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发明与创新》杂志社、北京天地生人讲座、北京创造学会、香港发明协会、大同天阳工业公司、浙江永久科技实业公司发起主办,《发明与创新》杂志社策划承办的首届全国民间科技发展研讨会于2005年11月17日至20日在长沙召开。本次会议主题是:发展民间科技,促进自主创新。来自全  相似文献   

2.
首届全国民间科技发展研讨会于2005年11月17日至20日在长沙成功召开,为民间科技的发展和运作起了良好的带头作用,让我们这些民间科技人员热血沸腾,干劲倍增,并对今后的工作寄托了殷切的期望。  相似文献   

3.
首届全国民间科技发展研讨会于2005年11月17日至20日在长沙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知识产权局、航空航天等部门以及部分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民营企业家和各地的民间科技工作者近200人出席了会议。全国政协常委、“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出席会议并为大会题词:“发展民间科技,促进自主创新”。他指出,科学研  相似文献   

4.
《发明与创新》2005,(12):4-4
由《发明与创新》杂志社、北京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北京创造学会、香港发明协会、大同天阳工业公司、浙江永久科技实业公司发起主办、《发明与创新》杂志社策划承办的首届全国民间科技发展研讨会于2005年11月17日至20日在长沙召开.  相似文献   

5.
核心提示:2007年11月26~29日,发明与创新杂志社、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中国专家学者协会在四川都江堰市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全国民间科技发展研讨会暨首届四川省民间科技创新论坛(简称民科"两会").本届民科"两会"的会议宗旨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发展民间科技,促进自主创新,弘扬民间科技创新和艰苦创业精神;会议主题是:科技报国、自主创新、奉献智能、服务社会.会上,共有来自全国各省市和港澳地区的参会者200余人,提交学术论文150余篇,学术专著20本,原创性技术发明和新产品40余项,原创性理论与应用研究成果22项,可谓硕果累累,堪称近年来民间科技创新的大丰收.  相似文献   

6.
由发明与创新杂志社、北京天地生人讲座、北京创造学会、香港发明协会等共同发起主办的首届全国民间科技发展研讨会,在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将于11月1 7日至20日在长沙召开。这是我国首次由民间发起,就民间科技发展进行研讨的盛会。这无论是对众多难为社会所理解却执著地跋涉着的民间科技人士而言,还是对吸收民间智慧、整合科技资源、推动自主创新而言,都是一件很值得期待的事情。在此,我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  相似文献   

7.
《发明与革新》2009,(7):12-12
为更好地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造成的严重冲击,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由江苏省发明协会、徐州市科学技术局、《发明与创新》杂志社等主办,徐州市发明协会承办的第三届全国民间科技发展研讨会暨首届徐州民间科技创新论坛,拟在2009年11月前在江苏徐州市举办。  相似文献   

8.
随着“首届全国民间科技发展研讨会”的成功召开,中国的民间科技正在成为备受注目的社会力量,并有望成长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支生力军.  相似文献   

9.
《发明与创新》2005,(9):31-31
民间科技研究者是科技事业不可或缺的力量。为了开发我国的民间科学技术,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创新氛围,促进我国科技自主创新的迅速发展,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定于2005年11月中旬,举办首届全国民间科技发展研讨会,为民间研究者和专业研究者提供一个互相切磋、交流、展示的机会。会期三天,真诚欢迎民间研究者和专业研究者报名参加。  相似文献   

10.
“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曾被誉为开创了“科学的春天”。2005年11月举行的“首届全国民间科技发展研讨会”,也被一些人认为意味着“民间科技工作者的春天”即将到来。那么,“民间科研”的春天到底还有多远?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家为了恢复和加强科学研究,促进和发展国民经  相似文献   

11.
民间科学应该成为我国科技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力量。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民科发展困难重重,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科学对社会的影响》十分关注民科发展,两年前曾组织过专栏讨论。近来中央提出了在15年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科技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这就为来自各行各业有更多原始创新性的民科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2005年首届全国民间科技研讨会在长沙的召开,2006年全国民间科技深圳论坛的召开,为今后我国民科的迅速发展,以及专业和民间两支科研力量优势的互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一期的科学文化专栏,我们邀请对中国民科发展非常关注的一些专家学者一起探讨近年民科的现状、它今后的任务和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2.
首先.我们衷心感谢《发明与创新》杂志社发起召开首届全国民间科技发展研讨会的重大创举,热烈祝贺这一具有重大开创意义、必将产生深远影响的全国民间科技界首次盛会的胜利召开。  相似文献   

13.
民间科技研究者是科技事业不可或缺的力量。为了开发我国的民间科学技术,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创新氛围,促进我国科技自主创新的迅速发展,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定于2005年11月中旬,举办首届全国民间科技发展研讨会,会期三天,为民间研究者和专业研究者提供一个互相切磋、交流、展示的机会。真诚欢迎民间研究者和专业研究者参加研讨。会议中心论题:1、探讨民间科技发展的问题与对策,促进民间研究和专业研究的交流与优势互补。2、关于爱因斯坦相对论问题的学术争鸣(附《时空理论新探》发布会)。3、民间重大科技新成果的发布、展示与交流…  相似文献   

14.
随着“首届全国民间科技发展研讨会”的成功召开,中国的民间科技正在成为备受注目的社会力量,并有望成长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支生力军。对于这个人数日益增多、规模不断扩大的民间科技集体热潮的出现,社会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评价。一种声音说,民间科学是一个“宝藏”,应当大力发  相似文献   

15.
民间科学应该成为我国科技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力量。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民科发展困难重重,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科学对社会的影响》十分关注民科发展,两年前曾组织过专栏讨论。近来中央提出了在15年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科技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这就为来自各行各业有更多原始创新性的民科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2005年首届全国民间科技研讨会在长沙的召开,2006年全国民间科技深圳论坛的召开,为今后我国民科的迅速发展,以及专业和民间两支科研力量优势的互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一期的科学文化专栏,我们邀请对中国民科发展非常关注的一些专家学者一起探讨近年民科的现状、它今后的任务和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6.
全国政协常委、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本届大会组委会名誉主任袁隆平院士讲话并题词由《发明与创新》杂志社、北京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北京创造学会、香港发明协会、大同天阳工业公司、浙江永久科技实业公司发起主办《、发明与创新》杂志社策划承办的首届全国民间科技发展研讨会于2  相似文献   

17.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握全局,放眼世界,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1月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要求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温家宝总理强调,要支持社会各个方面包括集体的和个人的、政府的和民间的、国家立项的和独立进行的研究与开发,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在最近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俄为与会代表和委员们最为关注的热点之一。全国政协委员胡旭晟提出了关于大力发展我国民间科技事业的提案,呼吁整合民间科技力量,建设创新型国家,  相似文献   

18.
记者从4月22日—24日在深圳举办的“全国民间科技发展论坛”上获悉,我国民间科技事业开始受到关注,其发展前景可观。民间科技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它包括民间科技研究者、民办科技机构和民营科技企业。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科技、教育体制方面,已逐步形成国家(国办)与民间(民办)两种格局共存的状态,民营企业和民办教育均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迅猛发展。而民间科技的发展明显滞后,特别是民间个体研究者的科学研究和发明创新,倍受艰难和曲折,研究成果得不到评审和应用,缺乏应有的重视和支持,严重挫伤和压抑了人民群众的创新积极性。  相似文献   

19.
名誉主任:袁隆平主任:李求长副主任:宋正海郝建宇李全起温邦彦肖绍南委员:马东来王文光王武生王红旗冯为钊冯劲松孙文鹏许少知许家梁庄严齐新朱建新刘树勇刘本林刘良俊宇文永权李玉山宋富民陈祥友陈绍光陈有恒沈英甲季灏张平柯张伯宁易蓉蓉林秀荣周文斌杨发成姜加之夏烆光黄家荣黄德民蒋春暄谢国奇靳瑞敏谭暑生薛守仁秘书长:黄友直副秘书长:王怀中首届全国民间科技发展研讨会组委会成员名单$首届全国民间科技发展研讨会组委会~~  相似文献   

20.
民间科学应该成为我国科技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力量。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民科发展困难重重,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科学对社会的影响》十分关注民科发展,两年前曾组织过专栏讨论。近来中央提出了在15年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科技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这就为来自各行各业有更多原始创新性的民科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2005年首届全国民间科技研讨会在长沙的召开,2006年全国民间科技深圳论坛的召开,为今后我国民科的迅速发展,以及专业和民间两支科研力量优势的互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一期的科学文化专栏,我们邀请对中国民科发展非常关注的一些专家学者一起探讨近年民科的现状、它今后的任务和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