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一“均”宫调的内涵、外延所作的定向、定量分析,可为广泛存在于中国传统七声音乐和中国现代十二音级音乐中的宫调多义现象,找到确切的理论依据;同时也可为中国风格和声学的重合调性研究、以及中国音乐美学的非“单线”原则研究,提供可靠的论据。  相似文献   

2.
在语文教学中,“活动”是师生在特定情境下,围绕学习任务而综合设计的“语言实践活动”。围绕一个“任务”可以设计一个或多个“活动”。“主问题”是能从课文的整体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出发而设计的能引发思考、理解、品味、欣赏、探究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活动”“任务”“主问题”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既是对新课标精神的落地,也是“学为中心”意识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历史上的“回中宫”遗址争议较多。不能用陕西陇县的“回中宫”否定固原历史上的“回中宫”。其遗址应在固原北十里村附近,为汉武帝时重建。萧关的方位同“回中宫”遗址一样,悬而未决。汉萧关应在今固原县北“十里遗址”。  相似文献   

4.
"还"字在古汉语字典里注音为"huán"和"xuán";现代汉语中读作"huán"和"hái".杜甫《兵车行》一诗中,"归来头白还戌边"中的"还"字,应读作"hái",译为"又"或"再".  相似文献   

5.
对潮乐“轻、重、活、反”请调向来存在一些模糊认识,这对于潮乐音理的建立有影响,为此,本文即从调名的认识谈起,说明五声变七的原因及五声外之音的用法,最后提出区分乐曲调属的标志。  相似文献   

6.
日语专业的学生,从了解日本历史和日本文化的角度出发,有必要弄清“吴音”和“漢音”这两个术语的出处。通过阅读多篇史料,对这两个词汇的由来、应用与变迁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声”、“音”、“乐”、“响”是用以表示声音的一组同义词,但它们同中有异。“声”乃是自然的声音通过人的听觉器官感知到的听觉效应;“音”则是由人的内心感悟获得发之于口(或其他乐器)的音响。“乐”的本义是指各种乐器和乐音的总称;“响”则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的“回音”。声与音的区别在于,“音”有节奏、音调,而“声”没有。只有发自内心而又“成文”(有节奏)的声,才能称为“音”。  相似文献   

8.
苦音只是我国西北地区一种特有的腔调,是我国五声性调式特殊运用的一种表现.不能因苦音所表现出的某些音律上的特殊性,就给与"苦音音阶"的命名.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歌唱所独有的特点,注重歌唱语言的研究,对提高演唱水平至关重要。本文着重剖析了“吐字归音”理论,并结合演唱实践对如何“吐字归音”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0.
被称为"新声"的郑卫国风(在卫又称"桑间濮上"之音),或被指为"靡靡""亡国音",或被斥为"淫奔"乐声,千百年来一直与"淫"、"靡"多有牵连,声名不雅。实际上此高帽定名初就是一冤假错案,并与"风"之本身远不相符。  相似文献   

11.
刘翎 《湖南教育》2005,(19):35-35
孔子说“:兴于计,立于礼,成于乐。”同样,在国外,也有人说“:一个人再坏,只要他喜欢莫扎特的音乐就坏不到哪里去。”由此可见音乐对人的思想道德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下面,我就如何运用音乐教学进行德育工作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一、歌曲学习中的德育——以德扬善歌曲演唱是情感的表达,灵魂的体现。当学生对一首歌曲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时,他们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可以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心灵也可以得到美化。如教材中的《卖报歌》,作曲家聂耳就是以大街上报童的生活为写照创作了这首歌曲。旧社会的孩子生活十分艰苦,吃不饱,穿不暖,每天卖…  相似文献   

12.
方以智的《通雅》已广泛运用“考古”、“审音”的方法研究古音。考古包括考析古书异、历代反切、声训、方言、韵脚字、金石古异体、谐声字等,审音包括审辨辅音的发音部位与发音方法、元音的舌位前后高低与唇形圆展等。  相似文献   

13.
“六一”儿童节到了,听,学校广播里歌曲声不断——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相似文献   

14.
汉语词汇的发生、发展经历了原生阶段、派生阶段与合成阶段.原生阶段汉语词汇的音义关系表现为"约定俗成";派生阶段汉语词汇的音义关系主要表现为"音近义通";合成阶段"音近义通"现象主要存在于连绵词之中."约定俗成"是音义关系理据性和任意性的辩证统一,"音近义通"是汉语词源学的基础理论.  相似文献   

15.
"声"、"音"都可以表示声音,并且在现代汉语中二者组合成词表示声音。但是"声"、"音"并非完全相同。从词源学的角度分析"声""音"的不同之处,"声"多指器物之声,"音"则多指人之声音。由于词义的扩展,某些情况出现混用。  相似文献   

16.
《宋书》、《晋书》、《南史》等史书皆有陶渊明"不解音声"、"性不解音"的记载,但从其诗文作品看,陶氏是精通音乐的,尤其是古琴艺术。对此矛盾,历来治陶者的解释是史书有误。本文则从道教音乐出发,指出陶渊明所不解的是灵宝"玉音"。易言之,陶渊明精通的是世俗琴乐,而非宗教音乐。  相似文献   

17.
<国语补音>是宋人宋庠在前人音注的基础上补充增益而成.宋庠认为前人所注旧音简陋,所以根据经典音注与时音增加了新的音注,但同时保留了旧音.通过对<国语补音>旧音反切进行全面梳理与分析,在剥离出假性音切的基础上用反切比较法分析发现,旧音的反切用字与<切韵>系韵书有很大差别,声母和韵母也呈现出不同于<广韵>的特点,其音注反映了宋以前甚至唐以前的语音现象,有一定的价值.探求旧音所体现的语音现象,会确定旧音产生的时代,同时为中古音研究提供新的材料依据.  相似文献   

18.
日语专业的学生,从了解日本历史和日本文化的角度出发,有必要弄清"呉音"和"漢音"这两个术语的出处.通过阅读多篇史料,对这两个词汇的由来、应用与变迁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biangbiang面"是陕西关中民间传统的风味面食。近年来,随着民俗文化热的兴起,"biang"的读音问题引起了专家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并引发了一场热烈的讨论和论争。在对各方家观点进行梳理和研读后,笔者支持"biangbiang面"是"饼饼面"儿化音变的说法。  相似文献   

20.
“音近义通”的原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同源词之间的“音近义通”、联绵词不同书写形式之间的“音近义通”以及通假字与本字之间的“音近义通”。“音近义通”的原理为“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