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隋炀帝时期民役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役的繁重在文帝时已见其端。开皇及仁寿年间,建大兴城,修陵墓,营宗庙,凿漕渠,开山阳渎,攻高丽等,动员人数颇亦众多。但隋役的苛重主要在炀帝时期。大业年间,民役的数量之多,规模之大,扰民之甚,危害之深,不仅远过于文帝,而且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也是罕见的。究其特点,约有以下数端。一、侈大性。炀帝时民役规模巨大,在封建王朝中,可谓首屈一指。即以秦与之相比,似亦瞠乎其后。秦之役以造阿房、营骊山规模最大,动用人数约七十万人。而炀帝时,征发人数超过百万者,至少便有五次。如大业元年“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①。营建东都“每月役丁二百万人”②。大业三年七月“发丁男百余万筑长城”③。四年正月“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④。七年,为准备辽东战事,征  相似文献   

2.
从尺子谈起     
尺子,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度量工具。尺子的长短在历史上变来变去,这也是常识了。但在尺子的长短变化中所掩盖着的深刻的东西,却并不是人人都了解的。 就以隋朝而论,隋文帝统一天下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度量衡,改古尺一尺二寸为一尺。隋文帝一去世,推行儒家路线的炀帝,一上台就复辟古制,将文帝的革新  相似文献   

3.
考试制度最早源自中国。从文献记载来看 ,早在隋朝炀帝大业三年 ,即公元607年便开始了 ,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公平、公正性。当然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 ,考试制度也只表现出一种公正性、开放性 ,但并不能把全部的优秀人才都选拔出来 ,特别是一些偏才、怪才 ,如果只用考试的办法来选才 ,他们就会被排斥在人才队伍之外。所以我国在高校选拔人才方面 ,采取了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方式 ,适当给高校以办学上的自主权。但各地在执行这一政策时 ,却出现了很大的偏差。近年的高考保送生制度 ,使得一些地区的中学利用这种政策上的便利 ,收取学…  相似文献   

4.
在崇尚佛教的共同社会背景下,陈、隋王朝与智顗的关系是相似的。无论陈朝宣帝、后主还是隋朝文帝、炀帝,对待智顗的态度都没有超出东晋以来形成的帝王与名僧之间互相尊重、互相支持的关系模式。而智顗对于两朝君臣的态度也大体相同,在遵守沙门律仪的前提下,出于弘法化众目的与世俗王权相周旋。  相似文献   

5.
隋炀帝杨广继位后,凭借文帝积累的巨大的民力和财富,对外四处用兵。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深,后果最严重者,莫过于三征高丽。隋炀帝于大业八年、九年、十年连续三次大规模的征伐高丽的战争,导致了农民起义、杨玄感起兵和雁门被围等事件的发生。由于隋炀帝始终自恃国富兵强,对形势缺乏足够的认识。加之,大业十二年,南下江都,远离政治中心,终于导致隋的灭亡。  相似文献   

6.
隋代宗室一般都会获得爵位,出官都在四品以上,在外多为牧宰、总管,在内多为将军、公卿。文帝时,诸皇子皆出镇大藩,炀帝时则任为京都守卫。宗室带兵征伐常获胜绩,为牧宰多属良吏。其制度渊源大体上是来自北周、北齐,而在府佐国官的设置上基本采用的是北齐之制。总的说来,宗室对隋朝的统治是以积极作用为主的。  相似文献   

7.
孔明为政期间,虽年年征战,但"人心不忧",这与他善于用兵是分不开的.班主任如果总结他的用兵之道,从中受到启迪,并把它运用到工作实践中,班级管理工作一定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相似文献   

8.
在北齐的统治下,山东地区具有发达的农业与工商业,经济都市异常繁荣,经济水平远超北周控制的关中,这一差距在北周统一北方后仍旧延续下去。隋朝建立后,为更好地经营与控制北齐旧地,隋文帝针对山东地区采取了诸多抑制性的经济政策,包括管控户口、漕运转移、疲敝民力等,这些政策既保障了隋朝对北齐旧地的控制,同时也未引起地方民众的反抗。隋炀帝继位后,由于其政策转向外放性,他在继承文帝经济政策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北齐旧地的剥削程度,但却超出山东民力所能承担的范围,最终导致了隋朝末年山东地区经济的崩溃。  相似文献   

9.
由于文帝、炀帝的提倡,隋代的儒学繁盛一时,与之相对应,隋代的文学观念也渗透着儒学的影响,大抵强调文学的经世致用及教化意义。这一时期不同阶层人的文学观念呈现一种过渡特征。  相似文献   

10.
隋Yang帝扬广继位后,凭借文帝积累的巨大的民力和财富,对外四处用兵。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深,后果最严重者,莫过于三征高丽。隋Yang帝于大业八年、九年、十年连续三次大规模的征伐高丽的战争,导致了农民起义、杨玄感起兵和雁门被围等事件的发生。由于隋Yang帝始终自恃国家富兵强,对形势缺乏足够的认识。加之,大业十二年,南下江都,远离政治中心,终于导致隋的灭亡。  相似文献   

11.
隋代立国后,文帝、炀帝两代君主顺应天下统一形势的需要,采取复兴儒学,创立科举制,并重佛道,调整文风等一系列文化政策。这些政策明显具有开放、多元、包容的文化特点,并且大都被唐代所沿袭,从而开创了隋唐文化辉煌灿烂的局面。  相似文献   

12.
一杨玄感起兵发生在隋大业九年(613年)。隋朝统治者这时正耀武扬威,二征高丽,杨广亲率大军,差大将宇文述与杨义臣,兵趣平壤。在北方的涿郡(今北京)、东边的东莱(今山东掖县)以及东都洛阳,皆驻有大军。其中涿郡是侵略高丽的发兵地,东莱是水军的聚集点,而洛阳,则是控制整个东方的中心。隋政府将几个据点分配给几个有经验的将领统制:在东莱的是著名悍将来护儿;东都交给一个号称“严酷少恩、果于杀戮”的樊子盖;而涿郡则是自大业九年正月起,便不断有各地军队或征或募  相似文献   

13.
高颎,隋时名相,其统兵有略,治国有方,知人善任,明达世务,辅佐文帝近廿载,为隋的建立、统一和强盛立下赫赫功勋.开皇后期,因失宠于独孤后,又功高震主而遭废黜,炀帝即位,蒙冤被诛.  相似文献   

14.
位于朝鲜半岛的高丽,与中华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魏晋南北朝之际,高丽侵占辽东广大地区,与中原王朝关系恶化。隋朝统一全国后,强盛的中原王朝不能容忍高丽桀骜不驯的表现。在公元六至七世纪,隋唐王朝积极展开对高丽的军事外交活动。其经营高丽的策略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隋唐王朝达到了它的战略目标,客观上推动了东北亚国际局势向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七世纪初,以杨广为首的隋朝统治集团,对当时中国广大的农民群众的压迫与剥削已到极为严重的地步.无限的兵役与劳役使广大农民阶级废弃生产,无法生存.尤其是612年起,隋代统治集团为发动三次侵略高丽的战争,而进行的全国性的大征调,使社会经济面临危机,国内阶级矛盾也发展到焦点,农民起义的火炬,蔓延全国.今天河北、山东一带是当时经济较为发达,土地比较集中,阶级矛盾尖锐的地区.兼之是杨广统治集团侵略高丽的物质供应地区,这一带农民负担最重,痛苦最  相似文献   

16.
唐王朝在隋朝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刚刚经过隋末的战乱,其中许多人还曾追随李氏父子多年征战,因而生活道路也与梁、陈宫体诗人们完全不同,精神状态发扬蹈厉.这势必产生新的审美风尚和文学品位,在创作应制诗的过程中,把太平盛世和开国气象结合起来,把自身的感受融入到理想的实现之中,并不只是用空虚的词藻来阿谀媚附,言语虽华丽,但并不过分雕琢,而且言归雅正,表现了昂扬向上的积极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7.
<正>科举制是中国帝制时代最为重要的一项选官制度,由朝廷开设科目,士人可自由报考,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集政治、文化、教育等功能于一身,将中国帝制时代维持在一种社会分层与垂直流动的动态平衡状态。科举制萌芽于南北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朝和清朝。隋朝统一全国后,为加强中央集权,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开始采用分科考试方式选拔官员。隋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正式创建了进士(1)科,学界普遍  相似文献   

18.
刘莉 《天中学刊》2014,(3):24-27
宣华夫人是隋炀帝故事系统中的重要人物。她本是文帝妃嫔,后入炀帝后宫。唐代,宣华夫人故事基本成形。在以《隋书》为代表的史传中,杨广因调戏庶母之事败露而弑父与杨广登基后罴母两大情节单元已基本确立;宋元时期,与炀帝后宫故事繁荣的现象形成对比的是,宣华夫人故事比较受冷落,相对沉寂;明清时期是宣华故事的繁荣期,不仅作品数量可观,情节也有一定的变迁,宣华夫人的形象也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19.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高度发达和繁荣的时期。隋朝统一全国,不仅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历史局面,而且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隋朝建立初期,隋文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封建政治的统一,下诏设立"国子寺"为中央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设国子祭酒负责管理全国教育行政事务,并令中央和各州县普遍设立学校,礼孔弘儒。同时,废除以门阀等级为用人标准的"九品中正制",代之以通过举荐选拔人才的开科举贤制度。隋炀帝继位后,恢复了文帝晚年因崇佛而抑制的崇儒兴学政策,复开州县学校,并诏令  相似文献   

20.
12世纪初,女真兴起,灭辽和北宋,并迫使高丽朝贡称臣,在东亚大陆构建起以金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新秩序。东亚局势的转向促使国家实力凋落的南宋朝廷不得不调整对高丽政策,逐步放弃了对高丽的主动外交,不仅对高丽主动示好的外交行为不再热心,还多次拒绝高丽的入贡请求。一种防范的、封闭的、保守的高丽政策开始形成,并主导了之后百余年的宋、丽外交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