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社会学发展的过程中,关于共同体(Community)的研究一直是一个颇受关注的领域。19世纪未,德国社会正经历着城市化及工业化,社会学者意识到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新生活方式正在形成,于是提出了Gemeinschaft和Gesellschaft两种不同的社会生活组织方式。这两个概念传到美国社会,演化为Community和Society.成了芝加哥城市社会学派区别农村生活和城市生活的两个概念。随着个人的社会生活方式越来越多元化.社会组织方式出现更多不同的面貌,Community的意涵也就不断的被转换及发展。自被提出以来Community在界定上就一直是争议不断,可是,它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科学界无法忽视的范畴,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社会,在面对不同问题时,对Community的定义及诠释,出现了很大的差异。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基础概念,共同体问题可以激发不同的思考,形成不同的知识脉络与传统,从而使其成为当代社会科学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概念。  相似文献   

2.
以“学习社群”为基础的教育技术研究和教学研究为新型学习理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视角。现有的研究中对“学习共同体”和“学习社群”并无明确界定,存在大量的混用现象。从共同体和学习社群的角度研究大学生学习行为能为教育学的研究拓展空间。  相似文献   

3.
“豪族共同体”论是日本学在研究的中国六朝史过程中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尽管国内学对其理论构架多持否定态度,但笔认为,“豪族共同体”本身的确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有别于乡里社会组织的特殊社会集团,对这个问题,学术界应予以必要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社群主义对诺齐克的批评主要集中于其将个人权利绝对化,放弃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否认个人的社会价值。社群主义敏锐地观察到诺齐克以虚构的权利前提构思理想社会的不足,这一不足表现为个人的抽象化,并在抽象化个人的基础上建构其元乌托邦理想,致使个人脱离了现实社会,这是不合理的。  相似文献   

5.
论学习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社会性建构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习共同体是为了摆脱学校情境中泛情境或去情境的学习特征而形成的教育形式,它彰显的是社会性建构学习观念,强调人自身及其周围环境的社会性,关注人与其周围环境的交互性、对等性和反馈性,重视"对话"和"互动过程"。倡导学习不仅是个体化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社会实践活动过程,知识的获得、技能的形成、态度的改变是通过全方位地、充分地参与有组织的社会交往、社会实践的过程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6.
针对自由主义在现实政治领域、伦理领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社群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它针对自由主义的自我观、国家观、权利观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要重视社群的价值,提倡由自由主义权力政治向社群主义的公益政治转变,强调公共利益和善的优先性,从而在政治学、伦理学、道德哲学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只有正确认识社群主义与自由主义,才能更好的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7.
古希腊古罗马是西方文明的摇篮,社群主义的源头同样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对社群主义的影响很大,当代社群主义者的社群(共同体)概念就导源于亚里士多德,他关于个人与社群的关系、德性理论、正义理论中很多思想也给社群主义以很大启发,有很多观点直接影响了社群主义并被他们吸收。  相似文献   

8.
文学伦理学批评应具有“共同体意识”,这主要因为在后现代条件下社会含体认识到“社会正义”实现的历史性,也认识到“生活和谐化”的达成只有以“理想共同体”为展望并在合理协调“团体与个体”之间复杂关系的基础上才是可能的,这不仅是后现代社会的一种“生存智慧”,它同时也是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自身的发展,中国政府适时抓住国际社会的变化趋势,提出“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关系理念。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呼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这既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中国主动承担责任,谋求与世界共同发展的结果。因此说,“命运共同体”作为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梦想,包含平等互信的新型权力观、合作共赢的共同利益观以及包容互鉴的文明观。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在安全、经济和人文等领域践行着“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推动着国际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自身也向“负责任大国”的方向迈进,为人类社会共同进步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人与自然之间关系随着时间的流逝经历了从自然共同体、社会共同体到生态共同体的发展过程。人对待自然的态度和方式也经历一个从无到有,从以人类中心主义到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过程。同时,人自身也经历一个由“非人”到“人”的不断生成、发展的进化过程,这正是人在自身进化中一个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1.
"研修共同体"是由培训者和校长共同组成,以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的现实问题为切入点,以学习、探究、实践为主要手段,以双方共同提高、共同成长及校长所在学校的发展为主要目的的学习型组织。它是"大培训观"指导下的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的新思路,遵循着研训一体原则、实践导向原则、问题探究原则、合作共赢原则,采用的方式有行动研究、师干联动、心智训练。  相似文献   

12.
作为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总汇的个人主义,它渗透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广泛地影响着人们日常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理论自身的内在矛盾及对社会生活带来的消极影响和弊端亦招致众多批评乃至批判,社群主义是对个人主义价值观念批判最为严厉和最为深入的一个理论流派。社群主义认为,个人主义使得自我与社会产生了疏离感,导致社群生活的衰落和诸多社会病症,并基于此对个人主义自我观、消极自由思想、原子主义等观念进行了深入批判。社群主义的批判虽然并没有动摇个人主义的基本立场,但迫使个人主义进行积极回应,并不断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自我修正。  相似文献   

13.
丁昶玮 《职教通讯》2012,(31):33-36
将"学习共同体"拓展至社区教育领域,与社区团体相连携,形成"社区学习共同体",这不仅有利于促进我国社区教育发展,更是符合社区成员实际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是实现学习型社区建构的重要一环。阐明构建"社区学习共同体"的重要意义,分析当下制约"社区学习共同体"进一步发展的阻力,提出构建"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具体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4.
自20世纪90年代教学学术理论提出至今,教学学术活动在高校得到了极大推崇。然而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学术活动仍是教学学术理论发展的难题。文章基于对胡博和何钦"教学学术之四环节"理论中由个体向群体发展的实践模式的分析,提出"教学学术共同体"的构建,即个体与群体相互交融相互依存的实践方法。文章着重探讨教学学术共同体构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框架,旨在为提升高校教师教学学术能动性和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具有建设性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新资源观"是指社区成员基于共同体的建构原则,在共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资源生成和运行机理。新资源观以选择自由(心灵契约、志趣相投)为基石,以共同学习(交往、互助)为路径,以生命成长(心灵安顿、自我超越)为价值取向,并且在教学方法上推动了"教"与"学"的有机融合。新资源观的提出,不仅有效破解传统社区教育资源匮乏的瓶颈,而且对促进社区教育内涵建设、丰富社区教育发展形态、变革社区教育方式和提升社区教育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郝凤霞 《考试周刊》2015,(14):33-34
"贤人政治"是柏拉图思想的核心理念,其强大的理论魅力与精神品格即使在今天也有现实意义与重要价值。本文从其建构渊源与主要内容这一基本逻辑出发,分析了这一思想的一般线索,得出柏拉图的"贤人政治"的实质是"精英主义"这种现代政治理论的最早渊源这一结论,在此基础上将这一结论与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建构有机结合,发现西方国家的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成功建构与运行是"贤人政治"的一种完美诠释。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社团共同体"以其独有的特征在高校的人才培养和校园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大学生"社团共同体"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弘扬了大学校园文化。高校在实践中应积极采取发掘各种资源、创立再生机制、实行"四化"管理等措施,保障大学生"社团共同体"的顺畅运行。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实现了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本质上的发展,其社会主义观主要表现在"猫论""摸论"和"富论"思想。"不论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猫论"思想,体现了邓小平的功能主义的社会主义观;"摸着石头过河"的"摸论"思想体现了其社会主义观的现实主义特点;而"先富带后富,最后实现共同富裕"的"富论"思想综合体现了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功能至上和现实主义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符合真理论”否定真理包含人的思维创造和价值追求因素,存在诸多缺陷,阻碍着实践探索。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真理是基于实践的人的创造力量的理性化,是人对一定客观条件的肯定和超越;真理固然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但它同时也包含着基于实践的思维创造和价值追求。确立“实践真理论”对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虚拟社群环境下教师专业共同体是适应时代需求的产物,是适合当下的一种教师发展新渠道。它具有资源共享多样化、学习途径丰富化、协同研讨高效化、成果转变迅速化等特征。其运行模式包括自主模式、协作模式、咨询模式、反思模式等。建设策略主要是确立共同目标并提供海量资源,在虚拟社群中建立共同体内部小组,选择适宜虚拟社群的共同体学习内容,设计立足群体成员发展的活动,建立丰富多元的激励体系,以期解决城乡地域差异、资源差异,做到教育均衡发展、师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