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州在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是今山东地区佛教文化的中心。青州龙兴寺的佛教造像,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逐步走向完美和接近现实,有着极强的地方个性。  相似文献   

2.
孙迪 《家教指南》2006,(2):18-22
20世纪初期,响堂山石窟遭到有计划的盗凿破坏,至少百尊以上的北齐造像精品流散异邦.本文将尽可能搜集到的海内外近百年来出版的相关图文文献,作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并结合实地勘查对流失响堂山石佛的窟室原位以及归属真伪作了考证.  相似文献   

3.
桂州窑遗址出土了大量与佛教有关的造像及建筑材料,特别是陶塑佛教造像,包括释迦牟尼像、弟子像、武士像,是目前经考古发掘的窑址出土的最大一批佛教造像,是唐代佛教艺术的瑰宝。其中,3号窑的鼎盛当在中唐时期,释迦牟尼佛造像艺术很可能与鉴真有关,停烧当是受唐武宗灭佛事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青州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丰富多彩的石窟造像、摩崖题刻、寺院造像、刻石造型、碑碣墓志等,文化遗存丰厚,具有重要的旅游审美价值和文化史料价值。云门山的大"寿"字和摩崖石龛佛教造像及驼山摩崖造像群等是研究我国古代书法艺术和我国佛教艺术的重要历史资料。  相似文献   

5.
唐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一个高峰期,长安作为唐代都城,佛教寺院星罗棋布,与佛教有关的活动更是丰富多彩,佛教寺院成为城市生活的舞台,朝廷在这里举行佛事活动,百姓僧众在这里举行节日庆典;同时佛教寺院也成为百姓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不论是僧人的俗讲,还是庙会中的戏场,都对百姓有吸引力,此外风景优雅的寺院还是文人游乐、集会的场所。因此与佛教寺院有关的种种活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长安的城市生活,见证了长安文明,成为不可忽视的唐代佛教文化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佛教不仅是一种精神性的宗教团体,更有僧团、寺院、慈善基金会等实体性组织以支撑其弘法事业的展开。现在被日益倡导的"人间佛教"理念,与寺院经济的发展之间可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正是寺院经济的基础给予佛教走向人间给予物质支持,而佛教的改革、人间佛教的理念又极大地影响改变着现代寺院经济的形式与内容。在以最终提高福利为目的而非仅仅强调经济发展的商业社会中,寺院经济的存在有助于缓解各种矛盾,从而成为整个社会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从印度发源的佛塔、佛寺在向中亚地区和塔里木盆地周缘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吸收沿途的文化元素,因地制宜,逐渐形成了"(多层)方形塔基-柱形塔身"的佛塔形制,以及"塔院-僧院"并列分布的佛寺布局模式,可见佛教寺院风格渐趋简单、封闭,反映了佛教发展和传播过程中,不同自然地理、历史文化、思想观念元素之间的矛盾与调和.  相似文献   

8.
近日,何孝荣先生的大作——《明代北京佛教寺院修建研究》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洋洋洒洒75万余言,首先简要论述了明代以前北京佛教寺院的修建、明代北京城的营建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在此基础上详细论述和考证了明代北京寺院的修建情况及具体演变,并深入分析了帝王、后妃、宦官、僧人、  相似文献   

9.
武周至开元时期(690—740年左右),四川广元千佛崖石窟造像活动兴盛。期间,千佛崖诸窟的营建大致可分为三期:第一期为690至700年代,以第535窟为代表,造像诸形式上可见650年代皇泽寺石窟的强烈影响;第二期为710年代初至720年代前半,形成了以第366、513窟为代表的两大造像系统;第三期约从720年代前中期至741年,出现了完全融合第二期两大系统形式的造像风格。这应是广元千佛崖造像体系自立性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山东大学李森同志的博士学位论文《青州龙兴寺历史与窖藏佛教造像研究》,在他获得学位后历经7年的充实修改,终于付梓了。这是造像发现16年来关于龙兴寺历史和佛像研究的第一部专著,也是迄今学术界对此课题所作的最详尽论述,必将对推进龙兴寺佛教造像研究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博物馆和西安碑林博物馆各藏一北周天和四年佛教造像碑,两件造像碑发愿文相同,显示为夏侯佛陀雕造。前者正面为观音菩萨立像,后者为四面单体造像碑,上雕佛、弟子、菩萨和供养人等形象,它们的造像形式是天和年间佛教造像样式的例证,经考证,二者的来源地应为渭北耀县一带。  相似文献   

12.
杜鲜 《家教指南》2022,(2):81-91
本文从勘误《蛮书》所载南诏王红色头囊的对应图像入手,考订了以往对《南诏图传》梵僧头饰文图对应和意涵释读的错误。结合对卫藏、敦煌、藏东等地吐蕃缠头佛教造像的梳理,厘清了南诏大理国头囊的正确图像和形制特征,证实了《南诏图传》中梵僧红色头饰“赤莲冠”为南诏头囊原型,其源头为吐蕃缠头。吐蕃缠头佛教造像对南诏大理国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3.
秦安新发现一通"诸邑子石铭",通过与秦州地区有纪年造像碑的比较,判定其应开凿于北周保定至建德三年间(561—574)。该碑为邑社造像碑,反映了这一地区的邑社组织情况,权、吕、仵等姓氏反映出北周时期该地区多民族杂居的特点,"邑头"一词为佛社研究提供了新材料。同时对相关造像碑的碑文也重新进行了校对。  相似文献   

14.
本着"积极入世"而非"消极出世"的理念,台湾在过去几十年发生了"新佛教运动",佛教从传统的山林、寺院中走出,转变成融入都市社会,参与世俗经济的发展,以回应现代化、都市化的结构性变迁.台湾佛教界根据宗教非营利性的特点,积极拓展"社会服务"的功能,大幅度地改变了佛教在台湾的社会地位.佛教文化旅游经济的开发过程中,虽然在人才、资讯与金钱上,道场已像企业一样,有了新风貌,但利用宗教敛财的事情也时有发生,若社会各界不予以重视,教团不仅无法扮演稳定人心的力量,甚至宗教自身也会变成社会隐患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