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汉语语法学者对"多/少 N"结构进行过历时考察,如:汪维辉(2003),他其实也只在文中对"少"直接修饰名词的问题做了较详细的考察.他认为:"少"直接修饰名词的用法先秦未见,始于西汉,消亡于元明,现代汉语中没有继承这一用法.我们通过考察分析认为,汪的观点值得商榷. 我们按历史阶段选取了一些较口语化的文学作品、资料进行考察和统计,这些作品、资料主要是:  相似文献   

2.
从进步史观和“自下而上”历史观两个视角出发,可以清晰地理解霍布斯鲍姆史学思想体系中以社会历史观为核心的历史本体论思想。一方面,霍布斯鲍姆进步历史观念的内涵变化轨迹明显;另一方面,基于“自下而上”的历史观,霍布斯鲍姆与其他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共同开创了一种关于社会历史研究的新模式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3.
历史不仅是事实的变动过程,而且是观念的变动过程.原来意义上的"历史进步观"作为线性思维的凝固化已丧失其存在的合理性,但作为理想范畴的历史进步信念仍有存在的必要.从先验目的论转到经验过程论;从消极的怀疑状态转到积极的信念状态,这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实践的需要.本文所论述的历史进步的可能性包括历史进步在时间中的可能性;历史进步在语言中的可能性;历史进步在社会系统中的可能性;历史进步在实践中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对于美国"睦邻政策"研究,国内外学者已经研究的相当深入了,而且多数是把它同富兰克林·罗斯福的拉美政策联系在-起的.但是实际上"睦邻政策"并不是从罗斯福上任时才开始的,在他之前早期"睦邻政策"就已经在酝酿之中了.  相似文献   

5.
人是一种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活动追求和实现进步的存在物 ,由此就决定了追求进步的人类必须树立相应的进步观念。由于进步观念发挥着合理解释进步现实与积极憧憬进步未来的社会功能 ,因而对于每一时代的人们来说 ,确立具体的历史的进步观念 ,既是必要的又是重要的。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郝永平博士撰写的《进步观念的当代重建》一书 ,在分析和研究进步观念的历史演变与思想内涵方面 ,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进步观念方面 ,无疑是一种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本书的第一个特点是 ,建立了一个合理的框架。作者运用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研究方法 ,…  相似文献   

6.
培根、笛卡尔从人类认识和控制世界能力的提高入手为社会进步作了初步论证,崇尚理性、相信教育和启蒙的作用,并以此作为历史不断进步的保证则是法国启蒙学派的历史进步观.但韦伯、兰克和布克哈特等人不仅对历史的进步表示怀疑,甚至根本不同意把进步观念引入历史研究中.马克思是从历史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中来理解社会进步的.就历史发展总的趋势来看,历史尺度和价值尺度是一致的;就历史发展的特定阶段、特定时期来说,两种尺度又存在着某种不一致.两种尺度的社会进步最终可以在实践中,而且只有通过实践达到协调和统一.  相似文献   

7.
对于关国“睦邻政策”研究,国内外学者已经研究的相当深入了,而且多数是把它同富兰克林·罗斯福的拉美政策联系在一起的。但是实际上“睦邻政策”并不是从罗斯福上任时才开始的,在他之前早期“睦邻政策”就已经在酝酿之中了。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进步”作为一种观念,及它所产生的历史根源,对近代以来社会发展产生的重大负面影响,提出“反思进步观”这一命题,提出构建超越近代进步观念的新的自然观——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自然观。并进一步分析了反思进步观念对现实社会中人与自然关系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的必然要求.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关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职责所在.能够得到教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起码的心理要求.师爱对学生是一种鞭策和激励,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被长期遮蔽起来的交往问题获得了它在历史唯物主义中应有的地位.推动社会历史变革的生产方式本身就是由生产力发展的特定状态与社会交往所表征的.交往本身具有的社会性、实践性、客观性和历史性使它必然成为社会进步的尺度.这一尺度体现着社会进步的各社会要素指标,是对社会进步的各要素之间本质的有机联系的综合反映.  相似文献   

11.
孔子及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其影响深远。"仁"是孔子思想最核心的内容,是他许多主张的出发点。孔子有关"仁"的思想内容是极其丰富的,他的政治观强调"为政以德",对人民宽惠,缓和阶级矛盾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他倡导要提升道德修养来体现"仁",并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实现"仁";孔子还在自己的一生中不懈地探索具体的"仁"的意义及如何践行"仁"。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一思想,孔子提倡的"仁"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能够做到目中有"人",倡导为人以仁,确实是一个进步。  相似文献   

12.
美国作家爱伦·坡在作品中把东方描绘成为幸福与智慧的乐园,呈现出一种肯定的、乌托邦式的异域想象;但是,客观存在的东方并没有将其作品中所描述的得到真实的重现,而是成为他反思19世纪美国社会的媒介和对自身文化进行批判的手段。因此,联系19世纪历史文化语境,考察爱伦·坡小说中的异域想象,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十九世纪美国作家对当时的"进步观念"的反思及其复杂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3.
吴娬 《文教资料》2011,(13):77-79
山水画中的"以大观小"是沈括在《梦溪笔谈.书画卷》中提出的,近人多有重新论述,讨论的焦点是关于透视的问题。立场不同,出发点不一样,谈论的重点有别,有的学者认为"仰画飞檐"就是一种焦点透视,有的认为古代中国画画论应用自己本土的元素和思维方式去阐释。沈括是在具体谈李成"仰画飞檐"时提出山水画的"以大观小",但他自己并没有更深入地去论述,他的观点没有给出一个系统的"以大观小"的理论。因此联系上下文的关系,才能更明确沈括在说什么,在论述他的观点时才能更全面。  相似文献   

14.
李怡提出的“民国机制”在民国文学研究里取得了方法论上的突破。在“进入”历史的实际操作中,有三点值得省思并与李怡等学者商榷。第一,商定使该历史阶段的文学资源有效整合在同一个层面的文学史观和价值尺度。李怡目前关注的是有“现代”性质的文学样式,这并没有实现大的突破。同时,“民国机制”更多还是在做文本以外的研究。第二,社会各界依旧未能重视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对“如何开展研究工作”的具体问题未作进一步探讨。第三,探索有效“书写”历史的途经。这一方面需要端正“写史”的态度。另一方面需要在“叙述历史和建构历史”的方式上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5.
进步观念自近代确立以来,作为主导性的历史观一直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实践。文章通过区分进步观念的两种解释原则,即认知性原则和伦理性原则,得出的结论是:以认知性原则来理解,进步观念是关于历史运演的规律;以伦理性原则来理解,进步观念则是关于历史运演的反思性准则。这是两种性质不同的进步观念,前者具有规定性和唯实论的特征,后者则表现出反思性和唯名论的色彩。经过论证,进步观念只有以伦理性原则来理解才具有合法性。  相似文献   

16.
关于马克思的正义观念,西方学者有两种解读:一种是认为正义是一个法律概念,与特定的生产方式相联系,资本主义就其自身而言是正义的;另一种则认为,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表明资本主义建立在强制劳动、偷窃和抢劫的基础上,是一种深刻的不正义.根据罗尔斯的解释,这两个观点是融贯的.前者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描述,后者才是马克思本人的观点,尽管他没有对此做出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17.
黑格尔有一种偏见,认为东方的文明是古老的,也是停滞的;他在《世纪历史的哲学》中指出:中国历史就是没有发展的历史。这是西方中心论在中国历史问题上诸多错误观点的理论根源之一。由于我国学术界存在着中国史和世界史相互隔绝的情况,搞中国史的不研究外国,搞世界史的不研究中国,长久以来,黑格尔在世界历史范畴内对中国历史的错误观点没有得到清算。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世界古代史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林志纯先生提出中西古代文明共同经历了由城邦到帝国的发展两阶段说;吴于廑先生提出世界史是由多而一(即从分散到一体)的过程,其中横向的联系推进了纵向的发展,纵向的发展又转而推进了横向的联系。这些观点说明中西古代历史具有共同规律,这对破除西方中心论有重要意义。不过,同中有没有异?怎样对世界史的统一性作出理论性说明?中国历史有没有变化和发展?刘家和先生在前人基础上,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思考,提出以下观点:比较研究不仅要察同,从异中见同,还要辨异,从同中见异;世界历史是扬弃诸"小一"(国别史)而成"大一"(世界史)的发展过程;中国文明具有不断地自我更新、自我代谢的能力;中国历史经历了发展和变化而表现出连续性的特点,因此而成为世界史有机整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这些观点是迄今为止中国学者对黑格尔的挑战作出的最有理论意义的回应。  相似文献   

18.
纵观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科学进步的模式问题一直是当代科学哲学家研究的重点问题,作者主要阐述了四种科学进步模式即真理观导向、历史观导向、实在论导向和价值论导向的科学进步模式,并分析了这四种进步观的历史进步性及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为别人喝彩,是一种品质,一种美德,一种情趣. 生活中,常见这样的孩子:自己有了成绩,有了荣誉,就欢呼雀跃,神采飞扬;别人有了成绩,有了进步,却往往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甚至冷嘲热讽、挖苦、嫉妒,很少真正从心底里为别人喝彩.  相似文献   

20.
无论是解读以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唯物主义,还是以历史为解释原则的历史唯物主义,都应该把《资本论》作为主要文本依凭。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历史地而不是永恒地解释了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商品和资本——它们作为社会形式是历史地获得的,也必将历史地失去;他唯物主义地处理自己的研究对象——他的主要批判对象是政治经济而不是政治经济学;他首先考察的是商品、货币和资本的拜物教性质,其次才是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拜物教观念;作为《资本论》研究的出发点,不是概念,而是社会的现象形态。历史地解释研究对象与唯物主义地处理研究对象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两个不能合并的原则。对于《资本论》的解读,可以使我们对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从抽象走向具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