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德伦理以美德和人格为基础的道德评价理论是难以令人满意的,这是与其强调主体而忽视行为、强调美德而忽视规范的理论特点分不开的。规范伦理能够在西方社会统治如此长的时间,其重要原因在于它们是建立在对现代社会空前复杂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特征的深刻洞察之上的。因此,合理的选择应当是规范伦理与美德伦理的有机整合或统一,最终走上建立规范美德伦理学之路。  相似文献   

2.
在大变革、大开放的今天,利诱增多,利害复杂,人们的价值观念不仅多元化,而且多变化。在价值包容、扩容的同时,维系自身文明的伦理底线正经受着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考验。在道德浊流暗潮的涌动下,伦理底线缺口频现,似呈"虚"线,人们对于道德底线失守之忧似在加重。从社会之窗审视思想品德课程,底线伦理教育似乎成为无法绕开的教学话题。底线伦理是人之为人的道德"下限",是人们普遍认可并遵循的最起码的伦理规范。一个人如果违背底线  相似文献   

3.
规范与美德的结合:现代伦理的合理选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规范伦理与美德伦理是道德的基本构成要素 ,从而也是伦理学理论的基本类型。近年来 ,我国学术界重视规范伦理、制度伦理的倾向有其合理性 ,但也有可商榷之处。现代道德建设应是规范伦理与美德伦理的合题与统一。美德伦理与规范伦理有出发点、核心问题、外延、特点、服务宗旨、强调重点、作用机制的不同。当然 ,二者也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一致性。二者的结合 :第一 ,有利于实现社会秩序关怀与人的灵魂关怀的统一 ;第二 ,有利于实现福利价值关怀与人文价值关怀的统一 ;第三 ,有利于按照道德生活的内在规律办事 ,实现他律与自律的统一。如何实现二者的结合 :第一 ,坚持规范与美德的结合 ,在社会道德建设的具体操作机制方面 ,仍然要坚持道德的外化与内化的统一 ,制度化、法制化与主体化、能动化的有机统一 ;第二 ,在运用道德与法律两种社会调控手段时 ,仍然要坚持道德法制化与法律道德化的有机结合 ;第三 ,要加强美德伦理建设  相似文献   

4.
生态伦理追求的主要目标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然而现代生态伦理思想中无论是人类中心主义还是非人类中心主义都具有规范伦理的特征,而规范伦理因其自身的局限性并不能够全面指导人们的生态道德生活。美德伦理因其内在德性以及伦理崇高性可以化解规范伦理的不可公度性,重构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5.
美德伦理是将美德概念作为基本概念的伦理类型,它认为行为者的美德品质能为其行为提供正确指南,这种伦理研究进路不仅弥补了规范伦理的实践缺陷,推动了当代伦理学研究的深化,而且从重建道德主体性、指导道德实践及继承美德教育资源等层面显示出对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积极意义。以美德伦理为理论基础的高校道德教育应从加强道德理论教育、实施道德情感教育、丰富道德实践教育等多方面完善道德教育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6.
20世纪70年代以来,规范伦理学和美德伦理学的争论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中国也不例外.在中国社会的关键转型期,与其更多的考究哪一种伦理比另一种更优越,倒不如真实的思考我们中国社会发展中现实的道德困惑的多元解决路径.当然,学理上来厘清规范伦理与美德伦理逻辑上的先后,即谁比谁更基础、更具有前提性,确实是我们进行多元性路径选择的理论前提.两者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7.
环境伦理已有的理论建构主要是规范伦理向度的建构.规范伦理向度建构面临着规范生成困境、规范有效性问题、规范与行动之间的逻辑距离、规范普遍性与主体差异性的矛盾等诸多困境.事实上,环境伦理在德性伦理向度的建构不仅可能的,而且可以有效地超越规范伦理向度的各种困境.德性伦理向度的建构思路包括传统德性伦理德目意义的拓展以及具有环境美德的新型道德人格的建构.  相似文献   

8.
学术职业伦理是关于学术职业道德的完整体系.是规范职业化学者学术活动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学术职业伦理从属于职业伦理.是职业伦理在学术领域的体现。学术职业伦理的本质指它区别于社会伦理和其他职业伦理的根本性质。(1)学术职业伦理的根本属性: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9.
《现代技能开发》2012,(4):60-60
学术职业伦理是关于学术职业道德的完整体系.是规范职业化学者学术活动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学术职业伦理从属于职业伦理.是职业伦理在学术领域的体现。学术职业伦理的本质指它区别于社会伦理和其他职业伦理的根本性质。(1)学术职业伦理的根本属性: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0.
当代道德生活中底线伦理问题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学科基础。对于“底线伦理”问题的考察,必须把它纳入到关于整个社会道德生活的理论框架中去。其作为个人行为规范的底线伦理的保障,主要有待于“文化生态”的完善;至于作为社会制度道德的底线伦理的保障,则呈现出更复杂的状态;处理好底线伦理问题要正确处理好其与道德结构、文化生态以及政治正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大学学术管理制度伦理建设是提升大学学术管理制度效能和制度伦理道德水平、激发大学学术活力的有效途径和机制。大学学术管理制度伦理建设不仅是满足大学学术活动范式现代转型以及大学学术管理实际的需要,也是解决大学学术管理伦理诉求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大学学术活动的底线伦理、责任伦理、交易伦理与诚信伦理、合作伦理与共享伦理以及价值伦理与身份伦理等构成了大学学术管理制度伦理的内涵和特性。构建以伦理道德为基础的大学学术管理制度体系不仅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大学章程,建立以伦理道德规范和要求为基础的学术管理制度体系,而且需重视学术管理制度伦理自身建设的完整性,并健全大学学术道德规范相关制度建设,强化制度伦理在学术管理中的权威地位和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12.
《宜宾学院学报》2017,(10):75-82
在一种道德思维的观照下,我国现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存在问题。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设需在一种伦理视域中,首先改变以往局限于理想道德期待的做法,加强职业的底线伦理建设;其次改变以往局限于抽象、笼统道德要求的做法,加强职业的专业伦理建设;最后进一步明确规范的主体及其性质定位,确实有效地发挥其对教师言行的自律性规范作用。  相似文献   

13.
教育伦理规范作为对教育者行为的应然性规定,其合理性取决于制定者是否具有辩证的视野:在所关注的问题域中,教育道德之实然和应然是两个必要的视点;在规制对象上,教育伦理规范对教育者个人和社会都应具有调控作用;在功能设定上,教育伦理规范不仅必须抑教育行为之恶,而且也应该扬教育行为之善;在目标向度上,教育者美德与善行是两个重要的方面。只有当教育伦理规范的制定者具备了这种辩证的视野,教育伦理规范才具有内在的合理性,从而教育善的实现才可能获得人的认识论方面的保证。  相似文献   

14.
网络伦理与现实伦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主要表现在基本伦理原则不同、道德原则与规范不同、道德约束机制不同、道德评价标准等不同;联系主要表现在网络伦理是现实社会伦理的延伸,现实伦理又是网络伦理的继续,两者都应遵循善、公正、公平、平等等基本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正确认识网络伦理与现实伦理的关系,有助于建构、发展和完善网络伦理;有助于防止人格分裂现象的滋生和蔓延,规范网络行为,打击网络犯罪。  相似文献   

15.
高校教师职业伦理规范之必要,体现于对高校教师普遍行为的制约,对高校教师个体行为的约束,对高校教师专业实践提供伦理支撑。育人先育德,育德先育魂,高校教师职业伦理规范的目标是培养"有德之师"。高校教师职业伦理规范是植根于教师专业伦理领域的,体现师德这种教师内在的精神价值追求,是从"全人"的角度赋予教师职业更深厚的道德内涵,以"是否是有德之人"的价值标准来判断教师的专业伦理实践。  相似文献   

16.
学术职业伦理是关于学术职业道德的完整体系,是规范职业化学者学术活动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学术职业伦理的一般本质在于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其特殊本质在于它是一种特殊的规范、调节方式,其更深层次的本质在于它是一种特殊的责任伦理。学术职业伦理具有多样性、专业性和引领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当代教学伦理研究主要呈现三种取向:规范取向旨在建构教学中的规范和标准,强调道德义务与责任,重在规约教学主体的行为,指向教学伦理的合法性;美德取向热衷于揭示教学的内在德性,强调对教学主体的道德关切,重在涵养教学主体的德性和内在品质,指向教学伦理的向善性;语境取向致力于探寻教学的道德环境与情感,强调实际道德境遇,重在教学主体的伦理反思和情感体验,指向教学伦理的合现实性。这三种取向各具所长,也各有局限。今后的教学伦理研究需要考虑三者的关联与融通,即如何在社会规范、个体美德与实际境遇之间寻求契合互补、动态平衡,实现教学伦理合法性、向善性与合现实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研究生学术行为不当问题的解决,一方面依靠研究生个体的道德自律自觉,养成研究生的学术伦理美德;另一方面依靠学术制度的他律约束,提升整个学术制度的正当性。而学术制度的正当性提升才是个体道德内化的良好环境保证。因此,关键在于提升学术制度的正当性,这样才有可能让研究生学术行为回归到学术的本真状态。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底线伦理”?通俗地说就是人之为人的道德“下限”,是人们普遍认可并遵循的最起码的伦理规范。如果违背了“底线伦理”,就不是一般的失德、缺德,而是丧失起码的做人品格。近年来,受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冲击,“行为底线”问题频频浮现于公众视野,谴责“道德滑坡”之声此起彼伏,人们对于道德底线失守之忧似有加重。再看现有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底线伦理”一词仍未正式提及,“底线伦理”教育仍显得有些“清淡”。依托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渗透“底线伦理”教育,强化学生的“做人底线”意识,帮助学生价值认同并始终恪守道德底线,这是思想品德课程的发展之基,思想品德教师的职责之本,更是社会的文明之源! 如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底线伦理”教育呢?以下三个“统一”是可供参考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20.
元伦理学和规范伦理学以及美德伦理学分别独立化、绝对化地构成了科学的伦理学的三大不可分离、独立的部分:元伦理学是将伦理学的元伦理(优良道德之制定方法)部分以偏概全、独立成为伦理学的结果,其错误主要在于脱离规范伦理研究,因而使伦理学失去了目的和意义;规范伦理学则是将伦理学的规范伦理(优良道德之制定)部分以偏概全、独立成为伦理学的结果,其错误主要在于脱离元伦理研究,因而使伦理学失去了科学方法;美德伦理学无非是夸大伦理学的美德伦理(优良道德之实现)部分的结果,其错误主要在于美德中心论,颠倒了美德与道德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