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0 毫秒
1.
湖南是我国现代乡土小说的重镇,在我国乡土小说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十分优秀的作家作品,也产生过在世界有影响的大师.彭家煌、沈从文等就是杰出的代表,他们的作品有着深厚的湖湘文化的传统,体现一种敢为人先,忠诚爱国,吃得苦霸得蛮的作风和浓郁的人文关怀之情,作品有的真实生动,有的想象奇特诡谲,但都有着浓郁的民风民俗和地方色彩,使湖南的乡土小说创作呈现一种连绵不断、多姿多彩的局面.  相似文献   

2.
湖南当代乡土小说的创作一直以来都是秉承湖湘文化的传统,注重对人和人性的关怀和张扬,体现人道主义的精神和人文关怀之情,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丰富的乡风民俗,有一支连绵不断的创作队伍,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形成了"茶子花"派及其分支,在全国和世界上都有一定影响,对湖南文学创作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周立波作为湖南现代乡土小说和当代乡土小说的承上启下者,贡献是巨大的,以他为中心,湖南形成了“茶子花”派,他的乡土小说体现了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文关怀之情,追求一种清新俊美的艺术审美风格,展现出浓郁的“地方色彩”和“风俗画面”,塑造了一批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赢得国内外读者的好评。  相似文献   

4.
贾平凹的乡土小说创作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其作品蕴涵了审美各异的叙述对象、叙事模式和形象谱系.在这些艺术形式背后,贾平凹作品有着贯穿始终的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贾平凹作品不变的艺术旨归和启蒙话语、民族立场、生态视域密切相关,具体表现为对乡村的批判和崇拜,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眷恋,以及对人类生存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5.
创作上偏重于现实主义而浪漫主义精神体现不足优美的湖湘文化特别是象征着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屈原精神所构建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酿造了我省文人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美学理想,并基本上形成了他们的精神特质。关切现实,忧患人生,抒发真情,.反映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成为湖南当代小说创作的主旋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湖南文坛的政治型小说十分发达,乡土小说随之发展,题材在现实主义的道路上高度集中。由于政治文化的潜在制约及受历史的现实的影响,重视国家命运、社会治乱、政治得失的政治型小说成为了创作主流.尤其在革命现实…  相似文献   

6.
在鲁迅的早期生活经验中,儒学传统与乡土传统两套体系的交织,造成了他精神体验的多面性、复杂性表现.文章从鲁迅的生活经验和乡土差序格局入手,通过分析其乡土题材小说的人称设置与叙事对应,揭示其"乡土"空间中的多种权利关系交杂.由此,进一步思考鲁迅生活经验的文学复现以及他对中国乡土社会的深刻审视,探讨他对于现代人精神问题的"乡...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乡土小说的文学传统基本是缺失的。完整的乡土经验进入小说文本,是新文化运动中西方现代启蒙思想与中国社会现实相遇的结果。20世纪上半叶,中国乡土小说的分化基本都是政治形势驱动的结果,对政治的不同态度衍化出了不同的乡土小说流派。《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一个时代呼唤出来的科学话语体系,确立了乡土小说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主流地位。新时期乡土小说打破了那种整齐划一的文学局面,20世纪以来的本土文学传统被激活,西方文学资源的大量引进催生了中国文学一波接一波的文学思潮。内外共振中,世纪之交的乡土叙事更加厚重、更加开阔、更加圆熟,也成为新世纪乡土小说最切近的文学传统。新的文化语境、新的表现题材、新的文学观念和新的叙事手法,使得“新乡土小说”的生成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8.
地方色彩和风俗画面是乡土小说最基本的审美特征,具体到汪曾祺的乡土小说,则体现在浪漫野性的人文图景、独具特色的散文化叙事、充满诗意的优美语言三个方面。由于汪曾祺笔下的风景画、风俗画、风情画所体现的美具有异域风情的特点,又区别于同时代高大全原则下的僵化文体,使他的小说呈现出一种"陌生化"的效果,这种陌生化来源于汪曾祺的乡土情结,而乡土情结亦可以追溯到"五四"时期的新文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汪曾祺的小说不仅是一种文学范式的回归,同时也是一种审美精神的回归。  相似文献   

9.
周大新的获奖小说《湖光山色》作为新世纪乡土叙事的力作,既显示出作者对农民与土地、乡村与城市之间复杂关系的独到思考,对现代与传统两种文明之间的碰撞所引起的物质生态与精神生态关系失衡的深切忧虑,又以知识分子的人文关怀揭示出乡村变革背后所发生的一幕幕令人痛心的政治和人性悲剧。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如果不对乡村进行新的思想启蒙,经济变革与农民精神人格的嬗变都将举步维艰,离开思想启蒙,乡村变革便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陈余 《文教资料》2013,(35):106-108
随着“非虚构小说”在国内兴起,乔叶的《盖楼记》、《拆楼记》也受到关注.本文结合乔叶作品,探析了非虚构小说的文类特征:真实的叙事题材和小说叙事技巧.强调了此类创作关注现实描写现实的特点以及所具有的人文关怀精神.  相似文献   

11.
文学,本质上就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建构行为。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唐浩明的历史小说充满浓郁的湖湘气息,体现出明显的湖湘文化精神。唐浩明的作品一方面褒扬实干经世,贬低清议空谈,表现为“学为苍生”;另一方面,于事功之外,主张修身、守静,强调“含雄奇于淡远”。儒家文化的“外王”与“内圣”,湖湘文化的“经世致用”与“心性修炼”在小说中得到了完整诠释。可以说,唐浩明的历史小说对湖湘文化精神,作了当代文学史上最为全面、系统、形象的文学诠释,并借此理性回护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2.
当代湖南短篇小说创作的主流是乡土小说,鲜明的时代精神与浓郁的乡土特色相融合是其基本特征。三十年代的沈从文模式和五十年代的周立波模式对当代湖南短篇小说创作极富启示意义。当代湖南短篇小说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五、六十年代以周立波为典范的乡土小说创作的繁荣时期;二、八十年代周立波与沈从文两种传统交相辉映的时期;三、寻根浪潮后的多元化创作时期。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沈从文小说中湘西方言的运用,解释这些词语在小说创作中所起到的作用,力图说明方言的运用使沈从文小说更富有感染力。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是伴随社会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一个必然历史进程。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明确指出“我国推进城市化的条件已渐成熟,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市化战略。”目前,湖南城市化水平已接近30%,即将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化将成为21世纪湖南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和重要主题。通过对湖南城市化现状和趋势的分析,提出了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基本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古代湖南人才稀少,因而没有像近现代湖南人才一样引人注目。但在两千年历史长河中,湖南人才也曾有过高潮。三国时期、唐末五代时期、南宋时期、明代后期、清代中期,湖南人才相对兴盛,可称为古代湖南人才的五个波峰期。  相似文献   

16.
维新期间湖南地方自治在理论方面包括自保自强论、官治政治批评论、地方自治论和民智民权论;实践方面则有以南学会和保卫局为代表的一批地方自治事业。它是近代湖南民众政治参与的萌芽,也是全国性地方自治运动之先驱。  相似文献   

17.
“生命”作为沈从文湘西小说的艺术维度之一,是解读沈从文湘西小说的突破口。“湘西生命”的精神内核是“人与自然相契”,是沈从文孜孜追求的理想的生命“常性”。这种精神浸透到了它的生命形态、命运观念、处世精神之中。具体而言,“自然性爱”、“未凿童心”、“血性强力”是湘西生命的自然形态;“死亡”与“爱情”相邻体现了湘西生命的自然抉择;在“守势”与“超脱”处世姿态中生命的“自足”、“澄静”.展现了湘西生命的人生情怀。  相似文献   

18.
通过统计近30年CNKI系列数据库有关省级卫视的相关文章,发现湖南卫视从1999年开始引起关注,2003年进一步崛起,2006年成为有影响的品牌。办台理念、频道定位的变化和优秀节目的创办,是对湖南卫视关注度影响最大的因素。从知名度和影响力看,湖南卫视已成为省级卫视中的第一品牌。  相似文献   

19.
持续八年的艰苦抗战,使湖南农业蒙受巨大灾难,为恢复农业生产,加快战后重建的步伐,成立于1945年的湖南善后救济分署开展了一系列的农业善后救济工作。农业善后救济工作的展开有效缓解了湖南的灾情,为战后湖南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在农业善后救济过程中,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