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后,学习“新课标”,实践“新课改”在我国基础教育界形成了热潮。《语文课程标准》不单单在语文课程观、教学观、学习观、教材观、教师观、学生观等方面有彻底性的变革,而且在语文知识观、训练观、实践观、整合观、创新观、生活观等方面也有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裴军明 《甘肃教育》2007,(9X):36-36
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应树立起素质教育的课程地位观、目的任务观、教材观、课程结构观、教法体系观、教学评价观和学习动力观。  相似文献   

3.
知识论视野中的教学改革路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新的教学观发端于对知识观的反思和创构,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全面付诸实践离不开教师知识观的革故鼎新。基于该教育逻辑,本文认为知识观的革命是"新课改"持续深化的重要着力点。打破本位论的知识观、唯真的知识确证观,自觉抵制自然科学知识观、单向度学习观的侵蚀,重建教学的价值观、生态观、生成观和传媒观是教学改革的应然路向。  相似文献   

4.
5.七着力点:管理观、教师观、课程观、课堂观、文化观、学生观、质量观。  相似文献   

5.
市属高校教师通过树立学生观、改革观、学习观、教学观、科研观、服务观、健康观和师德观八个方面的教育观,以确立正确的高等教育价值观,提高市属高校教师队伍素质,推动市属高校健康快速地发展。  相似文献   

6.
徐特立教育思想的精髓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办好培养具有创造性的劳动者的全民教育。具体表现在教育功能观、教育目的观、教育发展观与结构观、师道观、育人观、教材选编观、教学运作观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现代教育理念新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就是树立教育发展改革观.教育创新观、新的教育体制观、宏观的教育时空观、教育服务产业观、适应性的质量观、德育为先的育人观、以人为本的人才观、以能力为重点的素质观、多维度的教育质量评价观。  相似文献   

8.
2004年8月,笔者在《教学月刊》发表了题为《“语文课程标准”的教育观》一文,从语文的课程观、教学观、学习观、教材观、教师观、学生观等六个方面阐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教育观。2006年3月,笔者又在《现代语文》发表了题为《“语文课程标准”教育观再探》一文,从语文的知识观、训练观、实践观、整合观、创新观、生活观等六个方面阐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教育观。两篇文章先后为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全文复印。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唐立中 《教师》2008,(6):57-59
新课程改革不啻是教育内容的变化,更为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革新。本文主要阐述了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课程观、知识观、评价观。  相似文献   

10.
桐城派作家作品包含着丰富的德育心理学思想,挖掘这些德育观有利于提升民族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道德观。桐城派德育观主要包括重德观、融德观、俭德观、鉴德观、养德观和恕德观,深入学习这些德育观可以提高公民道德,更好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另外,通过深刻理解桐城派德育观还可以帮助我们优化当今社会的德育方法,完善学校德育教育。  相似文献   

11.
浅论王士性的旅游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士性的旅游观主要由旅游广游观、旅游智育观、旅游美育观三者构成。旅游广游观是其旅游观的思想基础;旅游智育观是其旅游观的核心;旅游美育观是其旅游观的升华,三者完美的结合形成了王士性独特的旅游观。  相似文献   

12.
提出了通过中学生物的教学,学生要树立以哲学为指导的生态学观点,并提出了“天人合一”观、中度干扰观、边缘观、开放观、多态观、竞争观、协同观、限性观、适度观、时空观、主次观、双刃观、双赢观、生态价值观、生态平衡观、可持续发展观,共16种生态哲学观在生物教学中,构建学生生态哲学观,寓德于教,克服了单纯传授知识,忽视德育的倾向,坚持教学的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统一,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态度观念与认知能力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中学生课程观的偏差已经成为深化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瓶颈,严重阻碍中学生对新课改理念的认同,制约新课程的全面实施。中学生课程观的偏差主要表现为:被动、接受的课程学习观;狭窄、封闭的课程资源观和终结、片面的课程评价观。新课程实施需要中学生树立主动生成的课程学习观、开放多元的课程资源观、整合全面的课程内容观和全面发展的课程评价观。应当从教师改变传统的课程观、学校坚持正确的评价观、父母转变落后的成才观和利用班级社团活动等方面着手对中学生进行新课程观培训。  相似文献   

14.
试论微观高等教育思想对高校课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思想是影响高等学校课程的主要因素之一。深入分析这种影响,对高等学校的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高等教育思想可以粗略地划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部分。微观高等教育思想包括学校观、办学观、人才观、知识观、认识观、课程观、教学观与学习观、教师观与学生观、以及质量观等九个范畴。章分析和研究高等教育思想的这些范畴对高等学校课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物质观分为科学物质观和哲学物质观两种形态。近代科学物质观分为原子论和以太论两大派别 ,近代哲学物质观主要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与运动、物质与时空等方面进行论述。现代科学物质观在物质可分性、物质与时空、物质的自组织特性与真空的物质性等多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现代哲学物质观可分为实践论物质观、有机论物质观与整体论物质观。近代物质观具有明显的预设主义特点 ,而现代物质观具有一定的相对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16.
修辞教学应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修辞观,获得较好的语用能力。修辞观包括系统观、选择观、立诚观、辞达观、辩证观和动态观;语用能力表现为能正确评判修辞现象,能得体地运用语言。  相似文献   

17.
本文阐述了后现代教育思想的三个核心理念:权力大转移、焦点大转变、角色大转变,及由此启示中学化学教育应在教材观、教师观、人才观、认识观、知识观、过程观、课堂观、评价观等八方面实现转变。  相似文献   

18.
人类的环境观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知识经济在许多方面改变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并由此丰富和发展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推动了人类环境观的新发展。新的环境观不仅包括环境系统观、环境承载力观、人地协调观、环境道德观,而且包括环境产业观、环境效益观、环境开放观和环境发展观。  相似文献   

19.
知识观转变视野下的课程改革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万伟 《教育科学》2003,19(1):29-31
建立在现代知识观基础之上的理性主义课程观以知识为课程设计的中心,课程内容漠视学生的生活世界,知识的完整统一性被破坏。现在我们正处于现代知识观向后现代知识观的转变时期,这其实也是一种从绝对知识观向相对知识观、从普遍知识观向境域知识观、从既定知识观向流动知识观、从精英知识观到大众知识观的转变过程。在此基础上,我们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也发生了相应的变革。  相似文献   

20.
陈铁梅 《江苏教育》2013,(11):22-25
儿童立场,应是学校管理者的立场。它表征在学校管理者的活动观、开学观、空间观、学生观,以及学生的成长观、求知观和个性观等各个方面,它包含着七种元素,内隐于学校管理者的心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