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生活在3658米高原区的150名世居藏族和移居汉族的健康大学生在拉萨和咸阳不同海跋平面运动前后Hb、RBC和WBC做定量计数测定,并对其代偿机制初步探讨。高原低氧环境、静态下应属适应代偿,是以造血活跃为主;常氧状态下运动性增高,属于应激代偿,是以动员贮备为主;在高原区运动性大幅度增高,是在适应代偿基础上叠加应激代偿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湖北体育科技》2015,(12):1044-1047
运用文献资料法,从生理学和人类学的视角,研究藏族在高原低氧适应条件下的体质健康水平和低氧适应能力。结果显示,在高原低氧的环境下,藏族形成了氧摄取、氧运输和氧利用3方面完美的结合,低氧适应已经达到组织和分子水平。结论:藏族在登山和以耐力性为主的竞技体育项目中有特殊的身体潜力,应该最大限度的发挥藏族的高原低氧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高原训练是人体在缺氧的环境下,使人体的生理机能产生代偿性适应变化。通过模拟高原环境下进行间歇性低氧训练,该训练法对于高校游泳运动员的生理机能产生了适应性变化,本文旨在进一步提高高校游泳运动员的竞技水平。  相似文献   

4.
高原训练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原训练时机体在低氧的刺激下,将产生一系列适应性生理反应以应对低氧刺激,这些适应有利于运动能力的提高。综述了高原训练对机体呼吸功能、心脏、骨骼肌、血液和激素与代谢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0 d低氧预适应训练结合8周亚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有氧运动能力的影响,为新的训练方法在赛艇项目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方法以16名优秀男子赛艇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低氧模拟海拔高度为1 200~1 500 m,采用HiLo训练。高原训练高度为1 500 m。分别于低氧训练前、亚高原训练中、下高原后进行测功仪6 km和6级递增负荷测试,记录测试中的总成绩、血乳酸、心率等指标。训练全程每周进行Hb、RBC等指标测试。结果 (1)红细胞系指标变化:与传统高原训练模式不同,和低氧训练前相比,低氧训练3 d,Hb下降(P<0.05),RBC和Hct保持稳定(P<0.05),三者在高原训练3 d即升高,并保持到高原训练3周(P<0.01),提示,10 d模拟低氧训练加快了运动员对高原阶段训练的适应。之后Hb在高原训练6周和下高原后2、3周出现两次峰值(P<0.01),RBC、Hct一直保持较高状态到下高原后3周(P<0.01),提示机体氧运输能力得到提高。(2)专项运动能力变化:与低氧训练前相比,下高原后测功仪6 km成绩提高2.34%(P<0.01),即刻心率下降2.66%(P<0.05)。6级测试后发现,与低氧训练前相比,高原训练后运动员无氧阈水平下的运动强度增大,乳酸-运动强度曲线发生明显右移。结论(1)10 d低氧预适应干预加快了运动员高原适应;(2)10 d低氧预适应结合8周亚高原训练这一训练模式提高了男子赛艇运动员机体氧运输能力和有氧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6.
低氧预适应结合高原训练对游泳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2周低氧适应性训练与4周高原训练相结合,以上海游泳队6名女子游泳运动员为研究对象,探讨该训练模式对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纯粹高原训练模式不同,高原训练第3、4周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且高于实验前,HCT较高原第1、2周降幅较大,同时,血清铁蛋白均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并无大幅下降,提示高原训练阶段机体氧运输能力得到提高、血液浓缩趋势缓解且铁代谢基本稳定.低氧第1周白细胞计数升高,低氧第2周至高原第2周持续下降,高原第3、4周有所回升,3个白细胞亚群对低氧及高原训练的反应并不同步.这一结果与其他仅高原训练研究结果近似.血睾水平在高原第3周即大幅回升,高原第4周下降但仍高于高原前水平,这一结果与仅高原训练的研究结果有较大不同.血浆皮质醇高原前3周持续升高,但第4周大幅下降且低于高原前,同时T/C为6周以来的最大值.结论:2周模拟低氧训练与4周高原训练相结合这一训练模式对机体的刺激与常规的高原训练有所不同,具体表现在高原训练后2周血睾、血红蛋白均上升至较高水平,白细胞数目回升,而皮质醇在高原第4周下降.以上结果表明,2周模拟低氧训练这一预适应过程,加速了运动员对高原训练阶段的适应,提示,该训练模式对于提高运动员高原训练阶段身体机能状态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雄性SD大鼠为研究对象,对常氧和低氧两种氧环境下不同运动强度对红系细胞的影响分别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单纯的低氧刺激可以提高红系细胞氧运输能力;低氧环境进行中、高强度训练对增强血液运输氧气能力的效果明显优于常氧环境训练;低氧环境无训练组进行一次中、高强度运动和高训组进行一次极限强度运动提高血液运输氧气能力显著好于常氧环境相应组别.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不同低氧预适应方式对大鼠白细胞及其分类计数的影响,随机选择喜好运动.能在跑台上自觉跑步的37只SD大鼠并分为常氧运动组、高住高练组、高住低练组和低住高练组。高住低练组和常氧运动组大鼠在常氧状态下进行25m/min的跑台训练,高住高练组与低住高练组大鼠在15.4%常压低氧环境(相当海拔2500m高度)下进行20m/min的跑台训练,1h/d,6d/w,持续4w。4w后大鼠禁食12h腹主动脉取血,EDTA抗凝,采用德国Bayer公司的ADVIA 120全自动血球分析仪测定血液中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细胞、嗜碱细胞计数。结果:3种低氧预适应方式的大鼠中性粒细胞计数均较常氧运动组有显著性降低(P〈0.01,P〈0.05,P〈0.05),高住高练组、高住低练组与低住高练组间白细胞及其分类计数虽没有显著性意义的差异,但存在低住高练组免疫功能的降低小于其它两种低氧预适应方式的趋势。结论:长期的低氧预适应能显著性降低运动大鼠中性粒细胞反应性,在相当2500m海拔高度的高住高练、高住低练与低住高练3种低氧预适应方式中,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影响不明显,但存在低住高练对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影响较小的趋势,低住高练是否优于其它两种低氧预适应方式有待进一步的实验证实。  相似文献   

9.
论时差与运动能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以地理数理环境——时差的基本知识为出发点,讨论了运动员在赴不同经度的地区时,由于地方区时的不同而导致人体内源性节律和外源性节律的破坏,以及由此引起在到达比赛地后运动员运动能力和竞技水平下降的原因。根据人体机能和运动能力对时差反应的适应规律,探讨了不同时差与不同运动项目对其适应过程的特点。这对运动员参加跨时区国际性体育比赛时采用提前到达适应或前期模拟适应的方法来克服时差反应,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谈体育教学中的适应与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对象性活动,不同的教育对象对教育有不同的要求。而教育则应该采用不同的方法去适应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的现实需求,转化教育思想和方法,使带有前瞻性的教育面向全体受教育者,并促进其整体素质的改变,从而促进全社会的进步。在教育活动中,适应与转化的矛盾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运动项目的技术教学正是适应了学生的生理发育水平,适应了运动项目的技术特性来进行的。它是通过一些由易到难的技术教学手段及相应的发展身体素质的方法,对学生已有的人体运动的认知和技能结构进行重建;对学生的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意志等诸方面的发展水平进行转化,从而达到提高受教育者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间歇性低氧暴露对运动员甲襞微循环和血象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间歇性低氧暴露对运动员甲襞微循环和血象指标的影响,并探讨可能机制。结果表明:从甲襞微循环流态积分、总积分时序性变化的角度来看,间歇性低氧暴露4周的效果要优于间歇性低氧暴露2周;间歇性低氧暴露适应过程中,RBC一直增加,低氧暴露3周后,达到峰值(P <0 .0 5 ) ,低氧暴露4周后,略有下降,但仍较常氧显著增加(P <0 .0 5 ) ;Hb和Hct在间歇性低氧暴露前后均无显著性差异(P >0 .0 5 )。结论:急性1 0h、2 5 0 0m低氧暴露对血RBC、Hb、Hct影响不大,甲襞微环出现明显的代偿性变化;长期间歇性低氧暴露刺激RBC、Hb产生,血液携氧能力增加,甲襞微循环的变化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骨骼肌组织对低氧应激的反应和适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短期和长期低氧应激的作用下,骨骼肌结构和机能会产生适应性变化,从而产生对低氧环境适应.短期低氧应激往往导致人体骨骼肌有氧氧化酶活性及线粒体数量、密度下降,从而使人体有氧能力下降.间歇低氧训练在保证低氧刺激的同时,既可以保持适当的低氧刺激,又可以使运动员保持正常的训练负荷,从而提高运动员的有氧能力,可作为运动训练的辅助手段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13.
HIF-1低氧诱导哺乳动物细胞产生适应的关键因子。HIF-1是一种DNA结合蛋白,可以诱导包括糖酵解代谢酶在内的多种基因表达的增加,产生对低氧环境的适应。糖酵解代谢酶的活性在低氧诱导下增加,细胞无氧代谢能力加强。低氧训练的生物学基础在于低氧诱导的细胞适应,因此我们预测大强度的低氧训练(低住高练)可以提高机体的无氧代谢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低氧运动预适应激活自噬调控Hippo/YAP/TAZ信号通路对急性低氧力竭运动大鼠骨骼肌保护的机制。方法:50只6周龄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on组,n=10)、单纯急性低氧力竭运动组(HE组,n=10)、低氧预适应+急性低氧力竭运动组(HP+HE组,n=10)、运动预适应+急性低氧力竭运动组(EP+HE组,n=10)、低氧预适应+运动预适应+急性低氧力竭运动组(EP/HP+HE组,n=10)。预适应周期2 w, EP+HE组及EP/HP+HE组进行2次/d常压常氧跑台训练;HP+HE组及EP/HP+HE组进行10 h/d间歇性低氧暴露(FiO2 13.5%)。预适应后HE组、HP+HE组、EP+HE组及EP/HP+HE组大鼠进行低氧环境跑台力竭训练(FiO2 11.9%~12.0%)。低氧力竭运动后2 h,尾静脉取血检测血清骨骼肌损伤、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指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腓肠肌病理特征,并检测腓肠肌自噬相关蛋白、Hippo/YAP/TAZ信号通路蛋白及mRNA。结果:(1)与HE组比较,预适应组大鼠低...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对本院大学生体育活动情况进行调查比较,对形成不同运动参与程度的社会心理学因素进行剖析。通过对本院新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水平的调研,了解高职新生的体育活动、心理健康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特点,对本院学生完成学习任务,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工作环境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高海拔地区进行训练或比赛,运动员的最先反应就是呼吸频率加快,呼吸深度加大。由于过度的呼气与吸气,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越过临界值通过肺叶被呼出,由于二氧化碳的大量呼出,血液中的重碳酸氢盐离子过多,使血液中的PH值不平衡,碱性增大。只有减少血液中重碳酸氢盐的含量,这样,血液中和乳酸的能力增强,PH值才能保持平衡,否则,运动成绩就会受到影响。一般情况下,低氧压不达一定程度时不会对最大吸氧量产生很大影响,然而,当适应了高海拔地区的训练后,血红细胞数量就会增加,从而降低临界氧压。  相似文献   

17.
间歇性低氧训练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间歇性低氧训练作为传统高原训练方法的补充,已被广泛应用。国内外研究显示,间歇性低氧训练可以使机体生理机能及分子水平产生适应,如血液的EPO、RBC、Hb和骨骼肌HIF、VEGF、肌红蛋白以及毛细血管密度等产生一些适应性变化。由此.间歇性低氧训练可以改善运动员的生理机能和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8.
缺氧诱导因子-1与低氧适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氧诱导因子-1是在特定缺氧条件下广泛存在于人类和哺乳动物的一种缺氧应答调控因子,它能够与相应的靶基因相结合,通过转录及转录后的调控,使机体对缺氧、缺血产生适应。作为近年来低氧适应研究的关注焦点,缺氧诱导因子-1可用于运动训练中机体对缺氧反应及耐受状况的监测。  相似文献   

19.
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体育活动和大学新生的学校适应情况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大学新生体育活动倾向水平和他们学校适应水平显著相关;新生中的体育群体在生活环境、交往活动、情绪状态的适应方面明显好于非体育群体。建议新生入学后应有意识的引导他们参与体育活动,以使他们更快、更好的度过学校适应期。  相似文献   

20.
胡扬  包大鹏 《体育科学》2007,27(2):F0003-F0003
不同训练水平的运动员与普通人群对于低氧训练的适应性差异,以及产生这种差异的机理是国内外低氧训练工作者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Adamczyk等人以一种新的呼吸适应理论——“等二氧化碳分压渐进常压低氧理论”来评定机体的低氧化学反应性活动。通过测定低氧通气反应和气道闭合压两项参数来判定呼吸系统对低氧的适应性变化。低氧通气反应系指受试者肺泡与动脉血氧分压逐渐减低时的通气变化。低氧暴露时肺通气量(ventilation,VE)与氧分压(PaO2)不呈直线相关,而与(oxygen arterial blood saturation,SaO2)呈直线相关。当PaO2〈60mmHg时,才出现显著的通气反应,VE增加。SaO2每下降1%,VE则增加1L,且该反应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长期生活在低氧环境下(世居高原人群)这种低氧造成的通气量增加反应可明显减弱。气道闭合压的测定则可较准确地反映中枢的呼吸驱动力,而中枢呼吸驱动力的变化是造成机体发生低氧适应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