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宏伟,女,1963年8月出生,1986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秦皇岛日报社工作,现任《秦皇岛晚报》副总编辑。  相似文献   

2.
“导语是记者展示其杰作的橱窗,读者和编辑都会自然地设想,如果记者未能在导语中表现出水平,那么他就是没有水平。”说这话的是美国新闻学教授威廉·梅茨。这句话之所以震撼人心,就在于它一针见血地点透了导语对新闻,乃至对记者的极端重要性。正因为如此,许多名记大腕对导语的写作极为讲究,常常绞尽脑汁、苦思冥想,有的甚至翻来覆去、几易其稿,唯恐自己写的导语没有个性、落入俗套,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架式。“立片言以居要”,消息导语的作用不仅在于对主体内容的提炼,而且还在于提高新闻的整体效应。  相似文献   

3.
受到网络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日渐式微,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日报发展面临困境。日报是传统媒体中最具代表性的传播载体,报道内容的模式化已经不适应现代人的阅读习惯。本文针对传统日报写作上常见弊端提出新闻写作上的几点可行性意见,供同行参考。在日报的未来发展中,还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新闻写作逐渐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一位老报人曾说:记者写稿要有点“辩证法”。调入报社当记者一年多来,写了一些稿件,也有一些体会,也确实尝到了应用“辩证法”的甜头。下面,我就所写的几篇稿件,谈几点体会。“大题小做”与“小题大做”刚进报社,社领导找我谈心,谆谆告诫我要从过去的新闻干事进入现在的角色,实  相似文献   

5.
蒋经韬 《新闻前哨》2004,(11):78-78
荆州日报社晚报新闻编辑室编辑王芸,是在记者这一身份下逐渐成长、成熟起来的一位青年作家。记者与作家在她身上合二为一,构成一对互动因子,丰富了她的人生积淀。  相似文献   

6.
一个好的标题,常常会使一篇新闻增色添彩,令人过目不忘;而一个淡而无味的标题,常使人视而不见。可见,标题制作是新闻工作者“十八般武艺”中重要一环,是一门值得深入研究的艺术。 目前,虽然县市台已逐步开始重视标题的制作,但整体效果却不尽人意。一是“套路式”标题多。如会议报道的标题,往往是《我市召开某某会议》;领导活动报道的标题也是《某某参加某某活动》;工作经验性消息常常是《某某局工作力度大效果好》等等。这样的标题尽管也揭示了新闻主题,但千篇一律,令人厌烦。二是“仿古式”标题多。如写医生就用  相似文献   

7.
文霞平 《新闻窗》2005,(6):55-55
新闻写作主题的深化贯穿于记者、编辑工作的全过程。主题就是新闻的中心思想,它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却又看不见摸不着,必须从事实中提炼,却又不能“拔高”。  相似文献   

8.
(一) 《新闻之友》是西安日报社的一个小小的别致的窗口,它创刊于1993年,是研究新闻业务的专业刊物,刚创刊时,名叫《记者之友》,后来因为该刊名面对的读者和作者群似乎有局限才更名为现名的吧。 这是个内部刊物,正因为内部,才显出它的独特。它为编辑、记者以及报界同仁和广大通讯员提供了一个探索新闻改革、研究新闻业务、交流编采经验、了解国内外传媒动态的阵地。它曾发表过省内外新闻界许多朋友的有理论深度、有独到见解的文章,它从各个角度反映了专业新闻工作者和广大通讯员的工作和生活。它不但开设了许多斑斓多彩的小栏…  相似文献   

9.
季弁 《新闻记者》2000,(5):42-42
“舆论监督和新闻纠 纷问题研究”系国家“八五”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有关内容已结集为“舆论监督和新闻纠纷”书,由王强华、魏永征主编,已由上海复旦天学出版社出版。全书约三十余万字,分上下两编:上编为“舆论监督和新闻纠纷”,系研究课题的总报告,系统阐述了有关舆论监督的理论问题,包括我国舆论监督的历史、现状和问题,中外有关舆论法制的比较,舆论监督与共产党领导、保守国家秘密、司法审判的关系,舆论监督与维护公民法人权益的关系等内容。下编为“在言论自由和人格权的天平上”,共收入十余年来我国侵权纠纷典型案例介…  相似文献   

10.
2007年11月上旬,由浙江嘉兴日报社、新闻战线杂志社、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新闻评论研究中心联合举办,嘉兴日报社承办的新世纪第三届新闻评论高层论坛在党的诞生地--浙江嘉兴隆重召开,这是全国新闻评论界的一件盛事.中宣部、中国记协、<人民日报><浙江日报>、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暨南大学等单位与高校的领导和专家学者出席此次论坛会议.与会期间,记者就有关新闻评论的问题采访了<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米博华.  相似文献   

11.
《新闻与写作》2005,(9):6-7
(1)应唯鲁(沈鞠如),女,浙江宁波人,共产党员。1937年参加革命,1938年底,从延安来到晋察冀地区,任报社和通讯社记者。1940年10月赴平面涞水工作,在同年冬季反“扫荡”中壮烈牺牲时,年仅22岁。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散文化”新闻的提法引起了新闻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一些前卫的记者带头写“散文化”新闻,一些主张创新的报社也优先刊登“散文化”新闻。许多新闻稿件因“散文化”笔法的运用增强了感染力,吸引了读者的眼球;很多版面因此多了看点,很是“抓人”。  相似文献   

13.
时统宇 《新闻传播》2005,(11):20-21
“新闻怎么写,怎么写新闻”是我们这些新闻学研究者和教学者时常要回答的问题。然而,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轻松,因为这个问题的影响面太大了,情况太复杂了。在当下藉着各种媒介,涌入干家万户的“海量新闻”之中,每一条新闻背后的作者都在有意无意之间尝试着运用各种技巧,希望受众愿意读(听、看)、能够读(听、看)、甚至读(听、看)了再读(听、看)。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位老记者、老编辑专为青年同行写的如何写好新闻的书。书中引述数百条新闻和特稿,分析其成败优劣.并探讨改进方法。如果年轻记者、编辑希望迅速提高新闻写作水平.本书提供了许多诤语良言。  相似文献   

15.
《新闻传播》2006,(5):8-8
著名学者周胜林先生所著《高级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三版)一书日前已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6.
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郑保卫教授主编的《新闻法制学概论》一书,已于2009年8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郑保卫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中国新闻传播法制建设研究》的最终成果。一批新闻法制学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学有所成的年轻博士参加了此书的编写工作。  相似文献   

17.
李文 《新闻与写作》2006,(10):35-35
作者以认真的态度,生动的笔触和丰富详实的事例体现了其在新闻报道与写作领域方面娴熟的技能和作为一名伟大记者所需要的素质,阅读此书,如一位行业前辈和长者,坐在你面前,用平静而不乏生动的语言向你娓娓道说美国林林总总的新闻事件和问题。  相似文献   

18.
19.
回想起自己走过的新闻路.我要真诚地向《新闻导刊》道一声感谢!  相似文献   

20.
12月10日,人大新闻学院2010级国际新闻班的专业英语课堂上又迎来了两位老师:来自《中国日报》的资深编辑Mike Peters和Judy。这两位编辑熟谙英文采写实务,不仅教给同学不少英文新闻写作秘笈,更提前为同学们送上了丰厚的圣诞礼物。Mike通过仔细评点中朝关系等几篇当日国际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