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所有权的问题是民法中的核心问题,也是其研究的主要对象,贯穿于民法始终。所有权包含四项权能: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法律在公共秩序的前提下,保障人民权利的自由行使,因此法律势必在权利方面做出一定限制,这也体现了法律的二面性,是法理基础理论在立法实务中的应用。所有权的限制应当通过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这样可以防止权利滥用,从而根本上保障权利的有序稳定行使,有助于形成权利与义务为一体的和谐法律运行体系。  相似文献   

2.
《集宁师专学报》2017,(5):55-59
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本质是将土地经营权从土地承包经营权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权利,然后将其投入市场促进土地流转,进而带动农业的快速发展。这种土地产权模式已经被大部分学者所接受,且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目前仍然没有以法律规范的形式赋予其权利的正当性,其权利归属也一直没有明确的界定。本文从所有权的弹力性角度出发,以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为理论基础,认为土地经营权的权利根源是土地所有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其权利属性为用益物权。在分析我国现行法律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立法缺失的基础上,论述了土地经营权的权利内容,提出了我国关于土地经营权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3.
现行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存在不利于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利于保障农民在土地被征收、征用情况下获得补偿等权益,易造成耕地流失以及影响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等弊端。为此,应实施农民土地有限制所有权制度。  相似文献   

4.
我国集体土地征收是实现集体土地所有权流通的唯一法律途径,然而这一制度的固有弊端严重制约着农民权利的保护。因此,必须从农民权利保护的视角考察这一制度的弊端,并探讨其完善之道,从而使得农民的土地权利真正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5.
我国应该以土地不动产为核心将自然资源分为土地(含林地、山地、草地、荒地、滩涂、水面)、矿藏和水资源三类;以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财产和生态双重属性为基础,兼顾所有权人和使用权人的利益,完善具有用益物权属性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农业用地使用权和资源使用权制度;按照使用权的具体化权利和派生性权利两种思路,对自然资源法中诸多的资源使用权进行系统化构造。  相似文献   

6.
土地权利制度是土地法律制度的核心内容。我国土地权利立法经历了一个曲折而又富有成效的发展过程。建国后,我国土地权利经历了一个从私有向公有的深刻转变,随着市场经济实践的逐步深入,土地权利又在公有制的基础上丰富了利益实现的方式,进而实现了从归属到利用的再次发展。面对当前统筹城乡发展的新的历史任务,系统梳理我国土地权利立法的沿革,无疑有助于我们改革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所有权在德国宪法中被理解为行使自由的实质推动力和个人存在的基础,不存在天赋的所有权,立法一般须抽象规定且不断更新所有权的规范内容。所有权基本权利虽不由国家创制.却不得因此而干涉他人权利或破坏自然环境。对所有权的限制性.规定针对的是恣意行使权利的人,该限制不得恣意进行,必须是为了公共福祉.且须合理。  相似文献   

8.
关于完善我国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土地所有权制度显示出不少弊端,特别是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虚置,以及与国家土地所有权客体界线的不清,导致大量的弃耕抛荒、农民利益受损。应当通过明确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划清集体土地与国家土地所有权客体范围,确立农民社员权,赋予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适当限制下的土地处分权等方式来完善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  相似文献   

9.
论土地征收中的利益差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征用利益分配严重失衡所带来的社会不公正,使土地征用法律制度的改革刻不容缓。我国现行土地征用法律制度中存在严重的利益差序格局,土地承包经营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对社会义务的过度负担和缺乏对国家土地征用权的有效制约是导致我国现行土地征用法律制度中利益差序格局的法律成因,必须改革土地征收征用法律制度、调整利益差序格局。  相似文献   

10.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法律制度是确立生态环境资源价值属性的要求,是权利和义务对等性原则的体现。也是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利益的必然选择。针对我国目前生态补偿制度存在的立法缺陷以及理论技术上和管理体制上的问题,应从生态补偿的政策、生态补偿的原则和构建合理的生态补偿法律体系等方面完善我国生态补偿制度,为生态补偿实践提供可靠的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1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的土地征收与补偿制度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致使农民的土地上之权利得不到应有的保护。本文主张大胆改变目前的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确立农民个体独立完整的土地所有权,由农民作为股东以土地出资组建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以股份公司的形成作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12.
在突发事件时期,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面临更为严峻的著作权侵权问题。我国2020年修正的《著作权法》关于著作权权利限制的调整在规制手段、规制模式、规制理念上仍有不足,体现为立法规范开放性程度较低、采用一元化立法模式、一般状态下的权利限制规制思路单一等,无法有效处理高校信息化教学在突发事件时期权利限制中个人权利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冲突,需要通过制度的设计实现平衡,从而达致突发事件时期的教育目标。基于理念维度、制度维度与界限维度的分析框架,《著作权法》对于著作权权利限制的法律治理模式应当区分一般状态和特殊状态,采用二元化立法模式,扩大特殊状态下公益团体的使用权利,并辅之以补偿金、保证金等调节手段,有效平衡数字化和特殊化语境下著作权保护中个人权利与公共利益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停车位权益之争,历来已久,主要是由于在我国土地国有制的前提下,用益物权的立法缺位造成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充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用益物权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停车位之争主要是涉及到建筑物区分所有权这一复合型权利与基地使用权的权利主体所享有的权利范围不明确所致,必须明确相关的权利义务,使权利主体能充分享有权利,义务主体充分履行义务,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随之而来的是生态补偿问题。生态补偿是运用经济手段实现资源环境保护和恢复的一项重要环境制度,从法的价值和法的核心出发研究生态补偿制度的理论基础,才能更好的阐述生态补偿的法理基础。生态补偿法律机制通过协调主体间权利与义务关系、权利与权利之间关系来实现环境正义这一价值目标;并且以法学方法来校正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中出现的正外部性,使之有效内部化。  相似文献   

15.
我国土地使用权是指非土地所有人利用国有土地进行建筑并取得其上建筑物所有权的权利。我国土地使用权产生至今已有十余年的历史,其对提高国有土地利用率,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然而由于该制度在形成之初就存在先天不足,导致至今仍有许多问题诸如土地使用权名称、土地使用权内容、土地使用权保护等需要我们去认真检讨和解决。  相似文献   

16.
我国土地使用权是指非土地所有人利用国有土地进行建筑并取得其上建筑物所有权的权利。我国土地使用权产生至今已有十余年的历史,其对提高国有土地利用率,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然而由于该制度在形成之初就存在先天不足,导致至今仍有许多问题诸如土地使用权名称、土地使用权内容、土地使用权保护等需要我们去认真检讨和解决。  相似文献   

17.
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虽被立法所禁止,但多地试点已对其予以突破,并呈愈演愈烈之势。我国现行法禁止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立法理由难经推敲,不能成立,而且开禁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不仅是理论上契合的需要,更是社会现实提出的迫切要求。除开禁抵押外,尚须修改相关条文与补充配套制度。放开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限制、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建立土地价值评估机制等,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营造一个切实可行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8.
彭勇 《家教世界》2013,(9X):51-52
生态学的思想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本文基于限制因子定律这一生态学原理的视角,探讨当前农村中小学生态环境中对英语教学起到限制作用的生态因子,为教育工作者促进英语教学的生态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代曾长期存在着土地国有与私有并存的状态,虽然土地所有权国有的制度始终未被彻底打破,但以土地为核心的物权法律关系仍在一定条件下得到了实现与发展,土地所有权向私有方向发展虽起起伏伏,但从未间断,并最终形成了更加明晰的土地私有权制度,构筑起了具有中国封建社会特色的以土地为核心的物权保护体系。在土地所有权国有与私有的长期斗争中,法律最终从注重土地所有权的确认转向了更加注重对土地使用收益权利的保护,并最终孕育和完善了封建社会的物权制度。  相似文献   

20.
土地征收法律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及公共性,是土地所有权与土地征收有着不解之缘。土地征收是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但又是对所有权的强制性剥夺。完善的土地征收法律制度既能保证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土地使用的公共利益需要,又能保障土地所有权人和使用权人的生存利益和其他合法权益。在土地征收与所有权观念演进分析的基础上,对完善我国土地征收法律制度提出较为全面的立法对策,包括:土地征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土地征收的目的界定、土地征收程序的完善、土地征收公正补偿的标准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