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中生》2009,(7)
名人史铁生很多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在"最狂妄的年龄"里,史铁生双腿残废了,然而他没有向病痛屈服,而是写出了字字珠玑的文章。苦难提升了史铁生对生命的认识,他的作品因  相似文献   

2.
心结     
听到史铁生去世的消息,我惊呆了:怎么突然就走了!关于史铁生,我心里有一个结.这个结,从此无法打开. 那是8年前的冬天,我刚刚走出校门来到编辑部,在主编的热情鼓舞下,我承担了"课文作者"栏目.梳理过教材之后,约稿名单开出了长长的一列:李国文、苏叔阳、叶至善、张洁、史铁生、梁小斌……每一个名字都熠熠生辉.在主编的指引下,我按照这张名单一个一个联系过去.  相似文献   

3.
拜别史铁生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竟偷偷地跟上帝约好,在这个万籁俱寂的黎明前夕,悄悄地走了!当沉睡的人们从睡梦中惊醒,还来不及告别,灵魂先哭了……他这一生都是这样:无意打扰任何人却又不得不牵动所有人!其实我们明白,他的离开是种幸福的解脱……尽管舍不得!每个喜欢史铁生、了解史铁生的读者都希望他能够多过几天正常人的生活。然而他这一生注定要做上帝的排练场,所有的不幸  相似文献   

4.
史铁生,当代著名青年作家。他20岁时,不幸下肢瘫痪,这是一件可以让人痛苦到发疯、发狂的事!但无论什么人,无论遭遇怎样的不幸,都不能轻易放弃生命,只要想一想轻生将给母亲带来怎样的痛苦,就应该珍爱生命。这是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一文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文汇报》消息: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仅仅是在官方微博上低调又不失庄重地刊出"《收获》将推出史铁生作品专辑"这样一则消息,短短24小时内就有100多人评论、400多人转发。《收获》杂志表示,"史铁生作品专辑"放在2012年打头阵既是为了"纪念史铁生逝世一周年",也是为了"向史铁生致敬",  相似文献   

6.
<正>身未动,心已远。去远方吧!这仿佛一声来自远方的呼唤,轻轻拨动你的心弦;又似一句来自灵魂的催促,柔柔牵引你渴望远方的目光。可红尘的纷繁如同十丈软丝,轻易缚住你的身,阻隔着远方的梦。那又如何,总有一种方式,让我们远行。困住一个人的方式,可能是残疾或病痛。史铁生困于轮椅之中,尼克.胡哲自出生便没有四肢,他们都遭受了上帝的捉弄,承受着超过常人百倍的痛苦。可身体又怎能禁锢一个人渴望远行的心?就这样,尼克开启了他"不设限的人生",史铁生也在文  相似文献   

7.
在《我与地坛》中,作家史铁生叙述了他十五年里在地坛流连的所见所思所悟,展示了他走向成熟的心路历程:史铁生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他想到了死,是地坛这一荒凉而不衰败的地方启示了他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他作出了生与死的抉择。而地坛中行走的人,他们不同的遭遇使史铁生感悟出了个人对苦难的承受是为了保持世界的和谐。理性地解读了苦难的史铁生在爱的激励下展开对生命的突围,他用笔撞开了一条路。参悟了生死、苦难及生命的意义的史铁生走出了一条感悟生命的路。这是一条对生命意义和终极价值的苦苦追寻的路。这条路洋溢着生命本色之美,使人清醒,催人奋进!  相似文献   

8.
丹枫:我们又在“读者俱乐部”见面了!相信大部分同学都读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吧,当时你们的感觉怎样?哦,我已经听见有同学说了——好震撼!是啊,好文章的文字都是有震撼力的,《我与地坛》给我们带来的最大的震撼,是史铁生的人生经历。生活中你是否想过:如果有一天,我们的生活和灾难相遇,我们该怎样坚强地面对生活?我们该怎样地直面不幸?  相似文献   

9.
李燕 《教育教学论坛》2013,(13):149-150
史铁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作家,他用残缺的身体,向广大读者展示出一个最为健全和完满的思想者的形象。《我与地坛》是史铁生最为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文中集中思考和表达了"生命"的困难与意义,其间所蕴含的一个人身体残缺并不能阻挡其精神世界的完美历来为人们所称颂。本文即从史铁生的相关经历及其精神世界出发,通过对《我与地坛》一文的赏析来深入探讨"残缺中的完美"这一话题,以期能够引起更多人对这一问题的思索与感悟。  相似文献   

10.
毕文清 《文教资料》2012,(34):73-75
笔者认为,研究史铁生的关键词当然脱离不了其生命中的苦难残缺意识以及其超越性意义。但是如果我们追问:史先生的作品何以如此鼓舞人心?史先生向何处超越?其精神资源在哪里?①则会发现,停留于对史铁生生命过程大发赞歌是轻飘的。"没有世界文学就没有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铁生的精神资源必然要追溯到西方。本文认为史铁生的作品在明言层面与未言层面都与基督教生存观联系密切。正是基督教信仰这一西方资源,使得史铁生的作品由内而外地焕发一种救赎意义的美。  相似文献   

11.
叶立文的新著《史铁生评传》,在时空交错的叙事构架之下,客观地呈现传主的生平经历和文学创作,同时进入到史铁生复杂的灵魂世界中,探讨他留给当代文坛宝贵的文学遗产。将"评"和"传"水乳交融,使得史铁生的生平经历与文学作品评论之间形成了一种双向互动关系,不仅精准地陈述史铁生的现实世界,而且进一步剖析史铁生的文学世界,完整地描绘史铁生的灵魂肖像。既有深刻的解读和动态的探讨,也不乏以作者自身为指南的文学创造,从而彰显了充分的学术价值和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朱伟 《高中生之友》2011,(10):28-31
2010年12月31日3时46分,史铁生在武警总医院停止了心跳,表情轻柔而安详,"像睡着了一样"。还有4天,他就60岁了。这个曾在病痛中苦苦挣扎的汉子,不仅用鲜活的生命为我们诠释了什么叫毅力和信念,更用他坚忍的意志和富有人生哲理的文字,鼓舞、引导、催促着众多青年学子,让他们矢志不渝地去追求美丽、灿烂的人生。"如果你心有不甘、愤怒、贪婪、害怕、迷茫……那就去读一下史铁生吧。"一位读者曾这样欣慰地说道。从某种程度上讲,史铁生已成为广大青年学子的精神标杆。虽然他远离了我们,但是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却是难以估量的!  相似文献   

13.
作为当代文学的精神标杆,史铁生不再是"身残志坚"的固化形象,而是化身为召唤人间真情的使者。残疾绝境中的亲情守护、友情助力与人间温情的滋养,使史铁生感受到情感的创生力量,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兄弟之爱",而他亦将情感因子种植在文字中传递出去,建立起伪爱时代的情感丰碑。  相似文献   

14.
八十年代初,史铁生因特殊遭际而系身"心魂书写",这使他与历史语境、文学批评、阅读"惯例"、文学史写作之间长期存在紧张与突围的关系."人文精神大讨论"为史铁生与文学史之间的相互妥协提供了机会.史铁生成为"重要作家",是生存环境、文人"圈子"、文学"成规"与制度性环境长期排斥、导引与形塑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荆墨 《高中生》2012,(16):22-23
彰显心灵不妥协的力量2010年底,史铁生的去世给文坛留下了无尽的遗憾。《我与地坛》再版了。这不是赶制出来的纪念集,而是史铁生的最后一本新书。"死是一件无需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在《我与地坛》里,史铁生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史铁生的存在,是一种生命意义的象征,是一种生活姿态的象征,更是一种测量社会的过程。现在我们纪念史铁生,就是在纪念一种伟大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自发的哲学家气质和苦难经历把史铁生引向存在主义,使他与之共鸣并深受影响。存在主义对史铁生创作的影响主要表现于: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深刻领悟;对人的荒诞处境的深切体验;面向荒诞和虚无进行勇敢抗争。存在主义促进了史铁生对人生思考的深度,存在主义借助史铁生被广大读所理解。  相似文献   

17.
残疾是史铁生小说一个无法绕过的主题。他将残疾比喻为一种局限,并将很多疾病的致病因素指向文革。作者内心荒凉的碎片化作絮絮叨叨的残疾书写。"残疾"在史铁生文本中充满隐喻意味,通过不断地书写以探寻个体精神上的解脱。史铁生为"残疾"开出了治疗之方,并试图建构残疾人世界是由爱和宽容构建的"天圆地方"的宇宙结构,将生命当作一个充满希望的过程,实现了集体和个人的残疾超越。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贾平凹和史铁生为例,分析疾病对他们的人生及创作所产生的影响。在与疾病的斗争中,贾平凹与史铁生都表现出超人的毅力,但在人类的生与死的问题上,二人却有不同的看法,他们的作品中也表现出独特的生命体验与感悟。  相似文献   

19.
说明:史铁生是曾在我的家乡延川县插队的北京知青,也是我最敬佩的新时期作家之一。惊悉他病逝的消息后,我夜不能寐,辗转反侧,急就一篇《他到地坛那里去了——痛悼史铁生先生》,表达对他的深深怀念,愿他在通向天国的路上一路走好!  相似文献   

20.
《北京晚报》消息,2015年1月4日是史铁生诞辰64周年纪念日,在北京市残疾人活动中心"怀念史铁生"朗诵活动和生命阳光文学社成立大会现场,上百位残疾人文学爱好者克服身体的不便,或坐着轮椅,或坐着摩的,或拄着拐杖,从北京城四面赶来,以朗诵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经典作品的形式纪念这位已故作家。在京的多位作家,史铁生的生前好友和多位表演、播音艺术家朱琳等都来参加了朗诵。北京市作协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