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一、《蔡文姬》中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属于艺术范畴的历史剧,则是历史生活的形象反映和历史人物的艺术再现。它要求以真实的史实为基础,把历史上实有的人物和事件作为剧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然后在史实的基础上和历史剧许可的范围内,进行有限度的夸张、想象和虚构,构成完整的情节,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蔡文姬》也正是这样。郭老说:“我写《蔡文姬》,一部份是根据历史上的材料,一部份是我编造的。有些人物是虚构的,有些事情的过程也是想当然的。”①在《蔡文姬》的创作过程中,作者运  相似文献   

2.
《蔡文姬》与《武则天》是郭沫若解放后创作的两部历史剧,对其进行现代意义上的文化思考,也许比单纯欣赏剧作本身更有意义。其中蕴含了作者的世纪梦想与对妇女解放命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1959年,郭沫若创作了历史剧《蔡文姬》。《蔡》剧问世以来,论家踊跃评说,褒贬誉毁参半,意见分歧很大。其中对于《蔡》剧的主题,争议尤为激烈,甚至各持一端,互难相容。今年《蔡》剧问世已经40周年,我国改革开放也已历时20周年.过去的若干问题在时间老人面前都得到了解决,但是,《蔡》剧的主题争议还将继续。因此,对这个问题还有研讨的必要。本文就此说一说自己的看法,以表示对郭老创作《蔡》剧的纪念。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蔡文姬》、《茶馆》、《关汉卿》为中心,对郭沫若、老舍、田汉三作家五十年代的历史剧创作进行比较,指出,由于生活经历、知识结构、艺术修养等等不同,三作家在坚持历史剧创作的“两个真实”原则、人物形象塑造和作品艺术风格等方面也有所不同,他们为历史剧创作提供了不同的范例。  相似文献   

5.
泉州籍国家一级编剧王仁杰在新世纪初创作了梨园戏《蔡文姬》的剧本,用人性化的书写生动塑造了东汉末年的女性人物蔡文姬。全剧充满人文关怀,闪烁着人文精神。在这一部新编历史剧中,不仅可以从蔡文姬这一女性人物身上看到她所陷入的情感泥淖与文化困境,还可以从中探讨王仁杰所践行的“返本开新”的创作理念。  相似文献   

6.
郭沫若不仅是一位开一代诗风的伟大诗人,同时,他还写了很多历史剧,又是一位历史剧的著名大师.抗战期间,他连续写了《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和《南冠草》,作者通过这些历史剧,旨在揭露国民党反动统治区黑暗的政治和腐败的本质.他的这些历史剧,都是取材于古代,而面向现实;落笔于往古,而归意于当今.毛泽东同志曾对郭沫若的历史剧作过高度的评价:“郭沫若在历史剧方面,做了很好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郭沫若同志说,他创作话剧《蔡文姬》的“主要目的就是为曹操翻案”。当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艺术家们演出此剧的时候,他老人家一边看,一边流泪,非常激动地对曹禺同志说:“《蔡文姬》我是用心血写出的,蔡文姬就是我。”现在,对于《蔡》剧的主题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是为曹操翻案,有的认为是蔡文姬“重睹芳华”,还有的则认为是表现民族团结,等等。这些意见谁对谁不对,谁更接  相似文献   

8.
我国杰出的诗人和优秀的史剧家郭沫若在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四三年之间,以他那卓越的艺术才能、渊博的历史知识和炽热的爱国主义感情,一共写了五个历史剧:《屈原》、《高渐离》、《虎符》,《孔雀胆》和《南冠草》。这些历史剧是“献给现实的蟠桃”。(郭沫若:《谈戏剧创作》)它不但真实而又生动地表现了我们伟大民族的光荣传统,而且紧密地配合了我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借用“史事”讽谕“今事”,在中外文坛上“引起了热烈的回响,在当时起了显著的政治作用。”(茅盾《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屈原》是郭沫若的历史剧中写得最为成功、又最能体现作者历史剧创作的特点的代表作,它给我国的戏剧创作树立了光辉的典范,为现代文学画廊增添了异彩。  相似文献   

9.
郭沫若同志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历史剧创作的奠基人。他的历史剧壮美、隽永、气势雄浑,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战斗力之强,在现代文学史上无人可与之媲美。解放后他创作的《蔡文姬》、《武则天》又有了新的境界与意义,这在本文中暂且不谈。单说解放前在缺乏创作自由的旧文苑中,郭老以他的辛勤劳动,运用他在历史学方面的博大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同志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而且是一位成就卓著的史剧作家。他曾多次说过:“我是很喜欢把历史人物作为题材而从事创作的,或者写成剧本,或者写成小说”。又说他有好些历史研究“是为创作的准备而出发的”①。郭沫若同志一生所创作的历史剧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影响之大,都是无与伦比的。尤其是在敬爱的周恩来同志的直接关怀下写于抗战时期的五幕历史剧《屈原》,是一部在郭沫若创作道路上具有里程碑  相似文献   

11.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当抗日战争刚刚跨入艰苦的相持阶段,国民党统治集团悍然策动皖南事变之后,郭沫若把他的《棠棣之花》奉献给大后方的人民,以此迎来了作家历史剧创作的中期。由《棠棣之花》开始,作家便一发而不可收,接连创作了大型历史剧《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和《南冠草》。这六部巨作,不但在郭  相似文献   

12.
郭沫若素以构思敏捷、落笔神速著称。以他的历史剧为例,《屈原》写了十天,《虎符》写了七天,《孔雀胆》只写了五天半!这种一气呵成、倚马可待的艺术天才,是和作者渊博的学识素养和深厚的生活基础分不开的。郭老对待创作又是十分严肃认真,作品即使完稿,他也  相似文献   

13.
<正>郭沫若是“继鲁迅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①半个多世纪以来.他总是以卓绝的艺术形式,充满革命的激情,深刻地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在社会上产生巨大的政治的和艺术的轰动效应.受到社会和人民的独钟.在他“献给现实的蟠桃”中,最为鲜亮和厚重的是他的史剧创作.郭老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浪漫主义杰出代表.他是以积极浪漫主义的诗歌创作登上文坛的.诗人式的浪漫主义、主情性地表现自我贯穿在他的全部文学创作之中.他说;“广义地来说吧.我写的好些剧本或小说或论述,倒有些确实是诗的.”②他还认为剧是诗的分化.是诗的一个分支.所以他总是以诗写戏,戏也便成了诗.他把早期几个剧本称为“诗剧”并收入诗集,人们把他前期写的《三个叛逆的女性》和中期以《屈原》为代表的六部历史剧也往在当作诗歌来读,都说明了他始终是以浪漫主义诗人的激情和手法来营造他的历史剧金字塔的.郭老在1946年的一次关于历史剧的讲演中,借《诗经》的赋比兴,把历史剧分为三类.一是准确地再现历史的事实(赋),二是以以历史比喻今天的事实(比),三是依据对历史的兴趣.按照自己的理想、个人的感情进行再创作(兴),并说:“我的《孔雀胆》与《屈原》二剧,就  相似文献   

14.
郭沫若,不仅是著名的诗人、小说和散文家,而且是著名的戏剧家,尤其在历史剧的创作上,堪称为现代话剧选择历史题材开了先河。 早在《女神》诗集中,他就以诗剧的形式写出历史剧《湘累》、《女神之再生》和《棠棣之花》。二十年代初,他又相继写出《卓文君》、《王昭君》和《聂安》等著名历史剧,一九二六年结集为《三个叛逆的女性》。抗战中期的“皖南事变”后,在一年多时间里,又接连写出《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和《南冠草》等六个大型历史剧,从而轰动了国统区剧坛。解放以后,郭老又写出《武则天》、《蔡文姬》和电影文学剧本《郑成功》等。  相似文献   

15.
郭沫若是我国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土,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和优秀的剧作瘃。在他的全部文学创作中,剧本的创作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在我国各个伟大的历史阶段中,都不断地从事于剧本的创作,先后共写了十八个剧本。这么多的剧作中,就题材来说,除写于一九三七年的现代剧《甘愿做炮灰》外,其余都是取材于古代历史。郭沫若早期的文学创作,主要是表现他炽热的爱国主义感情的诗歌,加之受到外国诗剧家如歌德等人的影响,所以,早期的剧作也多是诗剧。后来,由于作者创作体裁的扩大,技巧的更加圆熟,就以多幕话剧为主了。其中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写成的历史剧《屈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对于郭沫若史剧《蔡文姬》的评论较多。其中许多剖析,有肯綮之论,精辟之见,读来颇受教盆。但是也有不少不恰当的意见,这些意见集中在剧本的主题、民族关系的描写和人物阶级分析等问题上。其争论的实质,归结到一点,就是与史剧要不要为现实服务和如何服务有密切关系。在对《蔡文姬》的研究中,有人认为它不只是一个主题,因此不同意一个剧本只有一个主题的说法;有的认为可以允许有两个主题,甚至可以有多主题;有的虽同意可以  相似文献   

17.
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是1942年1月在重庆创作的。为什么要写《屈原》呢?郭沫若说那时正是国民党黑暗统治时期,无数的爱国青年和革命被关进了集中营,陕北抗日根据地被封锁,新四军遭围剿……“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  相似文献   

18.
<正>郭沫若同志的历史剧《武则天》美化了武则天,丑化了骆宾王、裴炎诸人,不符合历史事实。当一个戏剧看,作者根据自己的看法来写剧本是可以的。不过郭老却认为历史真相就是如此,他写过一篇文章《我怎样写武则天》(见《光明日报》,1962年7月8日)以说明他是根据历史事实来写的。这样,问题就来了。武则天与骆宾王、裴炎、李贤诸人的关系果真是  相似文献   

19.
在郭沫若历史剧的人物画廊中,有一号角色以其兼具有诗人、读书人的身份而特别引人注目,剧作在塑造该形象时,也有意识突出了其身上的文化气或儒林气。这号角色,我们可以称之为郭沫若历史剧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它包括《屈原》中的屈原、宋玉,《南冠草》中的夏完淳、刘公旦、王聚星,《蔡文姬》中的蔡文姬,《武则天》中的上官婉儿,骆宾王等。上述诸人虽同属知识分子范畴,却代表着知识分子中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20.
郭沫若,是“继鲁迅之后文化战线上的又一面旗帜”(邓小平),是中国新文学奠基人之一。他在文学领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当然,成就最高的是诗歌(以《女神》为代表)和历史剧(以《屈原》为代表),但散文也写得漂亮。《山茶花》是他1925年写的《小品六章》中的一章,这篇小品散文,写得很优美,很有情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