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美国电视剧《波士顿法律》中五场民事审判案的视频录音的转写语料为基础,对庭审话语互动中一方"打断"另一方的类型和具体表现形式进行了梳理,进而从批评话语分析这一理论视角,对庭审话语互动中话语权的分配进行了剖析。由于在庭审"问—答"互动过程中,参与者会在潜意识中体验各自的角色定位,继而形成了以法官、律师为代表的话语强势方和以原告、被告、证人为主的话语弱势方。尽管弱势方偶尔可运用打断模式进行反控制与反干预,但强势方往往依其职权而采用不同的打断模式以控制后者的话轮,从而凸显话语各方话语权的不对等,进而影响司法的公正性。本文拟为庭审参与者提供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期对法律工作者的出庭能力和司法审判质量的提高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2.
以国内外语言学家对警局询问和法庭审理所转写的材料为依据,分析司法过程中话语双方权力上的不对等在话语方面的具体表现。由于司法过程中交际双方的身份和地位存在差异,法官、警察、公诉人、律师等权势方的交际风格通常是强势风格,而证人、原告、被告等非权势一方的交际风格则为弱势风格。前者通过打断后者的话语、将提问方式限制于"是—否"选言问答、对后者的话语进行大量的诠释等手段,控制话轮和主题,进而干预司法宗旨的实现。因此,有必要采取相应的规制,为双方提供一定的语言学知识培训,以促进司法正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方斐 《英语广场》2023,(20):60-64
作为机构话语之一的庭审话语,相较于日常会话来说更加强调秩序,但打断现象同样普遍存在。本文以中美两国真实庭审语料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中美庭审话语中打断现象的语用功能。研究发现,中美庭审话语中打断现象普遍存在,有着拒绝、质疑、转移及干预话题、赞同、澄清、帮助等功能。  相似文献   

4.
幼儿园教育活动是一种教师和幼儿共同的话语实践活动。在有些教师的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话语权彰显得多一些;而在有些教师的教育活动中,幼儿的话语权彰显得多一些。福柯认为,话语不仅是一种实践,更是一种权力。一个个体在言说的同时,就是在实行着对听的“符号暴力”。如果在教育活动中,作为言和作为听的身份能够实行有效的互换和轮流,从而带有某种对话的意味,那么对话双方就是在寻求着一种在已有“前经验”基础上的“视域融合”。如果在教育活动中,话语实践出现了不对称,一方始终在言说,而一方不得不处于听的位置时,“话语霸权”就生成了,它就是作为强势的一方对作为弱势一方的话语入侵。  相似文献   

5.
司法话语权,是司法话语权主体所拥有对法院司法审判过程的言说行为权,是司法话语权主体对法院审理、判决案件的司法过程所享有的表达其利益、主张与要求的话语资格。司法话语权主体,则是享有司法话语权的个人或集体。司法话语权主体行使司法话语权所形成的各种司法话语汇集的博弈场所,就是"司法话语场域"。  相似文献   

6.
采取成员身份范畴分析方法,以庭审话语为语料,从指称、词汇和言语行为三个层面分析庭审中参与者机构身份的话语建构。认为在自然会话中,语言是身份的标记,是身份在自我认知基础上的重要标准。法庭审判中,参与者的语言使用亦是建构机构身份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法庭会话是一个语言博弈的动态过程,法庭话语标记语all right作为言语交际活动的载体,体现了庭审参与者之间的语言博弈,具有肯定、重述、话轮转换、打断和缓和面子威胁的元语用功能.而且,不同庭审参与人对这五种元语用功能的使用侧重不同,这种差异反映出话语人的法庭角色和会话目的不同以及机构权力分配的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8.
行政模式的核心是行政决策模式,每一种行政模式中有相应类型的行政决策话语权.统治行政模式中有一种“支配型”行政决策话语权,它的表达结构是“发话与回话”;管理行政模式中有一种“管制型”行政决策话语权,它的表达结构是“独白”和“倾听”;服务行政模式为新的决策话语权提供了新的政治生态、治理主体关系、共同决策模式和沟通渠道空间,一种新的行政决策话语权:“合作型”行政决策话语权将逐渐形成.这是行政话语决策权发展的一般逻辑.  相似文献   

9.
以郭某诉李某离婚纠纷一案为样本,分析了社会转型时期在涉少审判中法官应彰显的司法智慧,指出对于涉少案件法官应充分把握案件情势,多方调动优势资源,柔性改进庭审程序,有效化解冲突隔阂,以“为民司法、能动司法、和谐司法”的价值理念推动新时期涉少案件的智慧审判。  相似文献   

10.
陈睿 《巢湖师专学报》2014,(1):106-111,119
在简要介绍当前法庭审判问答现状的基础上,着重用会话合作原则相关理论分析法庭审判问答中各方的互动与合作,进而探究不同目的关系说话者之间不同的言语行为对推动法庭审判的影响.研究目的在于,通过描述法庭各方会话合作的言语行为特征,分析会话合作原则相对于庭审的适用度,总结得出不同程度的五种合作形式以及庭审不同角色采取的语用策略.为进一步探讨庭审问答的合作现象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欺骗性言语行为研究渐渐成为国内外法律语言学研究热点,该研究对司法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Horn提出Q-原则和R-原则,通过分析相关民事审判案例,探讨庭审当事人欺骗性策略以及语言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2.
崔向琴 《英语广场》2023,(18):40-43
词汇复现是语篇建构中常用的衔接手段,较少有研究关注庭审互动话语中的词汇复现。研究语料转写自CCTV-12《庭审现场》栏目2017年11月11日播出的刑事庭审《偷婴儿的保安》,统计发现,庭审参与者在互动话语中使用的词汇复现次数最多;在4种复现手段中,重复是中国刑事庭审中最常用的一种复现手段。刑事庭审中原词重复的衔接功能主要是核实特定信息,近义词复现的衔接功能主要是强调特定信息,上下义词和概括词复现的衔接功能主要是确定具体信息。  相似文献   

13.
当前以审判为中心的司法改革正大力推行。确保以审判为中心就必须关注以庭审为中心。二者之间是何区别与联系?在审判中心主义背景下庭审为中心在实践中的实现路径在哪里?本文将对以上问题作简要探析。  相似文献   

14.
文本描述了消极语用距离的定义和特征,基于真实的庭审话语语料,重点分析了目的冲突双方——公诉人和被告方之间的消极语用距离关系及其话语策略。研究发现,公诉人常常采取的消极语用距离话语策略主要包括:有罪预设、反驳、打断、否认、责问、再阐述、交代罪行等;被告律师的消极语用距离话语策略主要有反对、再阐述、对比、打断等;被告的消极语用距离话语策略有:弱化、模糊限制语、否认、修正、污秽语言、答非所问、重复、拖延时间等。最后提出了“有理”“有利”“有节”“有礼”的庭审四原则。  相似文献   

15.
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工具。由于国家之间文化、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各国地位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也体现在翻译活动中。因此以英美为代表的强势文化在翻译输出的过程中形成霸权文化,在国际交流中话语霸权变得日益显著,对弱势国家话语权产生了一定的威胁。本文从劳伦斯.韦努蒂的异化翻译观出发,浅谈文化霸权现象对于翻译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环境侵权案件的审判中,法官的选择性司法现象屡见不鲜.通过对系列判决书的判决理由加以微观考察,有助于揭示该领域司法权运作的真实面相:在诸多外在条件约束下,部分法官不得不根据对自身效用函数的评估,利用自身的司法专业技术,剪裁、切割法律规范,以实现相应的策略性目标,在外观上呈现出“形式主义——自由裁量”两极化偏移的特征.环境侵权审判中的选择性司法行为可能会给我国环境司法带来诸如增加防御成本、扭曲法律激励机制、法院人力资源的逆向选择等一系列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基于"以审判为中心"的概念要素,有"法院中心"、"庭审中心"、"法官中心"三种具体模式。"法院中心"是国家权力分配的结果,"庭审中心"强调庭审的程序正当,"法官中心"则强调发挥法官在审判中的能动性。三者具有递进式的内在逻辑,"法院中心"是第一位阶的,之上的是"庭审中心","法官中心"属于最高要求或者理想型的"以审判为中心"。认识到"以审判为中心"在不同语义和语用下具有不同意义,有助于我们在今后的改革中找准位置、定好目标和选好策略。目前司法改革的目标实际既不是"法院中心",也不是"法官中心",而应是"庭审中心",不过"庭审中心"属于过渡模式,法治所期待的应为"法官中心"模式。  相似文献   

18.
语气系统涉及四个言语功能:提供、命令、陈述和疑问。其功能的实现过程涉及非一致式的实现方式,即语气隐喻。作为一种典型的机构性言语活动,法庭会话中密集、系统的问答过程为语气隐喻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话语资源。语气隐喻的选择动态顺应于不断变化的庭审语境,且不同机构角色对语气隐喻的类型运用不同。语气隐喻作为法庭上有效的言语策略,在公诉人和律师的话语中运用尤为丰富,在法庭审判中实现了积极的语用功能:彰显机构权威性,提高论辩说服力,建构、夺取和维护话语权。这些言语功能也进一步印证了法庭话语的权势充斥性、话语权的不对称性、言语策略性及语境决定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9.
法院的司法警察队伍是法院遵循法律而建立,并且由法院来直接领导与管理的一支武装性质的司法警察队伍,是法院在执法与办案过程中的重要执行力量.当前我国法院系统开展了“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的改革活动,这是促进我国司法警察队伍遵循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活动之一.本文从加强我国司法警察建设工作出发,对当前我国法院司法警察建设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途径进行分析,进而达到我国法院司法文明的目的与高效审判工作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0.
隐喻是人们的一种认知方式,也是法律思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法律中是表征、阐释法律现象的理论工具。而在庭审话语环节中,隐喻不仅具有认知功能、解释功能、分析功能等,其还具有传递功能、指引功能、强化功能和微词曲笔功能。结合中英庭审话语语料,对这四项功能进行了具体的认知解读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