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位育"不是简单的适应,而是事物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与其环境交互作用以致中和的过程。当前教育却是一种位育失当的教育,过多的追求对外界环境的适应,"适应性"教育也由此而产生。"适应性"教育自有其合理之处,但其局限性亦很明显,主要原因便是教育不能准确定位自身位置,并在教育过程中出现本末倒置。为此,我们认为,在实施教育之前应准确把握当今人与社会的复杂性,并在个体自明的基础上引导其社会化,最终使个体能够"安所遂生",实现生命的自由,如此便是教育的"位育"之道。  相似文献   

2.
大学新生进入新的学习、生活环境需要经历从感知、认知到自我定位的适应过程.安徽大学历史系遵循学生心理适应规律,紧扣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需要,创新地开展了“三感”(归属感、认同感、责任感)、“三我”(我是、我愿、我来)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尝试和探索,在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内容、形式和途径上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成果.  相似文献   

3.
位育是旨在实现“安其所,遂其生”的教育,本土知识以其“人文性、授权性、境遇性”特征在位育教育理念下获得合法授权.学校本土性的丧失、教育目的的偏移、本土课程的缺失致使位育式微.学校教育应释放本土知识活力、树立位育教育理念、积极建设本土知识课程,促进本土知识传承,实现学校教育回归位育之道.  相似文献   

4.
潘光旦是我国近现代颇有造诣的教育思想家,他站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舞台上高瞻远瞩,积极汲取中华文化之精华,将“中和位育”作为通才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自由教育作为通才教育思想的精髓,全人格教育作为通才教育思想的目的旨归,为构建通才教育思想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基。潘光旦通才教育思想对当代大学人才培养要夯实通识知识,融通跨专业课堂教学;弘扬人文学科价值,构建通识课程体系;丰富全人格教育理念,强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厚植个体“位育”,促进国家整体“位育”的形成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乡村学校处于乡土文化场域,其乡土文化教育富有自然优势,却因“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而未凸显其应有价值。位育视域下,乡村学校乡土文化教育之意蕴在于“安所”和“遂生”,即基于乡村乡土文化场域安乡村儿童活动和情怀之所,涵养精神文化和道德观念以遂其生。位育视域下,乡村学校乡土文化教育行为路向是“位育中和”,即立足乡土文化教育之本,定位其教育实施路向;坚守“乡土文化”之所,探寻其教育资源以促儿童生长;革新乡土教育之法,致儿童与乡土文化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6.
乡村学校地处乡村这一劳动场域,其劳动教育具有天然优势,却因城市取向惯性而未彰显其应有价值。位育视角下,乡村学校劳动教育之意蕴在于安其所而遂其生,即基于乡村劳动场域安乡村儿童之所,涵养自然与人文气质以遂乡村儿童之生。位育视角下,乡村学校劳动教育的行动逻辑是:立足乡村这一定位,精准定位其劳动教育路向;坚守乡村劳动之所,科学设计其劳动教育课程,确保乡村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具有乡味;坚持“做中育”之举,全面革新其劳动教育方式,避免乡村学校劳动教育“有劳动无教育”。  相似文献   

7.
复杂适应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CAS)理论是J·Holland教授针对复杂适应系统中的复杂性问题于1994年提出的研究理论。复杂性理论的基本思想是“适应性造就了复杂性,但它不是复杂性的唯一来源”。所谓适应性,就是指主体能够与其所在环境以及其他主体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或“积累经验”,并且根据学到的经验改变自身的结构和行为方式。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包括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微观方面:CAS理论的最基本的概念是具有适应能力的、主动的个体,简称主体(agent),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遵循一般的“刺激-反应”模型,主…  相似文献   

8.
乡村教师作为乡村教育的中流砥柱,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诸多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乡村教师的工作场域在乡村,他们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乡村环境,因此,其最好的生存状态就是与乡村环境进行位育,走一条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成长之路。乡村教师的位育过程,是教师个体生命能量投入与乡土资源交换的过程,是乡村教师与乡村教育环境、教育内涵以及乡村社会共生的过程。然而研究发现,当前乡村教师面临乡土文化价值观薄弱、身份定位错乱以及自我发展内驱力弱化等方面的问题。要重构乡村教师的生存和发展之路,就需要培养乡村教师与乡村文化、乡村教育和乡村社会相协调的能力,推动他们投身乡村社会和乡村教育的发展,使乡村教师在广袤的土地上完成自我升华和超越,生成其生命智慧。  相似文献   

9.
适应是弱智儿童成长发展的基本形式和趋势。适应力决定了弱智儿童真实生活的水平与质量。本文以新的适应观“适应是弱智儿童与环境双方的改变、调适”为主导 ,论及弱智儿童适应过程、特点。明晰弱智儿童适应性教育诊断 ,适应性养成教育的思路。启发对障碍、对环境建构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从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看创新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既具有社会化的功能 ,又具有个性化的功能 ,个体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就是个体被动适应社会与主动创新的关系。适应是基础、前提 ,创新是目的、归宿。我国当前实施创新教育便是要在适应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超越 ,以便充分发挥教育的这两大功能。只有转变教育教学思想 ,并采取多种措施更新教学内容、方法、转变激励机制 ,才能变注重被动适应的传统教育为注重主动创新的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1.
基于EAHAM模型的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体系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在本质上是一类支持个别化学习的在线学习环境,它针对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差异性(因人、因时)而提供适合个体特征的学习支持。本文在增强适应性超媒体应用模型(EAHAM)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的体系结构,并对其组成部件、适应过程及其特点进行分析。该系统能够根据学习者在知识基础、认知风格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提供适应性学习支持,在系统实现方面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2.
从社会化与个体化的关系看创新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既具有社会化的功能,又具有个性化的功能,个体社会化与个体化的关系就是个体被动适应与主动创新的关系。适应是基础、前提,创新是目的、归宿。我国当前实施创新教育便是要在适应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超越,以便充分发挥教育的两大功能。只有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并采取多种措施更新教学内容、方法、转变激励机制,才能变注重被动适应的传统教育为注重主动创新的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教育学角度出发,对“适应”、“适应性”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并认为高师教育的适应是主动的,具有超前意义的适应,高师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和人的共同发展,必须适应宏观教育结构的变化,必须适应时空的变化.同时对目前高师教育诸如“独立定向型师范教育与开放非定向型师范教育”、“学术性”与“师范性”、“高师教育面向基础教育”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关于人的适应性培养的社会心理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中国社会的实际生活中,人的社会适应性往往被看作影响个人社会生活成败的主要个性特征,每一个社会成员终身都得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面对和学习“社会适应”,从不同情境获得“社会适应性”。人的适应性培养是个人认知、控制和调节其行为以适应一定社会情境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社会行为与社会情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不是直接的,而是以个体  相似文献   

15.
内隐环境:大学生适应性教育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有文献对大学生适应性教育研究大多集中在大一新生的适应问题上,然而事实上这一问题应该是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目的是达到与环境的积极动态平衡,并从外显适应和内隐适应两方面得以体现。在大学生适应性教育过程中,内隐环境积极渗透其中,这不仅体现在教育者的施教方面,也体现在大学生适应性行为的形成和大学校园文化的影响方面。同时大学生适应性教育也在不断建构新的内隐环境,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推进过程。  相似文献   

16.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蓝领工人”的摇篮,在明确其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应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学校属性、招生范围、学生就业、学校特色和竞争对象进行准确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潘光旦的“位育”思想创造性地将西方生物学观点和中国传统文化融为一体。“位育”不是简单的适应,它强调主体的能动性,是一种动静合一的关系,即求生存、得发展。使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达到一种和谐共生的状态。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教育界有识之士尖锐地指出:“应试教育已成社会问题”,并呼吁:“应试教育要急刹车”,“应试教育从根本上扭曲了教育的目的”等等。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提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是教育观念上的突破,是我国教育改革深化的表现,也是适应经济转轨和为21世纪培养人才的需要。素质教育是指利用遗传、环境和教育的积极影响,在对学生的已有发展水平和可能发展潜力作出准确判断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所有学生都在其已有发展水平上有所发展,都在其可能发展的范围内充分发展,从而促进社会意识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  相似文献   

19.
“中和位育“是传统儒家道德智慧的精髓,儒家“和“的思想,追求的是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其内涵就是关于“和谐“的教育.儒家的和谐德育思想提倡一种和谐共存的道德智慧,对于当代德育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德育工作要通过提升学生的道德智慧水平,培育身心和谐的个体.  相似文献   

20.
论社会化,个性化与教育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体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就是个体适应社会与主动创新的关系。适应与创新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不可偏废。教育既具有社会化的功能,又具有个性化的功能。我国当前实施创新教育便是要在适应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超越、使教育物社会化功能与个性化功能都充分发挥出来。要这种超越,便要转变指导思想、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激励机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