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孩子们都走了,镇上的人也走了。韩麦尔先生倚在门框上,两眼直直地瞪着窗前的紫藤,这是他刚来时种的。这些年,它凭着自己顽强的生命力枝繁叶茂,到在已经爬上了房顶,在他的窗前形成了一片绿阴。韩麦尔先生最喜欢下课之后搬一把藤椅坐在那里休息。现在要他离开它,他怎能舍得呢?  相似文献   

2.
3.
4.
5.
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曾说过:“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们,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他把“语言”比作一把“钥匙”,可见语言的重要性。当然,他所说的是广义的“语言”。但我们也可以把教师优秀的课堂语言比作一把神奇的、金光闪闪的钥匙,因为,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  相似文献   

6.
一、语文教学中应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乏描写祖国大好河山、名胜古迹和自然风光的瑰丽多彩的名篇,也不乏表现爱国情感的名篇,教师应结合教材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7.
一、准备引言与背景 <最后一课>是一篇经典作品.文中表现的爱国之情和亡国之痛,是同类小说中最有深度和厚度的.以往教学,每次总有不少的遗憾,总觉得学生一直在文本外打转,虽然也能说出小说的主题等等,但总觉得隔靴搔痒.似乎是由于时代关系,或者生活经历的原因,他们无法真正走进韩麦尔老师和小弗郎士的世界.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设计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综观当今语文教学设计,依然存在着内容繁冗、结构混乱、创意缺失等问题。教学设计之所以不尽如人意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对教学设计的原理和语文教学设计的特质缺乏基本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10.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教师要结合课文,挖掘课文中的爱国主义情愫,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语文教材在这方面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如《最后一课》、《谁是最可爱的人》、《最后一次讲演》等课文中的主人公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1.
文学作品中往往闪耀着作者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情感,如:朱自清的《背影》中真挚深厚的父子亲情,鲁迅的《故乡》中天真淳朴的孩童友情,萧乾的《枣核》中美籍华人朋友深切的思乡之情,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对将要失去国土的依念之情,等等。  相似文献   

12.
随着教育改革的春风刮遍大江南北,我的“心灵之花”也被催动了,让我深有感触的是,我在上《最后一课》时所遇到的关于师生之间的问题设计上的差异所引发的有关课堂问题设计的反思。  相似文献   

13.
【课文品读】极具魅力的精彩片段《最后一课》的高潮和尾声部分,无疑是极具魅力的精彩片段。可以说,它的每一个语言符号都有着自己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14.
[教学重点句]:"要想根除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铲除灵魂里的杂草,惟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苏教版语文第11册课文<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相似文献   

15.
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是一篇举世闻名的小说。重读它,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感触颇深。  相似文献   

16.
17.
现行初中语第五册(人教社2001年12月版),新选了一篇《灰姑娘的时钟》。这篇课借灰姑娘因未守时而受惩罚的故事,提出了“时间伦理”的概念及其社会意义。这是语教材中首次将“时间”的意义上升到“伦理”的层面来阐述。在教学这篇课的过程中,我感到学生的觉悟也被激发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他们认识到,珍惜时间不仅事关个人,而且事关他人,事关整个社会。作为一个现代人,珍惜时间也是应当具备的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18.
张港 《现代语文》2002,(2):30-30
《最后一课》“柏林已经来了命令……只许教德语了”的注释为:“柏林是当时普鲁士的首都。普法战争失败,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都是欧洲西部的钢铁产区)被迫割给普鲁士,普鲁士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这是一条辗转沿用了多年的注释,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一条注释竟然有四处不准确的地方。  相似文献   

19.
方业东 《广西教育》2013,(22):46-46,52
《最后一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的课文,这篇小说最出彩亦是最重要的莫过于它的爱国主义思想价值。依靠教师的分析,学生感受和把握这一思想价值是不难的,但教学效果往往大打折扣。文章撼人心魄、发人深省,其令人奋发的爱国主义主旨却只能得到肤浅的体  相似文献   

20.
张进 《学习之友》2010,(7):50-50
人们都知道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却很少有人知道,中国著名爱国作家、学者郑振铎先生的“最后一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