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解构”是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存在论的主要操作步骤之一。它的重要性在于:海德格尔试图以这种方法对西方存在论的历史进行剖析,真正提出“存在问题”,探究被形而上学所遮蔽的原初经验,对西方思想的命运进行追问。海德格尔早期所说的“解构”包含三条具有差异的进入哲学史的路径:作为解释学之途径的“人类学的解构”、作为基本存在论之任务的“存在论历史的解构”和作为存在论方法之环节的“现象学的解构”。对这三条路径进行了简略梳理,并指出了“解构”所具有的现象学存在论、解释学和哲学史批判这三条思想向度。  相似文献   

2.
海德格尔通过“马克思主义在经验异化之际深入到历史的一个本质维度中”、“唯物主义的本质根植于形而上学的规定”、“马克思达到了虚无主义的极致”三个论断,认定“马克思主义处在形而上学时代的最末端,即存在遗忘史的最末端”.基于存在绝对主义思想,海德格尔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是黑格尔式的.对海德格尔存在论的回应,可以揭示出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高度.  相似文献   

3.
哲学的论域     
本认为,哲学的论域包括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两个大的部分,前的核心是“形而上学”和“知识论”,后的核心是“伦理学”。本从“形而上学”、“知识论”和“实践哲学”三个方面阐述了哲学所要处理的核心问题,并创造性地将存在论(形而上学的基础)划分为“是论”和“道论”两种形态。  相似文献   

4.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非历史性的自在存在和自在联系当然"存在",但并不是感性实践活动中的、现实的存在。不同于抽象主义、还原主义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历史唯物主义对于存在世界的理解普遍地贯穿着以实践为基础的历史意识,由此克服了传统哲学在本体论、辩证法和认识论领域遭遇的一系列困境,可以称之为实践贯穿的历史内在论。历史唯物主义由此超越了抽象形而上学的问题框架,走向对社会历史具体的存在论分析。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在“晚期三天讨论班纪要”中明确指出马克思的思想是“形而上学之极致”。文章试从马克思存在论思想的变革过程来论证海德格尔这个论断的虚假性,并解析海德格尔作如此论断的缘由。文章认为,马克思的存在论思想是对传统形而上学本体论的一种超越,是“感性的历史存在论”。  相似文献   

6.
作为哲学的核心和人类的本性,本体论是思想对整体和无限的玄学渴慕和形而上学关注的表达。它以Sein的问题为对象。存在是在者的存在,因而它本身不是一个在者。以“知”的逻辑推论方式追问在者之为在者与以“悟”的方式追问“在的意义”,形成传统与当代的“本体论差异”。传统本体论把Sein当作在者来对待,这在本质上是关于实体的理性科学;海德格尔的基本本体论以此在于时间境域之展开追问Sein的意义。追问Sein的意义就是去问“为什么此处存在的是各种在者而不是无?”“无”是现实在者之整体和无限。谈论无就是作哲学思考;哲学若真正探讨无,就必然变成非科学的,因为科学拒绝无。哲学地谈论无,是追求一种旷达的智慧和心远的人格境界。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以来的百年奋斗史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重大历史意义,是深入贯彻唯物史观的直接体现。从“谈论马克思”到“像马克思一样谈论问题”意味着只有坚持以社会存在为出发点、以真实问题为导向、以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为支撑,才能不断探索马克思学说的当代生命力。因此,构建中国哲学话语体系,不仅需要对传统理论进行现代反思,还需要完成伟大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总结,真正实现在现实中升华理论,在理论中把握现实。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从传统哲学之基本问题,即从关于“存在”问题的视角出发来研究形而上学问题,希冀与传统哲学的提问方式划清界限。然而,他的哲学始终与传统形而上学特别是黑格尔的思想在方法论、存在论、时间观等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试图将经黑格尔改造后的传统形而上学与海德格尔的此在一存在形而上学加以比较,进而梳理出海德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的继承与扬弃的理路。  相似文献   

9.
乍一听这个话题,人们一定会认为我是个不思进取、不要学习的人,恰恰相反,今天的我,是个把学习当成生活的人。但对儿童来说,我以为还是少谈论一些学习,多给一些宽松为好,君不见,今天的减负,要从幼儿开始呢!我之所以提出不要过多谈论幼儿的学习,是因为这个问题已经谈滥了,天天谈、家家谈,量如倾盆大雨———翻开报纸,打开电视,上了网络,劈头盖脑而来的是“幼儿英语学习光盘”、“幼儿学习软件”、“幼儿如何学习电脑”、“幼儿学习拼音教材”、“幼儿学习网”、“幼儿电脑游戏”、“幼儿学钢琴”、“幼儿学绘画”、“幼儿学武术”、“幼儿学科…  相似文献   

10.
西方的存在主义哲学与中国的道家哲学有着深层而多方面的相通之处。首先,存在主义在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的过程中始开西方从存在论上追问“无”之意义的先河,而老子则更早地从“无”的方面来思考世界。其次,在人的本质和自由问题上,存在主义和道家都抛开本质主义的思考方式,从一种开放的可能性来展示人的本质和自由。最后,存在主义和道家都认为,人的生存结构,应该是从“死”的方面来思考“生”。  相似文献   

11.
“体”作为熊十力对宇宙万物之根据的追问,尽管有着“本心”和“实体”的区别,但是这种区别不应被理解为其体系的内在矛盾,而是呈现为形而上学建构的核心问题。对普遍者(恒转—本心)和最高者(一元实体)的阐明以及二者如何共属一“体”构成了熊十力形而上学建构的核心,前者指向了“摄用归体”,后者指向了“摄体归用”,而起始处在于以“用”或者“行”言“相”,并经由“用”的不同样态而获得对两种“体”的把握。“摄用归体”和“摄体归用”是形而上学的两个步骤,前者提出了最高者和普遍者的问题,后者则表明如何把握最高者和普遍者以及二者之关系。熊十力以体用论的方式回应了这些问题,阐明了一条不同于佛学和西学的形而上学之路。  相似文献   

12.
以生成世界观和生命价值观为核心的尼采哲学思想,以生成观反对形而上学存在论,以非道德性的公正反对形而上学的道德理想主义,以永恒轮回说反对形而上学历史观,以狄俄尼索斯反对被钉十字架的耶稣,以赫拉克利特式的竞争反对形而上学辩证法,从根本上超越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存在论视域,为欧洲哲学思想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领域和新颖视角。  相似文献   

13.
“爱——我想这在我们学校是不能谈论的!”这是读五年级的儿子对他母亲感到诧异而发出的疑问的回答,大概老师给他五年级的学生布置了一篇有关“爱”的作文吧。孩子头脑中这种学校里禁止谈论“爱”的直觉震动了笔者。从某一种意义上来看,这是对学校制度的一种控诉。假如我们实际上也这样地去避免谈论“爱”这一渗透着人类需要的课题,那么,我们的孩子们自然会得到这样的印象:在学校绝对不能谈论“爱”。  相似文献   

14.
海德格尔的真理之思是其哲学、诗学与美学思想中的核心命题,其通过真理的“遮蔽一敞开”涵摄性运演机制彰显诗学的本源性内涵及诗人之诗才等重要思想。梳理“真理之非本质”“存在者之真理”以及“存在之真理”3个层面的蕴义,旨在彰显出海氏真理观内在旨趣,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传统形而上学真理观的“符合论”色彩,赋予真理源初性的存在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德里达的“解构”一词来源于海德格尔的“摧毁”概念,二者都是针对传统形而上学。然而海氏的摧毁通过追问“存在的意义”却固执于一个问题的意义。但德里达的解构策略作为一种游戏式反讽形式却允许形而上学解构自身。  相似文献   

16.
一直以来在西方哲学中经常追问“存在问题”,进而海德格尔提出“此在是一种存在者”,它区别于众多的存在者,是因为它的存在是为了它本身.这一概念是他在对形而上学疑端的认识上提出来的,他指出了传统形而上学的根本错误在于混淆存在和存在者,提出了自己的观念.本文通过对“此在”的内容及性质进行阐述.以此理解海德格尔对“此在”的诠释.  相似文献   

17.
如果我们从根本性质上认定马克思发动了一场存在论革命并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那么,存在论革命何以被归结为历史观的变革,生产劳动如何进入马克思的存在论视域,政治经济学批判如何本质地关涉到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形成、完善与发挥,这几个基本问题的解决是在存在论境域中理解把握马克思学说的关键。关键词:存在论;历史观;政治经济学批判  相似文献   

18.
对存在本质的追问是古代形而上学的理论旨趣。在近代 ,形而上学以认识论的形式得到新的发展。传统唯物论、经验论、怀疑论和唯心辩证法等从不同视角批判过形而上学 ,但受理论优于实践的思维方式的束缚 ,未能克服形而上学的局限。马克思将传统哲学的存在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变为人的社会存在问题 ,实现了实践先于理论的思维方式的转变 ,颠覆了传统形而上学。社会存在是人类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共在”。在资本主义条件下 ,人的社会存在是异化的存在 ,探索改变异化生存状况的途径 ,是马克思社会存在理论的旨归。  相似文献   

19.
形而上学中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长期以来一直占据统治地位,20世纪以来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当下纷繁复杂的“后学”思潮中,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存在论不仅打破了二元关系中对象化的认知方式,而且从它存在的根基上对其进行了颠覆,这种理论思维对重新审视美学学科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面对现代转型,实践美学积极融合存在论,用新思维看待审美现象;生命美学、现象学美学、超越美学和存在论美学等“后实践美学”直接从存在、现象、生命本身出发,力图超越认识论,在本体论上走向以存在为根本的美学。不过,离开了主客两分的叙述方式,用新思维来建构庞大的美学体系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章辉先生从苏联哲学教科书出发,认为马克思的实践观仅仅是一种历史论和认识论的范畴,从而得出实践论与存在论不能和谐统一的观点,最终认为实践存在论美学是后实践论美学。而从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来看,实践是一个本体论的范畴,它是与人的存在紧密相关的,因而实践论与存在论是相互统一的。而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由于将存在形而上学化,存在成为了没有根基的虚幻的乌托邦,因而不能作为美学重建的根基,必须用马克思的实践论来改造其存在论,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实践存在论美学是对传统实践美学的发展和超越,它是以实践论来改造存在论,而不是相反,因而不是后实践美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