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学习活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逐步认识世界的过程。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变前人的知识为自己知识的认识过程。从本质上看教学过程就是一个认识过程。学生掌握知识的认识过程与人类的认识过程基本一致,但也有自己的特点。首先,学生的认识过程是在学校内按照教学计划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这样避免了前人认识上的弯路和岐途,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知识,物理教学尤其如此。其次就是所学的知识要做到真正理解、巩固和应用,就要花费一定的功夫。所谓理解就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  相似文献   

2.
第三讲数、形概念的掌握学习要求 :认识书本知识的掌握过程 ;理解儿童数和形概念的掌握。一、书本知识的掌握过程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 ,实际就是接受前人的知识成果 ,把前人的认识变为自己的认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总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也是在有关知识经验的参与下进行的。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过程包含以下五个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认识环节。(一)直观。这是在事物的作用下 ,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感性知识的过程。直观具有三个特点 :1.总是一定事物的作用下发生。2.总是有一定的感知活动参加。3.只反映事物的外表属性及外部关…  相似文献   

3.
中学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物理教学过程,不是只让学生掌握知识,而是要让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掌握探索知识的方法,培养探求知识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能力。我曾将课本中,部分学生分组的验证性实验变为具有“探索性质”的实验,也就是把学生的分组实验放在教师讲解有关内容之前,让学生通过自己做实验来“发现”规律获取知识。让学生作为“探索者”在“发现”知识,把学习过程变成“模拟的科研过程”,变成学生在教师和课本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哪些类型的实验可变为“探索性”实验  相似文献   

4.
一、强化训练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认识规律来看,自己直接去从事实践所获得的知识、经验,人们容易了解、容易掌握,而间接经验、间接知识,特别是理论上高度概括的系统知识,则比较难掌握.学生的认识过程与人类的一般认识过程有一个重要的不同点就是:学生认识世界、学习知识基本上是从学习前人积累的间接经验中获得的.他们没有参加更多的实践活动.正因为学生认识过程的这一特点,即他们所要学习的是教师有计划地教给他们的系统的科学知识,这些知识的绝大部分或全部是前人经验的总结,是理论上的概括,因此他们学习起来感到抽象、困难,而且还容易遗忘.这个特点决定了学生学习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才能有效地掌握,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就是对所学知识的模拟使用  相似文献   

5.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就是把人类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学生个体认识的过程。这一有组织的认识过程就是以哲学的认识论为指导,同样也需要遵循人类认识的基本路线,在整个认识活动中学生同样也要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内外多进行一些探索性实验,也就是把学生学习过程变成“模拟科研过程”。学生通过自己实验、探索、发现,把学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既能使学生掌握知识,同时又能使其学会探索知识的方法,从而大大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教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认识障碍,运用诱导启发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思考研究,以突破障碍,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这就是点拨。它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艺术。  相似文献   

8.
学具的作用是方便学生学习的工具,平时的教学中会有很多配套的学具,在《认识方向》这一单元时,孩子们自制一个简易的方向板,化腐朽为神奇,将抽象的知识变成具体形象的知识。孩子们动手制方向板的过程是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训练的起点,孩子们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增强自己的信心,在与其他同学的交流中简单地学会了所需要掌握的知识。  相似文献   

9.
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辩证关系──心理学与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系列文章之三张梅玲(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知识是前人的认识成果。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是要把前人的这种认识变成自己的认识,也就是说,把外在的知识结构变为相应的自己头脑中的结构,即认知结构,从而去...  相似文献   

10.
柳文霞 《考试周刊》2014,(26):179-179
<正>预习是学生通过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掌握一部分知识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锻炼,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小学低年级学生,因为年龄和思维局限,在预习中需老师和家长进行辅导,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些预习经验,掌握了基本的预习方法,其知识能力、思维能力都有了提高,因此,在小学高年级进行自主预习的训练水到渠成。一、自主预习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其学习情绪也是成正比的,那么,如何从老师让学生学,而变成学生自己要学,自己变成一个“乐之者”呢?这就是一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一、充满爱心,唤起学生乐于学习的情感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而情感在心理活动中所占的比例也很大。中专生一般年纪都较小,对学习、对老师都凭自己的喜好,喜欢一个老师就会喜欢这个老师所上的这门课;讨厌一个老师,就会讨厌他所上的课,这就是所谓的“爱屋及乌”。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其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对学生的关怀、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艺…  相似文献   

12.
教学过程就是认识过程,对吗?答曰:有它对的一面。这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逐步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技巧,认识客观世界,从这一意义上讲,教学过程中包含学生的认识过程,这种认识过程的特点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以学习书本知识(?)接经验为主,学生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知识,缩短认识过程。例如从亚里士多德到牛顿,经过了两千多年才搞清楚物体惯性定律,在教学时只需一个课时就可以讲清楚。但是,仅仅把教学过程看成是认识过程,则是很不全面的。先从学生这一方面来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活动的进行,伴随有许多心理活动,如需要、动机、态度、兴趣、情感、信念、意志等,这些都会对学生的认识过程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孔子就认为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和  相似文献   

13.
应试教育无法培养创新人才中国传统的基础教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有一个好处就是能比较系统地给学生以知识。杨先生说:“遗憾的是,大部分的基础教育,过多地注重了传授知识。学生真正要掌握知识,把它们变成自己的东西。而这些过程在我们的教育系统中间是比较欠缺的。”  相似文献   

14.
<正>数学学习总是以一定经验和知识为前提,在联想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这里的联想指知识的联结过程,教学中总是会出现学生对新知识理解不够,不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现象,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老师没有组织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没有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结,没有帮助学生建立有效的、稳固的认知结构,这里讲到的认知结构,就是学生通过自己积极主动的认识在头脑里建立起来的数学知识结构。数学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认识活动,数学教学的  相似文献   

15.
崔女红 《成才之路》2009,(21):59-59
学习是高级复杂的思维活动,传统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教师将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这种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须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知识、评判知识、创新知识的“好学生”。  相似文献   

16.
学生的主要目的就是学习,所以教师们应当制定适合学生学习的活动,让学生从生活小事中学会学习,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发现问题,并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同时,还应当培养学生从多种活动中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日积月累,逐渐形成适宜学生自己的学习方式,掌握学习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这也是心理学中的认识规律。  相似文献   

17.
一、发现法教学的目的 发现法就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地参入认识、探求、掌握事物的全过程,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学科本身的兴趣,学生要运用所掌握的全部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发明新的东西,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新的知识。通过这种教学方法的实践,培养学生自觉主动的精神,掌握发现问题的方法,提高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
学习数学的过程,本质上是解决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矛盾的过程。数学对很多人来说是枯燥的、深奥的、抽象的,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不等于说就是难学的。有位数学名人曾说:"掌握数学,就是善于解题,但不完全在于解题的多少,还在于解题前的分析、探索和解题后的深思穷究。"学生的学习,其特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认识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一学生学习前人所积累的知识经验,仍然是一种认识过程.但它是一种怎么样的认识过程呢?有的同志认为学生的认识过程是从感知具体事物开始,到进行抽象逻辑思维,形成概念,掌握知识.这是对的.因为学生的认识过程和人类一般的认识过程有一致性.但是学生是否象人类发现真理一样,一切都从感知具体事物开始呢?不是!学生的学习不需要,也不可能从头实践,即使进行一定的实践活动,获得一些直接经验,也是服从于一定的学习目的,使自己更好地理解、巩固运用所学的知识.那么,学生是否可以从抽象的东西学起,经过逻辑思维掌握书本知识呢?这是值得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三段授课法的教学过程就是感知的建立一感知的强化一感知的深化。它是依据人的思维活动规律来进行的。人的思维活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直观和概括认识的过程,是一种从感知到理解,最后上升为综合运用的过程。基于思维活动的这一规律,我们运用的二段授课法这一教学方案,使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接受知识,掌握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据三段授课法的教改方案,现以“酶”的一节课为例:一、感知的建立阶段这~过程就是让学生对知识有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这一过程中,我问是通过让学生带着知识提纲去阅读课本材料或者倾听教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