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学校发展需要创意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传统与现代 “现代化”反映的是人类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它包括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等各方面的转变,因此也必然包括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从传统学校向现代学校的转变,而且这种转变必然是与经济、社会、文化的转变相呼应、相联系的。 根据“中国现代化报告”课题组的观点,我们正处于工业化社会逐步向知识化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因此我们的教育也必然带有从传统逐  相似文献   

2.
文化反哺是在急速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社会变迁的加剧、现代文化工业的崛起,作为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教师们经常会发觉自己离现代  相似文献   

3.
21世纪是中国现代化持续发展,全面赶上世界发达国家的高水平发展时期,即中国现代化的实现阶段。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是一个内容丰富、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变迁的过程,是一场中国社会深刻的变革,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1991年由陆学艺、李培林主编的《中国社会发展报告》关于“社会发展总体报告”中指出,“中国社会已经步入了一个全面的、整体性的转型过程。我们正在从自给半自给的产品经济社会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转化;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从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化;  相似文献   

4.
教育的转型与教师角色的转换   总被引:65,自引:0,他引:65  
一、在封闭式教育转型为开放式教育的背景下 ,教师要由知识的输出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在工业社会封闭式教育中 ,教师是知识的输出者。由于教育被定位为在学校这个“围墙”内 ,由知识的拥有者和惟一源泉——教师向知识的需求者——学生输出知识的活动 ,教师就必然承担着把人类一代代传承下来的知识经验通过输出的方式继续传承下去的职责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就是教师“单向输出”和学生“被动接受”的关系。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转型为信息社会以后 ,封闭式教育转型为开放式教育。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远距离教学技术把处…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应试教育”的长期存在代表着一种与“应然”教育目的相悖离且阻碍其实现的“实然”教育目的观,而超越历史发展阶段地主张“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也使教育理念与“应然”的教育目的混淆,在由“应试教育”模式向“素质教育”模式的转变过程中,应确立“科学——人文主义”的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中国教育收费制度的发展□商丽浩田正平商丽浩/杭州大学教育系博士生田正平/教育系教授(杭州310028)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蜕变的过程中,传统教育收费制度逐步革故鼎新,向现代教育收费模式转变。中国教育收费改革最初兴盛于20世纪初晚清“新政”...  相似文献   

7.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的社会,但同时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它要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才能转入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就是为了完成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而创造条件的,它不是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放弃。  相似文献   

8.
从19世纪中期开始,近代中国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转型期。伴随着近代中国传统法制向现代法制的历史跃进,近代中国法律教育也同样面临着一个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这种转变过程也就是近代中国法律教育现代化的进程。近代中国法律教育文化观念的变革经历了由浅到深、由片面走向全面,逐步深入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市民社会是现代法制社会的社会根基,中国正处于商事社会这一由乡土社会向市民社会转型的过渡时期.欲建立现代法治社会与国家,就要在中国构建市民社会,也就是要推动我国商事社会向市民社会的转型,而推动这一转型要启动一系列复杂的国家与社会工程.  相似文献   

10.
胡琳  何保荣 《教书育人》2002,(10):33-34
一、新形势下教师职能转变的前提条件是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教育技术定义中明确提出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这个转变促使教育工作者要从教学观点向学习观点转变。从这个观点看,教学就是对信息和资源的安排和协调,其目的是达到对学习的促进。学习是指学习者通过与信息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得到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长进。所以,教育技术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如何实现“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点,是进入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特别…  相似文献   

11.
一前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现代革命运动的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由工人阶级领导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买办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而胜利结束。党的国家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就标志着在第一阶段胜利的基础上,开始了第二阶段,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革命运动。在中国社会这一飞跃的发展与转变之下,中国社会的各部分、各阶级,都将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与转变,逐步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光明大道上,稳步前进与转变。  相似文献   

12.
追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自己独特的社会分层结构。以与整个社会的经济形态相对应和相适应,西方社会自近代发生产业革命以后,劳动者的层次结构伴随着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完成了从“属性模式”向“业绩模式”R 转变,劳动者层次结构的变化,反过来巩固了产业革命的成果,推动产业革命进一步深入,推动了社会文化进步,对这一历史过程分析,可以看到,劳动者层次结构由传统的固定僵化模式向现代的非固定的灵活模式转变,从“属性模式”向“业绩模式”的转变,成为人类社会步入现代社会的标志,我国目前也只有根本上实现这种模式的转变,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具体的建设实践中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对“先工业化后社会主义化”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正确认识这一转变是更好地理解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过渡时期,即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性质如何呢?过渡时期这一概念,是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的。他指出:“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变为后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里说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指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15.
在新课改中,教师的角色将由重知识传递向重人的发展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重教师的“教”的表演向重学生“学”的指导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洼化转变。因此,教师应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是自己教学行为的研究者。每位教师都要不断努力学习,以适应现代教师的角色。  相似文献   

16.
高职教育应注重职业化人格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鸣 《教育探索》2000,(11):78-79
一、职业化人格的界定  所谓职业化人格,是指个体在适应与发展社会职业肯定的过程中,由于将职业规范加以自我内化,所逐步形成的一定的人格模式。高职教育中的职业化人格是一种准职业人格。因为,在校受教育者还没有完全彻底地进入社会职业的生存状态,仍处于“书生意气”向“社会职业人”的过渡时期,他们担当的社会角色,仍保持着一种社会职业的“预演进行状”,实质上是由一种“非独立人 (学生 )”向“独立人 (社会工作者 )”不断转化与发展的过程。在这个“化”的过程中,重在其人格之中熔铸更多的职业意识、职业知识技能、职业规范…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教师教育正处于转型和建设时期,正在由传统的“封闭式”定向型师范教育模式向现代的“开放式”非定向型教师教育模式的转变过程中。在这转型期,理论界、高等师范院校、基础教育界和教育管理部门都在理论和实践上积极探索教师教育的办学模式、课程设置、管理体制等。教师教育的核心是实现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有机结合,构建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通过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形式主义教育试点”的实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思想,不断强化管理服务意识,以专业管理和课程管理,以及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为重点,通过教学管理制度建设,逐步构建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并在构建新教学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实现从单一的班级管理向体现学生个体化自主学习的个别化管理的转变;从传统的约束型管理向指导服务型转变;从单一信息渠道管理向多渠道信息管理转变;从手工管理向现代化管理转变。  相似文献   

19.
“教育,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主要是指学校对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1]而教育与就业应该是相同的、循环的过程。学生的现状和教育的现状告诉我们,教育的出路就在于全面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适合现代模式,全面的、高素质人才才能适合现代社会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现代远程教育这一新的教育模式的迅速发展,给高校图书馆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高等教育远程化、开放化、社会化意味着高等教育正经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远程教育要求所有的教学资料和文献信息都能通过网络获取,讲授、辅导、阅读课外读物等教学过程都在网上进行。这在客观上要求图书馆必然参与其中。适应现代远程教育的需要,搭建网络信息服务平台,为远程教育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