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板块一:初读课文,整体把握,理清结构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叫《桂林山水》,(板书:桂林山水)一看到这个"林"字,你就会想到什么多?生:树多。师:那么,顾名思义,"桂林"是什么树多呢?生:桂树多。师:是啊,桂树成林,"桂林"这座城市,名字里似乎  相似文献   

2.
师 :假如你现在来到了桂林 ,看到这儿山清水秀 ,你最想说一句什么话?生 :这儿的山水真美呀!生 :人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果真是这样。师 :这时 ,你们只想到桂林的山水吗?我们的祖国很大 ,我们看到桂林山水 ,就会联想到祖国的山山水水。“山水”又可以怎么说呢?从对桂林山水的爱 ,引导到对祖国山河的爱)生 :山河。生 :河山。生 :江山。师 :这些词可以和哪些形容词搭配起来表示祖国山河的美?生 :山河秀丽。生 :大好河山。生 :江山多娇。生 :锦绣河山。生 :壮丽山河。生 :河山迷人。学生兴趣越来越浓 ,发言越来越热烈 ,热情也越来越高)师 :同学…  相似文献   

3.
片断一:观察发现师: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这话一点不假。这次钱老师到桂林来,亲眼目睹了桂林的山,桂林的水,我看比文学家描写的还要美!你们看,钱老师一到桂林,就迫不及待地在象鼻山照了几张相。(师出示照片)师:(在大屏幕上播放六幅桂林山水的图片,一边播放,一边富有感情地描述)你们看,桂林的山加上桂林的水,再加上水中那静静的倒影,简直就是大自然创作的一幅幅精美的图画。(生欣赏桂林山水的图片,被师富有感情的描述所吸引,个个脸上露出自豪的表情)师:桂林的美景激发了钱老师的创作欲望,老师也创作了三幅画。你们看老师画得怎么样?生…  相似文献   

4.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标题是《桂林山水》。(板书课题)一看到这个“林”字.你就会想到什么多?生:树多。师:那么,顾名思义,“桂林”是什么树多呢?生:桂树多。  相似文献   

5.
谢秋英 《江西教育》2002,(11):30-30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桂林山水》第3自然段的教学片段为:师:老师现在是一位没出过远门、也没见过世面的老太太,你们都是我的孙子孙女。你们刚参观游览了桂林的山(指的是读课文)回到家,看谁能说服我这个老顽固。(生笑)(生1背着包兴高采烈地进来)生1:奶奶,桂林的山可好看啦。师:你这孩子,山有啥好看?不就是个土包子?不如看看咱家对面的山。生1:奶奶,桂林的山可比咱家对面的山好看多啦。它一座座拔地而起,可奇特呢。师(装听不懂):什么什么,地也可以拔起来吗?生1:咳,奶奶,“拔地而起”是指那里…  相似文献   

6.
一、检查预习1.指名读课文,老师适时指导、纠正。2.齐读。3.导入:《识字2》所有的词语都与什么相关?(桂林山水)二、创设情境,学习词串(一)学习词语“碧水、秀峰、倒影”1.出示漓江山水图。(配乐)师: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最美的地方是漓江。漓江到底美在哪儿呢?生:它的水特别绿,特别清,两边山也特别多。水里有山的倒影,青山绿水,美丽无比……2.出示词语:碧水。师:这么清、这么绿、这么美的水,我们就叫它——碧水。(师指名读)师:你读得真好,老师好像看到了清澈的漓江。(男女生比赛读)3.出示“碧水、秀峰、倒影”图文。师:水美,山…  相似文献   

7.
朱瑛 《陕西教育》2004,(10):13-14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失衡 先看两个案例: [案例一]《桂林山水》第二自然段教学片断: 师:默读课文,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第一句与下面几句是什么关系? 生:这一段主要写漓江水的特点。第一句与下面几句是总分关系。 师:第一句是采用什么方法写的?第二句里有哪些修辞手法? 生:第一句是用对比的方法写的。 生:第一句是用对比的方法写的,作  相似文献   

8.
贵刊 1993年第 3期发表的 刘岩波老 师的《桂林 山水为何 先写“水”后写“山”》一文中,第2自然段提出:“课文的题目叫‘桂林山水’,而且开头还用‘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总写,可为什么课文中心部分的二、三自然段,却先写‘水’后写‘山’呢?这样安排结构顺序,岂不是与文章的标题不符?”对此,笔者以为,这样安排结构顺序,并不与文章的标题存在“符不符”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随着以“学生发展为本”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课程理念也在教师的头脑中逐渐“沉淀”,课堂教学精彩纷呈,高潮迭起。我们在为教师大胆创新、张扬个性、追求独特的教学行为感到欣喜的同时,也为一些教师在课堂上追赶“时髦”感到忧心。一、学科整合:目标明确,把握时机,不为学科所累【案例】《桂林山水》教学片断师:读了课文,你们认为桂林山水美吗?生:美!师:是呀,这样美的桂林山水怎么能不让人赞美呢?现在分小组展开讨论,看看用什么方式来赞美桂林山水。可以画一幅画,可以唱一支歌,可以……(学生分学习小组讨论,争辩声、讨论声此起彼伏,教室里…  相似文献   

10.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堂优秀的课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就是出色的导入.成功的导入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师生的交流更加顺畅,那么如何才能让"导入"真正起到教学推进剂的作用呢? 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导入的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入内容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这一点非常重要. 在教学《桂林山水》时,针对学生都是农村的孩子,我的课堂导入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步:让学生谈"谁的村庄最美",学生们很积极,都说自己的村庄是最美的.第二步:"同学们听过‘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吗?这号称是天下第一的桂林究竟有多美呢,同学们想知道吗?"经过这两步的引入,学生对桂林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这琅琅的书声伴随着学生的求知欲回荡在教室.  相似文献   

11.
错位的求证     
朱华贤 《湖南教育》2005,(19):27-27
一位教师在执教《桂林山水甲天下》时说“:上一节课,有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桂林山水真的甲天下吗?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价值。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一问题,请同学们再仔细朗读课文,然后说说桂林山水是不是真的甲天下。”稍后,一学生站起来说“:从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可以看出: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所以,可以说,桂林山水真的甲天下!”老师肯定道“:对,桂林的水静、清、绿,可以说桂林水真的甲天下。谁再来说说,桂林的山是不是真的甲天下?…  相似文献   

12.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失衡先看两个案例: [案例一]《桂林山水》第二自然段教学片段: 师:默读课文,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第一句与下面几句是什么关系? 生:这一段主要写漓江水的特点。第一句与下  相似文献   

13.
一 紧扣课题,整体把握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生齐读课题:天鹅的故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天鹅的什么故事呢?谁能用简练的语言说一说? (师根据生回答整理板书:老天鹅、群天鹅——破冰)二赏词析句,初悟表达 师:老天鹅是怎样破冰的呢?谁能用一个词来表达? 生:老天鹅是勇敢地破冰. (师板书:勇敢) 生:老天鹅是顽强地破冰. (师板书:顽强) 师:还有吗? 生:老天鹅是竭尽全力地破冰. 师:同学们读出了这么多,那么作者是怎样把老天鹅破冰的勇敢、顽强等写出来的呢?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第5自然段,抓住关键字词说一说.  相似文献   

14.
一 设问导入,了解学情,揭示"岩石书"◆◆ 师:小朋友们,这节课咱们共同学习—— 生:(齐)《最大的"书"》. 师:小手伸出来跟我写课题—— (生边书空边说笔顺) 师:请一位小朋友读课题. 生:最大的书. 师:预习时,读了这个课题,你头脑中产生了哪些疑问呢? 生:最大的书有多大呢? 生:最大的书是什么? 生:"书"为什么要加引号呢? 师:你们都是爱思考的孩子.(板书问号)课文预习了,说说读了几遍.  相似文献   

15.
[教学过程]一、境中积词 ,质疑导入师 :小朋友们 ,请往这儿看。 (出示课件 :流动的、清澈的溪水 )大家看到了什么 ?生 :小溪。生 :溪水。师 :小朋友们 ,大家能不能用一些词语来说说这是怎样的溪水呢 ?生 :这是清澈的溪水。生 :干净的溪水。生 :美丽的溪水。师 :说得真好。我们接着往下看。(出示课件 :浑浊的溪水 )这又是怎样的溪水呢 ?生 :黄黄的溪水。生 :浑浊的溪水。生 :浑浑的溪水。师 :很好。现在老师要带小朋友们去认识一位朋友。瞧 ,(出示课件 :小兔子 )他是谁呀 ?生 :小兔子。师 :(出示课件 :小兔子站在清水旁 )小兔子呀 ,就住在…  相似文献   

16.
片段一师:小朋友,我在黑板上画一样东西,你们看这是什么?(于老师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张弓)生:于老师画的是一张弓。师:这叫什么呢?(于老师用手指着弦)生:这叫弦。师:(又画了一支箭)这又是什么呢?生:这是箭。师:大家知道,有了弓,有了箭,才能射到鸟。  相似文献   

17.
师:(展示课件)这是一艘现代远洋货轮,同学们知道它是用什么材料造的吗?生:钢铁。师:那古代船用什么材料制造呢?生:用木头造的。生:也有用竹子造的。生:后来就用钢铁造船了。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失衡先看两个案例:【案例一】《桂林山水》第二自然段教学片断:师:默读课文,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第一句与下面几句是什么关系?生:这一段主要写漓江水的特点。第一句与下面几句是总分关系。师:第一句是采用什么方法写的?第二句里有哪些修辞手法?生:第一句是用对比的方法写的,作者用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与漓江的水作比较。生:在第二句里,作者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师:同学们理解得非常正确,现在请大家齐读第一、二句,读后想想“水平如镜”这个词的特点,然后照样子说出几个这样的词。生:红叶似火、对答…  相似文献   

19.
正[板块一]开门见山,揭题解题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第24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诗——(生读课题)师:诗题比较长,共有九个字,要读好它,停顿很重要,请再读一遍。生: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师:读了诗题,你知道了什么?生:这首诗是写早上走出净慈寺送别林子方的事。师:你从哪儿知道了这是在早上发生的事呢?生:晓就是早上的意思。师:理解非常准确,那么是谁走出净慈寺呢?  相似文献   

20.
【问题呈现】案例一:《燕子》教学片断。师:燕子的羽毛是怎样的?生:(齐)乌黑光亮的。师:燕子的翅膀呢?生:(齐)俊俏轻快的。师:尾巴又是怎样的呢?生:(齐)剪刀似的。师:这样的燕子给我们怎样的印象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