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职业高中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第一、第二、第三册语文课本中都编入了三张附表 :《简化字总表》《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和《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 ,这三表被编入高中教材 ,说明了新教材的编者对语言文字知识的高度重视。但是我们应该看到 ,在具体的教学中 ,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三表的教学 ,其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认为现在高考语文大纲已不考拼音这一知识点 ,教师没有必要花很多的时间去教这三表 ;二是认为这三表属于附录 ,没有必要将它列入教学计划之内。我们认为以上两种认识都是极为错误的 ,一定要加以纠正 ,我们要重视“三…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学生的语文积累,这也是当前语文教学期待落实的目标。但目前有些教师对语文积累的理解过于片面,视野不开阔,针对性不够强。如何真正有效地创设教学环境,指导学生科学高效地积累,怎样从课程结构上去把握语文积累呢?我认为:不能局限在语言这一层面上,我们还应考虑文化积累、生活积累。要跳出“小语文”的习惯思维,如果仅仅把“语文”理解为“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3.
语文的教学内容,从教的方面说,指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对教材所进行的教学化处理,既包括对现有教材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其含义也是指教师要对教材做出合理的甚至是富有创造性的教学化处理。但是,长期以来.如何从“教材内容”中选择、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并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这就致使语文教学中,不但有些旧的问题得不到解决,而且产生出许多新的问题。比如,把课文内容作为唯一的教学内容,阅读教学只有内容的理解没有语言的品味,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得意忘“形”;比如,由于对“超越教材”的片面理解,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大量的目标不明、作用不大的拓展延伸,产生了非语文与泛语文的弊端等等。那么,在具体的一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们要如何从“教材内容”中选择、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以此来提高语文教学的功效呢?本文以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花钟》的备课及教学中的有关情况为例,谈谈本人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4.
唐代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句话既道出了教师的职责所在,又是对教师教学境界的高度概括。然而笔者认为,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并非拘泥于此,尚有更高的境界存在。大体说来,语文教学可分三种境界:  相似文献   

5.
唐代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句话既道出了教师的职责所在,又是对教师教学境界的高度概括。然而笔者认为,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并非拘泥于此,尚有更高的境界存在。大体说来,语文教学可分三种境界:  相似文献   

6.
被誉为“千秋绝调”的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自选入初语课本以来,评说颇多。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中说:“理解本文的关键,是弄清楚王安石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算真正的‘士’。”不少同行亦将此列为教学重点之一。我们从教多年,每讲此文时,总觉得这一要求不十分中肯。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要运用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思考能力。我们如果将此文的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弄清王安石心目中“士”的形象为什么不同于当时世人的看法上,则能使他们的思考力得以更充分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陈金华 《湖南教育》2007,(11):33-34
语感是对语言直接感受、领悟的能力。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曾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由此可见,语感是语文素质的核心,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轴心。  相似文献   

8.
张立霞 《小学语文》2009,(10):16-18
在中国的语文课堂上讲鲁迅、读鲁迅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让鲁迅进人小学语文教材,是我们教材编写者的夙愿。与鲁迅相关的课文,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主要有三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少年闰土》《有的人》。这几篇课文是分散安排的,前两篇在教科书同一册次的不同单元,后一篇编排在另一册。在新课标实验教材中,则专门编写了“初识鲁迅”专题,除了上面提到的三篇课文外,新编入了《一面》。  相似文献   

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同时说.“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对话理论的引入.引起了语文界的高度兴趣和高度重视.但是.由理论到实践的路有多长.又成为广大语文研究工作者和语文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崭新的理论.是《新课标》在语文阅读教学方面的新突破:也有人认为.这一理论并不新鲜.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可见,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其实也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庄教学设计中的主导方向。那么,我们要怎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呢?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部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成为许多一线语文教师关心的话题。我们不妨借鉴一下“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文学大师林语堂先生的一些论述.应会对课改背最下的作文教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一、背景 “整数减小数”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中的一课。教研组备课时,两位教师(A教师教龄8年,有4年的新课程教学经历;B教师教龄20年,有2年的新课程教学经历)对本课教学顺序的安排产生了分歧。A教师认为:教材中教学内容的安排符合《课程标准》的理念,没有必要对教学顺序做调整。B教师认为: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小数的性质,同样也应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应用小数的性质学习整数减小数就水到渠成了。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和养成,也就是说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除了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外,还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也反映出教师对语文教学的目的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有两大优势:一是教材方面的优势;二是学生朗读的优势。那么,如何利用优势将德育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过程中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14.
钟国榜 《教育艺术》2006,(10):62-62,30
一、语文教学的功能 语文教学应重视语感训练.是叶圣陶等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倡导的,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了。以前语感教学一直不被人重视.《新课程标准》的问世,为语文教学园地吹来了一股凉爽的风,《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语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心声》是当代作家黄蓓佳的一篇儿童小说,情节简单,语言浅近,但却和《故乡》、《我的叔叔于勒》这样的名家大作一起编入了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中。如果只对小说进行情节梳理、人物分析和语言品味,这不仅是对文本资源的浪费,也是对课堂资源的浪费。所以,我决定抓住重点,突出特点,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6.
吴文舟 《学语文》2012,(4):25-26
《老王》是杨绛女士的一篇散文,被编入人教版八年级以“爱”为主题的单元。在教学《老王》时,笔者反复研读,觉得《教师用书》以及有关资料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似乎欠妥。大多数人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弱者的同情与关爱。如果没有文章的最后一段。  相似文献   

17.
“字词句段篇,内容一大片”,这是广大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的共识。日常教学中,我们常会看到许多教师将学生带进文本咬文嚼字、品词析句,貌似吃透文本,而实则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支离破碎,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不成体系。如果我们能紧扣一个主题,抓住一条主线,夯实一项训练,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必将走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境,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简单高效。一、紧扣一个“主题”,建构知识体系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归根到底是一种帮助和促进人成长的过程;教某人学习这些学科,并不是要他记住那些成果,而是要他参与建构知识的过程。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每个单元都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三顾茅庐》、《祁黄羊》、《公仪休拒收礼物》三篇课文都是介绍中华民族古代英贤人物,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重人才、出以公心和廉洁等传统美德。课堂教学中,我以“认识古代英才”为单元主题,引导学生从整体人手,整体把握,紧扣单元训练项目把相关知识联为一条教学线索,使单元整体运转。特别是将《三顾茅庐》与“练习3”的教学整合起来,欣赏“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的勇武,再讲讲“空城计”、“苦肉计”、“夜走麦城”、“刮骨疗毒”、“过五关斩六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故事。而“读读背背”的成语歌—初出茅庐、才华横溢、料事如神、胆大心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独木难支、回天无力,让学生整体掌握诸葛亮辛劳而光辉的一生。这不但深化了学生对《三顾茅庐》内容的理解,而且加大了学习的张力,具有激励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生平进行探究的作用。这样的教学  相似文献   

18.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1)《春雨》主旨的理解。(2)理解呈现主旨的表达技巧。 说明:《春雨》是梁遇春先生《春雨》集子中的一篇赞咏春雨的文章。被选编在高中第三册《语文读本》里。读过这篇文章的学生说“语言不错但不太好懂;要表达什么不太清楚”。对于学生的疑惑,笔者确定上述两个教学重点,意在通过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毛萍 《现代语文》2007,(2):51-51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宣示着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同等苇要,它们犹如语文教学的两翼,谁也不可缺。“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基于这一精神,作为一个与新课程改革同步的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有机地融为一体,就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20.
计娟 《教育艺术》2005,(6):16-17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这是我们当今语文教学的指导方针,同时也要求教师要从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出发来设计教学。那么,如何把新理念转化为语文教育的实践,这是语文单元教学中的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