁抗战小说的“诗意”与“抒情”品格,许多研究者只是作为一种既定事实来接受。论者把孙犁的抗战小说作为一种艺术范式来看待,着意从叙述对象的确立、叙事场景的偏好、叙述视角的选取等方面,力图探讨这一艺术范式何以生成。  相似文献   

2.
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是一个具有永久意义的命题。根据阐释的目的、方法和所处学术氛围的不同,古代文论和文化的现代转换大致有七种范式或趋向,不同范式有不同的视角、规范和意义。在阐释实践中这些范式常常互相包容、重合。阐释者应当有足够的话语自我意识,以追求阐释、转换价值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3.
“国家—社会”二元对立的阐释范式,覆盖了政治学界针对传统中国乡村治理领域的研究。本文在重新剖析、审视这种阐释范式的基础上,认为“官治绅理”的分析逻辑虽然能够通过对治理主体进行本质性解构来说明传统乡村治理的权力逻辑与组织行为,但却忽略了乡村治理中“民意”的张力与作用,无法清晰揭示在中国传统乡村“治理场域”中的权力—权利内在逻辑。虽然学界已有突破原有研究框架的努力,但本文认为仍需在前人基础上将研究视角从传统的“国家—社会”二元主体分析维度,转向国家—民众—士绅(以民众为核心)的多元主体分析维度。并且还要突破传统研究范式仅仅从静态治理主体解构乡村治理结构的局限,从动态的治理机制视角解码中国传统乡村治理的运行规律,实现从二元结构到全景关照的研究视角转换。  相似文献   

4.
与中国具有相似法制、文化传统的日本在规定举证期限的同时对延迟进行了规制,这种规制应当在促进当事人适时举证这一整体背景下分为预防和制裁两种情形。我国对延迟举证的规制在《证据规定》时期主要采用的是失权,2012年诉讼法修改时将单一的失权修改为三种制裁方式,但是这种规制整体上是侧重于制裁的,这种制裁在当前遇到了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困境。因此,在民诉法未来的修改中,有必要对延迟举证的规制转向事前预防。  相似文献   

5.
从文本与话语分析的视角,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学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从失语与失范、“在者”与“在”、“真”与“假”、范式等四个层面进行了问题清理,认为其间共存的“主义式”的研究理路阻碍了对教学理论学理的冷静审视,严重地干扰了教学理论知识的有效积累,遮蔽了对教学知识形成之传统、增长之规则的冷静关切。由此启发我们应该建立一种新的教学理论研究的知识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6.
不信任作为信任的孪生物,可以被视为针对互动过程中被信任方所出现的预期与回馈之间不一致的主观回应,而在本质上,不信任则是一定社会存在条件下交往双方的利益关系的客观反映。在历史渊源上,不信任源自于西方的“共和”传统和“性恶论”信条,因此,不信任是巩固民主制的必要工具和制衡动力,但这项重要功能却常常为人们所忽略。因此在面对现实的信任危机时,人们应当反思是否还是延续一味强调信任的思路。本文认为应当尝试从不信任的角度出发,建构起一种全新的有限信任机制,在树立必要信任的同时,也应强调合理的不信任。  相似文献   

7.
DV摄影机的诞生和普及,给人们带了新的观察世界的“窗口”,使他们可以在主流影像话语之外用自己的视角来记录现实,反映原生态的生活本质,抒写自我,表现和记录社会底层、不被主流关注的边缘人物的生活现实,发出边缘者的声音。  相似文献   

8.
刘辉 《科学教育》2004,10(5):1-2
政治课教学中“问题”的提出、解决方式的不同,实际上反映了不同的课程和教学理念,具有不同的教学效果。传统政治课教学中也有“问题教学”,但传统的课堂提问,更多关注的是怎样通过提问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调节教学进程,使课堂教学沿着预先设计的路子进行。新课程理念下的“问题教学”与传统政治课的“问题教学”方式具有很大的不同,这种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史上,唐诗、宋词是两个并峙的高峰,而处于二者之间的晚唐五代同是否就是个“深谷”呢?大概人人会说,这不可能.然而,事实上晚唐五代词向来并不被人们所推重,原因是人们习惯上认为它内容上太“艳”,题材太”狭”.古人这样认为,是有其社会的思想意识、文化背景及传统文学观念的原因的,而我@现代人却仍然沿袭这种评价文学现象的陈腐范式,以符合主观要求的评判和估量,代替客观的、历史的分析与研究,也得出如此简单的结论,就不应该了.如果再据此就不再探讨晚唐五代词在发展过程中所隐含的某些必然因素和文学…  相似文献   

10.
语言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而作为中学语文教学手段之一的教材,是用文字写成的,自然,语言符号就是教材内容信息的物质载体。在这一物质载体中,浸透了人们(作家)对客观现实生活的审美意识,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人们主观愿望的审美关系。为此,我们把这种在语言符号系统中,反映和表现人们对客观现实审美意识和情感的符号,称为“语言艺术符号”。  相似文献   

11.
语言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而作为中学语文教学手段之一的教材,是用文字写成的,自然,语言符号就是教材内容信息的物质载体。在这一物质载体中,浸透了人们(作家)对客观现实生活的审美意识,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人们主观愿望的审美关系。为此,我们把这种在语言符号系统中,反映和表现人们对客观现实审美意识和情感的符号,称为“语言艺术符号”。  相似文献   

12.
索尔·贝娄的小说《赫索格》延袭了传统的男性凝视视角,以第三人称有限全知视角和赫索格第一人称视角交替的方式,为我们展现了父权制下男性如何诉说不说话的“他者”。女性作为第二性,是赫索格“自我”外的“他者”。但索尔·贝娄又赋予这些女性新的独立个性,她们颠覆男性的主宰地位,反过来牵制男性,主动化为说话的“她”者。从“他者”到“她”者,不仅反映出美国当时的文化现状,即女性改变被书写的历史,她们给男性主导的父权制社会带来危机,更展现了索尔·贝娄对这一转变的思考和担忧。  相似文献   

13.
么娟  邵辉 《现代英语》2023,(18):123-126
在传统的翻译质量评价研究中一直存在“普适指标”和“功能指标”的争议。普适指标追求为所有翻译作品建立客观、统一的评价标准,而功能指标则认为由于不同的翻译功能和目的,翻译质量也应当有不同的评价方式。面对多种多样的机器翻译评价方式,文章试图按照人工评价和机器自动评价两大范式对现有评价方式进行分类。其中,人工评价包括心灵主义方法、错误类型标注和翻译使用者评价方法;机器自动评价包括错误类型标注和对照人工方法。通过对前人评价方法进行归类,文章期待梳理现有机器翻译质量评价标准,为后续质量研究的方法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评课往往着眼于纯粹的教师规范化,忽略了学生的行为,采用的是“以教论教”式的评课体系,而新课改理念则要求评课视角实现根本性转移。本文认为,中小学评课范式转型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参与评课,从学生的视角来评课,构建“以学论教”的评课范式。  相似文献   

15.
英汉传统思维差异与翻译中的主客观视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观和客观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两个不同角度,汉语和英语受不同文化的影响,在主、客观视角的运用上存在差异.通过对安南清华大学演讲中英文译本的对比研究,探讨由英汉传统思维差异所引起的中英文语言视角差异的特点、呈现方式及其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采取了与传统社会完全不同的统治策略:通过市场和商品,控制人们的意识。在文化被市场化、商品化的背景下,作家有适应和拒绝两种生活方式。波德莱尔以来,拒绝者开创了文艺领域中的“波希米亚人”的流浪传统。垮掉派是这种传统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们的行为和创作具有强烈的意识革命含义。  相似文献   

17.
“理解”是解释学的核心概念。在解释学诞生之初,“理解”主要是指对文本原意的解读,这种对“理解”的认识要求人们追求知识的客观性,有利于人们对人类公认的普遍性知识的学习。但随着解释学的发展,“理解”不再被看作是一种认知方式,而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这种对“理解”内涵的深刻揭示其实是对人的主体地位的不断凸现。反映在教学上,就是要求人们看到不同理解者所具有的独特视野,通过达到理解双方的“视界融合”来生成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形式主义:失去了遗产巴赫金对拉伯雷的研究似乎充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者即历史唯物主义者应当如何看待文学文本的研究。巴赫金令人惊奇地摆脱了传统美学的束缚,认为拉伯雷作品的独特风貌,不是某些不变的独特美学属性的表现,而是受到历史和物质条件制约的写作实践的产物。而且,这种“生产唯物主义”(material-sm of production)被“消费唯物主义”(materialism of consumptiom)抵消了。消费唯物主义”是巴赫金以同样的历史方法具体分析拉伯雷作品在不同意识形态和政治联系中所发挥的不同作用方式  相似文献   

19.
在近现代自然科学研究范式的影响下,包括教育科学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在科学化的旗帜下开始向自然科学研究范式全面转向,尽管其间步履艰难,但还是执着前进。受这种时代思潮的影响,很多教育教学工作者认为所谓“好”的教育研究就  相似文献   

20.
与传统西方哲学理论不同,过程哲学高扬思辨形而上学,在本体论、认识论等方面,力图打破二元对立的哲学思维方式,从过程的视角对哲学的基本问题进行全新的解读。过程哲学思想有利于拓展人们对德育的认识,也为德育的理论和实践带来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