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论文从时空复现的叙事策略、温柔敦厚的影像表达和身心投入的情感结构三个层面 ,揭示了第四代电影导演为了思想启蒙、文化反思和人性诉求而诗化历史的主体意识 ;并在对有史以来中国电影历史叙述的各种模式进行分析阐释之后 ,将第四代电影导演诗化历史的独特姿态纳入中国电影文化史的整体框架之中 :在第四代之前的历史表象呈示和第四代之后的历史重构机遇之间 ,第四代导演的历史诗化策略第一次把中国电影的道德处境、民族形象和家国梦想整合在文化阐发的历史维度 ,并表现出现代中国电影难得一见的批判性和内省性气质 ,为此后中国电影的文化探索矗立了一座不可忽略的丰碑  相似文献   

2.
第四代导演的影片呈现出一种诗化与纪实相融合的美学风格,而不只是单纯的纪实美学.这种电影美学风格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客观、冷静地陈述中较好传承了历史积淀的悲剧精神,而且从平民视角审视社会历史现实,完成了对人文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的讴歌,同时还带有一定的民族色彩.这些都开拓了民族电影发展的空间,加快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分裂的文本矛盾的心态--新时期第四代导演创作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四代导演铸造了新时期中国电影的辉煌。他们为我们提供的是一种深刻的理性与真挚的感情相分裂的典型文本,表征的是第四代导演矛盾、复杂而又痛苦的心态,其电影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篇小说和电影改编之间的历史关系几历浮沉.20世纪80年代的“中篇小说热”引发的电影改编曾经创造了“第四代导演”、“第五代导演”的艺术辉煌.随着90年代以来小说世俗影响力的滑坡和中国电影商业性因素的增强,在散文热和长篇小说热的时代文化氛围中,执著于反思和先锋探索的中篇小说逐渐从文学的浪峰滑落.第五代导演的中篇小说情结逐渐淡化,而第六代导演反求诸己的自传情绪的表达又使得他们与当代小说保持了某种自觉的疏离;另一方面,小说家和电影之间的世俗妥协与精神对立共生共长,文学性、商业性、电影性三者的关系在中篇小说创作的困境与希望中呈现出较为复杂的文化状态.  相似文献   

5.
谢飞是第四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他的电影创作一直保持着深切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对现代电影语言的不懈追求。谢飞在电影创作中体现了这样的主题:对理想的诠释,对女性命运的关注,而诗化的影像风格体现了谢飞的电影艺术的特色。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在影视艺术的繁荣中,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创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在中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方面,真实与虚构关系问题一直都是争论的焦点。与第五代导演将历史寓言化、距离化不同,第六代导演更多的是将历史拉伸到当下现实生活。在这种对当下的冷静体察中,第六代导演将自己个人经验带入到电影中来,通过对边缘题材的开掘,对失语的弱势群体的关注以及对一些亚文化层面的进入,实现了个人历史记忆的银幕书写。  相似文献   

7.
在城市边缘行走——第六代导演的一种文化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六代导演创作中的城市化趋向,是他们赢得身份认同的重要文化策略,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月蚀>、<十七岁的单车>和<苏州河>等获得了国际认同和欧美电影市场十分可观的票房佳绩,无疑是他们这种文化应对策略获得成功的最好例证,而在第六代导演创作中呈现出了明显的边缘化倾向.  相似文献   

8.
对中国电影来说,第五代导演正在越过他们创作的高峰,第六代导演不得不采取与主流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相妥协的姿态,后殖民语境的批评紧守着民族保护主义的立场,好莱坞电影作为强势文化更是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之后期待着大举入侵.而在电影市场上,电影票房急遽跌落,电影产量大幅度下降,电影信誉更是出现严重的危机.跨入新世纪的中国电影面临更大的困难和更多的问题.而对如此内外交困的处境,电影人还是缺少一种猛醒的意识,缺少紧迫感和振奋精神.一些更年轻的导演适时地提出"新主流电影"的口号,但似乎还没有更具说服力的作品来为中国电影的重新崛起开路.  相似文献   

9.
普权 《老年教育》2007,(4):54-54
谢晋拍了半个世纪的电影,并开创了以自己命名的电影时代,在中国内地电影史中,他是第三代电影导演中无可争议的佼佼。[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本文考察了新时期以来中国各代导演身份角色的变迁,并以一种社会学模式概括了导演代际更替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一代导演的行动策略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到新导演能否获得命名。在2001—2002年度出现了大批新导演,他们虽然采用了独特行动策略,但这仍然不能成为他们以“代”命名的根据。在当下的电影格局中,中国导演已经被整合为在身份角色上无差别的文化产品生产者,研究者的视界也应该超越过去的代际批评之分。  相似文献   

11.
谢维 《成长》2005,(1):46-47
第五代电影人开创了中国电影前所未有的新纪元,第六代导演们在努力奋斗,第七代导演们在跃跃欲试,而第八代导演们也在悄无声息地成长着,虽然现在他们拥有的公认驻是年轻的生命……  相似文献   

12.
李玉的《观音山》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从第五代导演对历史文化进行清理和第六代导演对当下社会、政治、人情关照的视域里超拔出来,镜头从世俗的坚硬外表切入,探进生命的深渊进行超越式书写。它把电影的现实关怀拔升到叩问个体终极命运的高度,表达了生命的无常感和悲怆感,这使《观音山》在中国电影中具有超凡脱俗的品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思想者电影”。  相似文献   

13.
对姜文个人独特的导演风格进行分析,并从其作品《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和《阳光灿烂的日子》的结构、叙事、拍摄手法等角度入手,逐一进行分析,以期在导演个人的作品序列和当代中国电影的发展脉络当中,对导演及其影片的时代性进行评论。还通过归纳姜文与中国第五六代导演的不同之处和作品中透露的中国电影生态文化,来评述姜文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4.
198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第四、五、六三代导演分别以诗意化、寓言化、个体化的影片风格为人所熟知。在这诸种影片风格背后隐藏的是导演在多种合力作用下的价值取向:第四代,价值取向上的保守主义倾向;第五代,交织着激进主义的保守主义倾向;第六代,由激进走向保守。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现代电影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第五代导演的现代电影创造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第五代导演的电影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电影的现代化进程,丰富并深化了中国电影的现代性内涵;第二,第五代导演的影像本体美学在中国影坛独辟蹊径,是对中国电影叙事艺术的一次重大革新;第三,第五代导演的影像语言融写实与写意、再现与表现为一体,画面构图、光影、色彩,以及镜头运用等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第四,在形象塑造上,第五代导演普遍经历了从写意到写人、从意象营造到人物刻画的转变过程,创造了一系列意蕴丰富的艺术意象和成功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中国电影的现状着手,探讨了以谢晋、陈凯歌和张艺谋、吴贻弓和滕文骥,以及“第六代导演”等所代表的几种电影观象,并从当前的社会形态,文化精神等方面,对中同电影的未来走向,进行思考预测。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电影中父子(女)关系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父亲”在“家国一体”的中国传统社会有着特殊的内涵,在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中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父亲形象因此成为中国电影关于家庭、国家、社会和文化想象的重要能指符号。在不同时期的电影中,父亲形象呈现出不同姿态。中国早期电影展示了父亲威严的悲剧性失落;第四代电影塑造了革命的父亲,并在文革后重建了父亲形象;第五代影片经历了消极病态的封建父亲向人性化父亲转化的过程;第六代影片反映了当下父亲形象的多样化;港台电影提出了父亲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面前的策略……本文通过对中国电影中父亲形象的回顾,探讨了随着社会的变迁,中国电影中父子(女)关系所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吴天明导演的《百鸟朝凤》荣获第2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特别奖、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等诸多奖项。影片作为一部反映民族文化、人文精神的艺术电影,改编于同名小说,展现了以西北黄土高原文化为代表的乡村景观与风土人情,通过演员生动的人物形象塑造,借助诗化的电影语言,传递了以匠人、匠心、匠魂为内核,以师徒情、父子情、兄弟情为红线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与艺术情怀。  相似文献   

19.
从90年代中期开始,当中国第五代导演光彩渐隐之际,一批更为年轻,被称为第六代的导演,以其个性化的叙述方式和片断化的感觉风格逐渐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创作群体。多年电影专业素质的培养,使得他们一拍片就造就了独特的影像风格——“影像魅力远胜于形象魅力”。在其充满“隐喻”的简约电影风格中,我们既看到了第六代导演的过人之处,也看到了他们不尽成熟的地方。  相似文献   

20.
霍建起是中国电影导演群体中比较独特的一位,他的电影既继承了第五代导演深沉含蓄的美学特征,又兼具第六代导演求新求变的创作特色,在中国电影导演界可谓独树一帜。文章通过分析他的几部影片,总结他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