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教版国标本《掌声》一课,有着丰富的表达资源,情感浓厚,以主人公小英的感情从自卑到感激到最终鼓起生活的勇气的变化为主线贯穿文本。而这一系列的情感变化,都是由"掌声"引起的。随着小英的情感变化,学生也必然生出相应的情感体验,逐步深刻地领悟到"掌声"的内涵。此时,引导学生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可谓水到渠成,以此来反馈学生对"掌声"的领悟情况。笔者以为,在文本研读的时候,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借情感体验来催生阅读中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掌声》一课写的是残疾女孩小英内心很自卑,一次偶然的机会,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掌声改变了小英的生活态度,从此她微笑面对生活。 全文语言质朴,但在平淡的叙述后面饱含着丰富的情感。在这一课中,“掌声”代表着鼓励、尊重和“爱”的情感主题。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小英在掌声前、后的变化?怎样通过小英的外在动作、语言来体会小英的心理变化?这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相似文献   

3.
<正>【案例再现】课文《掌声》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了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课堂上我低沉的语调、眉宇间透出的哀伤,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之中,贴近学生生活,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体验小英的情感变化——师:小英终于鼓起勇气走上了讲台!请同学们自由读读,怎么读能表达你此时的心情你就怎么读。(配上舒缓的音乐让学生自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教科版小学《语文》第5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英的情感变化,体会内涵。3.通过学习,联系生活,懂得人  相似文献   

5.
小学语文作为人文学科,对学生心灵的震撼和影响是很有力度的,也是深远的,这是因为小学语文本身蕴含的理念和感情,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会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小学语文课本选入的课文,或记录了作者生活的阅历,或抒发了作者的情怀,或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世界观。要搞好语文教学人文素养的渗透,教师在授课前必须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  相似文献   

6.
正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以情动人的文章更是色彩纷呈。"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阅读教学要以情感为动力,情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根"。因此,教师在上课前一定要仔细挖掘课文内在的情感因素,深切感受课文所表现的美、所抒发的情;上课时一定要先动情入境,在教学中全身心投入,借助作者的感情,营造美的情感氛围,拨动学生的情弦,促使它发出动听的心声。实践告诉我们,只有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小学语文课文文本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或直抒,或含蓄,或激昂,因此,在  相似文献   

8.
【设计理念】《掌声》是苏教版第五册教材的一篇课文,主要讲了这样的故事:小英因残疾而忧郁自卑,一次偶然的演讲使她不得不面对同学们的目光,想不到同学们给了小英鼓励的掌声;从此,小英以微笑面对生活,变得自信开朗。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的情感和真切的关怀。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紧扣文眼"掌声",抓住文中重点词句及细节描写,采用对比品读感悟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李焕平 《考试周刊》2013,(42):43-43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是语言传授的过程,更是探究作者思想情感的过程,同时也是感受、升华、体验的过程。情感教育既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又是实现教学目标重要的手段。纵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大量作品,无不凝聚着作者的感情,教师必须把情感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启发学生对课文的情感因素进行有效挖掘,达到学思有效结合的目的,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相似文献   

10.
<正>朗读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学任务的一项重要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它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小学语文课文饱含作者强烈的情感,或直抒,或含蓄,或激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朗读教学的策略,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的内涵,感受文章的韵味,体会文中的情感,强化语言的敏锐性,这就是有效朗  相似文献   

11.
一、紧扣特点,说教材《掌声》是一篇讲读课文。作者以饱含爱心的笔墨,用朴素无华的语言,把学会尊重、学会关心的主题寓于故事中,把少年儿童纯真善良、关爱别人的美好心灵生动地表现出来。课文以小英“自卑——感激——乐观”的情感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2.
一、紧扣特点,说教材 《掌声》是一篇讲读课文。作者以饱含爱心的笔墨,用朴素无华的语言,把学会尊重、学会关心的主题寓于故事中,把少年儿童纯真善良、关爱别人的美好心灵生动地表现出来。课文以小英“自卑——感激——乐观”的情感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好教材。  相似文献   

13.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让语文课文成为传递情感的桥梁,这不仅有助于让学生感受到作者丰富的情感,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有很多充满情感的课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抓住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有感情地阅读,让学生能够在情境交融下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对课文的鉴赏能力,从而有效地促进并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的过程,不仅是学生对教材的感知、思维、记忆、想象的认知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的兴趣、动机、意志、信念等情感的生发过程。因此,语文教学应该重视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以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为出发点,以激发学生的情感需要为核心,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为目的的教育。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进行情感教育呢?一、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文章不是无情物。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所选课文题材广泛,生动形象、文情并茂,无不包含着作家丰富的内心体验——情感。有些课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如《五彩池》、《九寨沟》、《黄山奇松》、…  相似文献   

15.
设计理念:《荔枝》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二组课文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组课文的专题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感情”,要求学生阅读时要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特别是要抓住重点语句、段落,多读、多想,从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荔枝》反映了母子、祖孙之间的亲情,这种亲情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一定的感受,教学本课,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使这种情感得到升华,这是“人文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过程不仅是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也不仅是求索作者思想观点的过程,同时也是感受、领悟、体验情感的过程。情感教育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又是语文教学目标赖以实现的手段。纵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大量作品,无一不凝聚着作者的爱憎,深蕴着作者的感情。因此,必须注意把情感教育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启发学生对课文中的情感因素进行挖掘和体验,并以之去感染学生,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  相似文献   

17.
正《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小学语文教学,应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把教学生正确理解祖国语言文字和进行情感教育统一起来,激发学生情感的浪花,培养他们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纵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大量作品,无一不凝聚着作者的爱憎,深蕴着作者的感情。这些文章,文质兼美,图文并茂,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淡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因此,在教学中,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代文学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一语道破了文章是情感的载体的奥秘。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文章,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学时教师应当注意捕捉课文的动情点,去拨动、震撼学生心灵的“情”弦。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悉心品味、与作者、人物同悲欢、共爱恨、以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拨动学生情弦,增强情感体验,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呢?一、巧设悬念,拨动情感特级教师于漪说:“教师要努力运用语文佳作中所含的真挚感情、打击学生的心弦,激…  相似文献   

19.
语文朗读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能够不断地丰富学生的感情,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降低学生对课文理解的难度。  相似文献   

20.
情感是人类精神生命中的主体力量,忽视情感教育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人们越来越关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越来越认识到语文教学应该注重情感教育。情感目标指在语文教学情境中要通过引导学生体验课文作者的感情,领悟文学作品的深层意蕴,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