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之声     
<正> 前不久,沈阳市委、市政府举办了首届“沈阳科技周”活动。本着“倡导科学精神,普及科学技术,推进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宗旨,首届沈阳科技周力求三个效益,即:社会效益,增强全民的科技意识;经济效益,力争多抓项目,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环境效益,促使沈阳洁起来、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在科技周活动’96沈阳科技博览大会暨洽谈会和闭幕式的组织与协调  相似文献   

2.
2006年9月8日,作为第三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主体活动之一的沈阳市自然灾害预测及减灾对策高层论坛在沈阳农业大学举行。这是由中国地震局作为指导单位,中共沈阳市委、沈阳市人民政府主办,沈阳市科协、市地震局、沈阳农业大学承办的大型学术活动。举办这次高层论坛旨在提高防震减灾学术研究水平,促进沈阳市城市综合减灾体系建设,保障沈阳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沈阳”,为实现沈阳市“三大目标”提供支持和保证。  相似文献   

3.
“公众理解科学”是近十年来在科学普及深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个新概念。’95公众理解科学国际会议于去年10月在中国北京召开。与会专家讨论了开展公众理解科学活动的目的、内容、手段和规律,交流了各国在促进公众理解科学,提高科学  相似文献   

4.
为更好地开展我院的科普工作,院科普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科普办)继2004年科技周期间成功地举办了首届“北京公众科学日”后,于2005年科技周期间又举办了“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大型公益科普活动。这次活动的特点如下:(1)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新颖多样。在本次活动中,我院有60个研究所向社会公众开放,21名院士亲临现场,100余名科学家现场讲解,500余名工作人员和300余名科普志愿者参与,接待了全国各地的公众近12万人次。集中展示了我院知识创新工程的创新成就,让社会公众和青少年走进研究所,走近科学,了解和亲身感受科学研究的现状和成果。…  相似文献   

5.
2010年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将于9月18日~24日举办,活动以“坚持科学发展,走近低碳生活”为主题,届时,将有30多个全国学会、1O余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专业机构共同为公众奉献丰盛的科普大餐。  相似文献   

6.
正值我国人民以饱满的热情,认真学习和实践江泽民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实施“十五”计划的关键时刻,第十三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于9月21日在昆明市隆重召开。举办发明展览会,把全国最新的科技成果、专利精品、群众性发明创造活动的新成绩集中起来举办大规模、高层次的展览会,对弘扬科学精神、推进技术创新、增强公众创新意识、提高公众的创新能力、促进发明成果转化都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因此,迄今为止,全国发明展览会已在全国各地举办了12届,展出发明成果一万多项,技术贸易额达几十亿元人民币…  相似文献   

7.
根据国家科技部、中宣部、中国科协“关于举办2006年科技活动周的通知”精神,“2006年科技活动周”于5月20日至26日在全国范围开展。今年是全面启动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起步之年,也是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第一年,围绕本届科技活动周的主题“携手建设创新型国家”,我市广泛深入地开展各类科技宣传活动,帮助公众深刻理解加强自主创新、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科学中国人》2011,(6):62-63
作为北京市标志性品牌科学传播活动一首都科学讲堂,自2007年科技周首讲启动,每周一期,迄今已举办180多期,近200位专家、两院院士及知名学者陆续做客讲堂并与首都公众朋友亲切互动、交流,深得公众喜爱。为进一步改善和创新科学传播形态,首都科学讲堂推出系列现场科学访谈——前“言”科学,话题更加聚焦百姓关注的热点,以更为开放和活泼的交流形式与公众一同探讨科学。  相似文献   

9.
科教大事     
《科学中国人》2010,(11):76-77
作为北京市标志性品牌科学传播活动——首都科学讲堂,自2007年科技周首讲启动,每周一期,迄今已举办170多期,近200位专家、两院院士及知名学者陆续做客讲堂并与首都公众朋友亲切互动、交流,深得公众喜爱。为进一步改善和创新科学传播形态,首都科学讲堂推出系列现场科学访谈——前“言”科学,话题更加聚焦百姓关注的热点,以更为开放和活泼的交流形式与公众一同探讨科学。  相似文献   

10.
经国务院批准,由科技部、中宣部、中国科协等部门联合举办的“科技活动周”从今年开始实施。每年5月份的第三周作为“科技活动周”,今年将于5月14日至20日在以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地为主的全国范围内开展。 此次“科技周”活动是政府组织的第一次全国性、群众性的大型科技宣传及普及活动。它旨在努力营造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氛围,使公众进一步理解科学技术活动本身及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推动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张蒙蒙  钱明明 《学会》2023,(9):55-57
<正>2023年5月20—31日,以“热爱科学崇尚科学”为主题的全国科技活动周在江苏省连云港市举办。它旨在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营造讲科学、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社会氛围,为公众打造一场科技盛宴。组织有力,成效显著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中,连云港市严格按照科技活动周的部署和要求,围绕主题、导向鲜明、重点突出,  相似文献   

12.
《科学生活》2014,(12):90-91
虹口科普新干线活动由虹口区科委、科协主办,充分利用上海市科普场馆与科普教育基地拥有的“科普知识密集”、“紧跟科技前沿动态”、“教育形式寓教于乐”和“互动学习”的独特资源,以培养公众科学探究能力与科学意识为重点,结合公众的兴趣点和关注点,激发公众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公众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公众科学素质。以科普为内涵,以科普场馆和科普教育基地为载体,融合科普教育与寓教于乐为一体,使参与公众充分领略现代科技的神奇魅力、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13.
唐四军 《金秋科苑》2012,(24):F0002-F0002
2012年6月19日至21日,深圳市龙华新区举办了“‘龙舞华章迎盛世'——2012年龙华新区‘观澜杯’龙舟赛”。端午节吃粽子、看龙舟表演,发生在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现代都市里的这场“复古”文化活动,  相似文献   

14.
钱雪元 《科协论坛》2004,19(12):42-42
在欧美发达国家,随着公众理解科学活动的逐渐深入展开,公众与科学互动的趋势正在加强。通常,科学是研究人员和科普工作者向社会的传播,但现在从社会向研究人员的传播要求日益增长。它反映了“公众”需要“理解科学”的逆向趋势——“科学”需要“理解”公众。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3,38(4):666-671
<正>“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遴选活动由科学技术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基础研究管理中心)牵头举办,旨在宣传我国重大基础研究科学进展,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热情和奉献精神,开展基础研究科学普及,促进公众理解、关心和支持基础研究,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科学氛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遴选程序分为推荐、初选和终选3个环节。2022年度,《中国基础科学》《科技导报》《中国科学院院刊》《中国科学基金》和《科学通报》等5家期刊编辑部共同推荐多项科学进展,所推荐的科学进展皆是在2021年12月1日至2022年11月30日期间正式发表或完成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6.
库恩科学范式理论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科学教育思想 ,库恩对科学教育与公众的科学信仰 ,科学教学 ,“收敛”、“发散”思维的培养 ,科学创新能力养成 ,科学“真理”教育 ,科学哲学对公众科学教育的作用都有所研究。观点新颖独特。  相似文献   

17.
《西藏科技》2014,(9):F0003-F0003
“科研重地,非专业人员免进”,您遇到过这样的境地吗?严谨的科研氛围和神秘的科研设备,曾让无数公众望而却步。9月20日上午,西藏能源研究示范中心举办“科普开放日”活动,本次活动是西藏能源研究示范中心首次对公众开放日。活动通过组织报名和自愿参加,公众可与新能源专业人员面对面,了解新能源科研工作的有趣故事。  相似文献   

18.
《科协论坛》2006,21(7):9-9
由北京市科协主办,北京科普发展中心承办的“2006北京科普论坛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研讨会”将于2006年7月11日-12日在痃科技活动中心举报,论坛主题为“公众科学素质的建设与科学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9.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公众科学”的概念逐渐受到学界关注并形成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但目前学界对于“公众科学”的内涵仍没有共识。为此本文追溯了实践进路和政治进路两种不同内涵的公众科学的源起、内容与影响,并对两种公众科学的形成背景、理论预设、政策影响等方面的差异进行了系统比较;同时阐述了已有研究对于融合两种公众科学进路的尝试。最后,文章提出公众科学是一种以公众为主体的新知识生产方式,并结合国内公众科学情况提出了几点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0.
同志们: 在’96年第八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全国中、小学生(江苏地区)“燕舞杯”金钥匙科技竞赛活动闭幕之际,我代表江苏省人民政府对我省首次举办这项竞赛活动取得成功表示祝贺!对获奖单位和个人表示祝贺!对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