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论证了逻辑学界较为流行的“二难推理”的分类方法——以结论判断的类型作为区分“二难推理”简单式与复杂式的根据,是不科学的,并指出目前将“二难推理”分为简单式与复杂式是取决其结论,而分为构成式与破坏式则又取决其前提,这种分类的繁琐性。从而提出:应以“二难推理”所含假言肢的繁简为区分简单式与复杂式的根据;应以“二难推理”其结论是肯定或否定假言肢为区分构成式与破坏式的根据。最后建议将构成式和破坏式改换称谓为肯定式和否定式。  相似文献   

2.
逻辑思维在创新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创新作为一个过程,自始至终离不开逻辑思维。创新的准备期总是从问题开始,而问题的提出是合乎逻辑的;至于收集整理资料所用的诸如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方法,本身就是逻辑方法。创新的创造期同样受逻辑框架的制约。创新的完善期是通过假言推理和选言推理的交错运用完成的。  相似文献   

3.
在现行的逻辑教材及逻辑知识读本中,关于假言联言推理的定义及有效推理形式的阐述,笔者认为多有疏漏甚至错误之处。本文拟就此问题提出商榷意见以求教于同仁。 一、关于假言联言推理的定义 学习和研究假言联言推理,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假言联言推理。因为,有关假言联言推理的其他一切问题,都是由此衍生而来的。迄今为止,关于假言联言推理的定义的表述,较为流行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以一个联言判断和另一些在数目上与联言判断的联言肢相等的假言判题为前提,并通过联言判断肯定或否定假言判断的前件或后件,从而得出结论的一种推理。(《逻辑学辞典》,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728页)  相似文献   

4.
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前件式和肯定后件式与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前件式和否定后件式不应被排除在有效式之外。真正的无效式是指不可能推出正确结论或不符合人的思维习惯的推理形式。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三种假言推理各有四种有效式和四种无效式。三种假言推理的规则都应作必要的调整和补充,使之完整而严密。  相似文献   

5.
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前件式和肯定后件式与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前件式和不定后件式不应被排除在有效式之外,真正的无效式是指不能推出正确结论或不符合人的思维习惯的推理形、充分条件,必须条件,充要条件三种假言推理各有四种有效式和四种无效式。三种假言推理的规则都应作必要的调整和补充,使之完整而严密。  相似文献   

6.
“假言+选言推理”是以假言命题和选言命题为前提的组合推理。根据假言、选言全中构造出12种推理模式。采用归谬赋值法,对其有效性进行判定“N难推理”便是这种推理的语用形式。  相似文献   

7.
在逻辑学中,二难推理其实是假言选言推理,是由两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和一个包含两个肢的选育命题构成前提的必然性推理。二难推理是思考解决问题、辩论问题时经常运用的一种思维形式,它反映了人们解诀一个问题时左也不好,右也不理想,进退两难的状况。反映辩论问题时,辩论的一方提出两个二者必居其一的假言前提,对方不论肯定或否定假言命题的前件和后件,结果都对自己不利,陷入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的窘境。二难推理之所以叫“二难”正是这个缘故。《诗经·豳风》中有个比喻:“狼跋其胡,载踬其尾”。意即“老狼往前则踩住自己领下的悬…  相似文献   

8.
目前,逻辑学界在必要条件假言联锁推理的推理形式上,仍然是说法不一,这不易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实际上,必要条件假言联锁推理有四种推理形式,即肯定后件的形式、否定前件的形式、肯定前件的形式、否定后件的形式。  相似文献   

9.
数学学习中的再创造,一般是指数学知识的运用或再发现。教学中,教师应创造符合于儿童的教育,使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一个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探究式教学过程可分为提出问题、寻求策略、验证假说、巩固运用四个环节。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再创造”是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H·Freudenthal,荷兰)倡导的教学原则,强调数学教学方法的核心是引导学生的“再创造”。这一观点,体现了现代数学教育理论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进入21世纪数学教育改革的行动口号,“为创造而教”,已成为现代数学教育的主旋律。弗赖登塔尔认为学生获得知识只有通过“再创造”的方式才能达到好的效果,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和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创造合适的条件,并作必要的启示、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各种定律、规则、现…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知识短文《演绎推理》中的“假言推理”部分,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在这部分中,无论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还是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尽管都有其正确的推理形式,但学生由于不易记清这些形式的前件与后件的种种关系,经常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因而仍然不易掌握。特别是对于一个错误的假言推理,不能马上判断出其是否错误;对于一个正确的假言推理,也不能一眼看出它属于正确。这是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感到非常棘手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要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为创新意识是驱使个人进行创造行为的心理动机。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灵活使用教材,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对知识进行再发现,将新旧知识进行重组运用。在进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的备课时,可作如下设想。一、引导探本溯源,对知识进行再发现荷兰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惟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对要学的东西由学生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  相似文献   

13.
许隽妮 《亚太教育》2020,(1):182-182
著名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再创造”教学理论,他认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实行‘再创造’,‘再创造’应贯穿于数学教育的全过程。数学是一种活动,必须在创造数学中学习数学”。本文梳理了“再创造”教学理论的文献,将其与数学概念教学结合,提炼了“再创造”教学模式下数学概念教学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4.
促进知识的动态生成,就是强调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来学习,力求通过学生自主积极地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把凝聚在教材中的思维成果经过再创造转化为自己的思维成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重新创造,重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学习成为一个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 :“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来解决和分析 ,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数学方法 ,我称之为再创造方法。”他反复强调 ,“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 ,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者“创造”出来 ,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活动 ,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根据这一“再创造”学习理论可知 ,学习就是学生的“活动”。教学中 ,要根据知识特点和儿童的认识规律 ,努力为学生提供“再创造”活动的条件和机会 ,让学生在低层次的活动中对数学知识进行筛选、提炼和组织 ,使…  相似文献   

16.
一、“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 “创新”,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创造新事物(产品)”或“开辟新天地(境界)”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人们一般把“创新”与“创造”等同使用。而所谓“创新教育”就是:依据社会对人发展的要求,有目的地培养青少年学生创新精神、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的教育。简言之,创新教育是旨在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  相似文献   

17.
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综合创新素质的教育。综合创新素质包括创新意识与动机(触及的是“想不想”创新的问题)、创造精神(决定“敢不敢”创新)、创新能力(包括创造思维与创造技能,解决的是“能不能”创新的问题)和创造个性(“善不善”创新)等要素。创新教育是通过“创造的引导者”——教师,应用创造性思维教学策略提供创造的环境,激发“创造者”——学生的“创造动机”,培养“创造的人格品质”,以发挥创造的潜能,从而有创造的行为或结果。  相似文献   

18.
数学发展过程中使用的合情推理是人类优秀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准”中把合情推理划分为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并指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情推理具有猜测和发现结论、探索和提供思路的作用,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与“标准”配套的教科书《数学选修1—2》与《数学选修2-2》(人教A版)中,“推理与证明”一章又介绍了合情推理中的归纳推理与类比推理.  相似文献   

19.
认为人的本质是个体与类的对立统一,比把劳动规定为人的本质更为恰当,因为:(一)“本质就是事物的根本性质”的规定并不适合于人;(二)用人的本质是个体与类的对立统一才能全面说明人类的发展;(三)人的两类基本现象就是对立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20.
从“再创造”的概念和意义出发,根据课堂实践总结经验。数学“再创造”是一种教学策略,意义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深入追寻探索的内部动力。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让学生更多更好地经历数学“再创造”的过程,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关系,培养学生有数学“再创造”的信心,激发学生数学“再创造”的动机,发展学生数学“再创造”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