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谈论复调小说中作者与主人公关系时,他真正关心并想要解决的问题,一是人与神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巴赫金关心这样重大的哲学命题的最终意图,是要消除上帝死后现代人的焦虑感,要对抗异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要实现这个意图,惟有通过自我意识的普遍觉醒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对话.这才是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作者与主人公关系隐喻的本义所在.  相似文献   

2.
巴赫金复调理论的核心问题是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问题。作者与主人公既是创造者和被创造者的关系,又是平等对话的关系,其哲学根基在于巴赫金从宗教中上帝与人关系中受到的影响。复调理论中作者与主人公的对话模式与上帝与人的对话模式之间具有血缘般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巴赫金复调理论的核心问题是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问题。作者与主人公既是创造者和被创造者的关系,又是平等对话的关系,其哲学根基在于巴赫金从宗教中上帝与人关系中受到的影响。复调理论中作者与主人公的对话模式与上帝与人的对话模式之间具有血缘般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巴赫金在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基础上,提出了“复调小说”理论,他认为复调小说区别于传统独白小说的根本特点是:作品中主人公与作者的关系是平等的,主人公的思想意识与作者的思想意识具有同等价值,他们是彼此不相融合的独立体.本文结合复调小说理论剖析解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罪与罚》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出发,着重分析了<孤独者>文本话语的对话性特征.在叙述者、主人公各自的话语内部以及他们之间都存在着对话性,形成了巴赫金所说的"微型对话"和"大型对话".而且,在结构的构制上也存在着对话性.这种对话性体现了鲁迅思想的复杂性,也体现了五四时期话语的多样混杂的状况对鲁迅的影响.从对话性入手,从而能更好地理解鲁迅的小说以及小说背后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6.
利用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分析了《傲慢与偏见》一书,着重阐述了什么是真正的复调小说,讨论了作者和主人公的关系以及小说中的复调对话,并分析了复调理论是如何在这部小说中得到体现的。  相似文献   

7.
“平视”创作思维是建构复调世界的关键,也是解读复调小说的钥匙。“对话”、“未完成性”等理论伴随着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的产生而被研究者们所熟知,但是“对话”、“未完成性”只说明了复调小说的艺术特征和创作特色,而这些艺术特征何以成为可能,则要追溯到复调小说的创作思维。正是由于作者创作思维由“俯视”主人公转换为“平视”主人公,陀氏的小说创作才会突破传统的独白体小说,具有了诸多复调特征。本文试图以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为例,从复调小说的艺术特征入手,阐明“平视”创作思维在复调小说创作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喧哗与骚动》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作品在主题、人物形象和叙事结构方面采用了复调性叙述策略,是一部明显具有复调性叙事特征的小说,具有后现代小说的特色.本文结合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分析这部小说在主题、人物形象和叙事结构等方面的后现代复调性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9.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揭示了复调艺术的基本特征,是复调小说理论史上一个创造性的发展.以此理论分析《名利场》这本小说中主人公、读者和作者之间以及自身的对话,不仅使作品本身折射出丰富的思想内涵,也使得我们对该作品中复调存在的可能性作了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巴赫金"复调"理论具有独特性.它表现在内聚型叙事视点,以思想、对话为核心的结构模式,主人公意识的独立以及超时间观,且"复调"小说与"独白"小说互补共存.  相似文献   

11.
摘要:海明威的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中大量使用了简洁的语言和意识流手法,以其独特复调叙事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多声部的世界。通过使用巴赫金复调理论分析主人公哈里和妻子之间的对话,哈里内心的对话,乃至海明威和主人公哈里的对话,以及“生”与“死”两大主题之间的对话,海明威为我们展示出众多独立意识主体面对“生”和“死”时,以不同方式发出的不同声音。  相似文献   

12.
赵蕊 《现代语文》2007,(5):45-46
80后作家韩寒的近作《一座城池》中的叙事者“我”与人物之间构成了一种对话与潜对话的关系模式,这种关系模式既很好地处理了小说中不同的甚至彼此冲突的声音,也使小说中的对话性与辩难性得以“形式化”,其中蕴涵了一种叙事的复调诗学。本丈试从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入手,分析这部小说的复调艺术,从而探索这复调的背后,“我”与人物构成的对话性的境遇关系。  相似文献   

13.
萧乾的小说多采取儿童视角作为叙事策略,本文拟从儿童视角的角度观照萧乾的小说,借用巴赫金的复调理论探究儿童声音和成年人声音在对话中形成的复调,尤其在儿童和成年人、隐含的成年作者和作品中人物两个层面对话的复调中探究小说独特的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14.
陈丽芳 《教师》2011,(20):124-125
钱中文认为理解"复调小说"的含义,关键点是:主人公的自我意识的独立性,主人公与主人公、作者之间平等的对话。本文即从他的第一个关键点入手,探讨《藻海无边》中主人公的自我意识,从而加深对小说中复调艺术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论巴赫金对话理论的双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话理论是由前苏联文论家美学家巴赫金提出的一个思想深刻、内涵深远的理论,对话的中心范畴是“自我一他者”,巴赫金提倡对话双方的双主体性。以“自我一他者”的双主体性为考察对象,通过重点分析这一范畴在文学领域内的转换:复调小说中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进一步探求自我与他者的对话中所蕴涵的深厚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6.
作为叙事学的对话——论巴赫金的对话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话理论是巴赫金思想体系的核心,通过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复调小说的分析,巴赫金深化了他的对话理论。复调小说中他性与差异性的存在使传统小说要素和叙事模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八月之光》是美国著名现代主义小说家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之一。文章运用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从三个方面,即主人公、文本结构和小说语言,对文本内容与形式进行解读与分析,揭示出作品主人公具有强烈的主体性和不确定性:小说的结构形成了“大型对话”;作品的语言明显具有“双声性”特点,这些方面构成了整部作品的复调特征.“复调性”给作品带来了深刻意义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二叶亭四迷小说《浮云》着力刻画了主人公内海文三从免官到失恋的整个过程。小说中人物与主人公的关系设置、叙述者的写作技巧和叙述视角,无不体现出作者巧妙的情节设置和叙事策略,而这一点正是由隐藏文本之后的作者的立场所决定。结合日本明治时代的社会背景,从人物、叙述者和作者三者间的关系等叙事层面入手,对廓清《浮云》的文本构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狂欢节赋予生活本身一种特殊的游戏方式,它庆贺人对一切占统治地位的现有制度和等级关系的暂时取消。狂欢思维的基本特征是“对话”,它不仅指向他人,同时也指向自我。巴赫金的狂欢诗学以小说为研究对象,主人公与作者的“双主体性”,时空关系的相对性,杂语多声与未完成性是文体的显著特征。鲁迅《狂人臼记》的思想核心是对传统的颠覆和人的解放,小说同时表现出作者在历史转型时期的矛盾心理。厚重的主题和复杂的主体意识导致小说话语层面的狂欢化特征,并最终突破传统的叙事模式而完成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20.
文章旨在将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应用到《伤逝》的分析中,揭示其人物形象的复调特色、男女主人公形成的复调世界及在涓生心灵探索中拉开的复调世界,并在此过程中,发现了以男性权威自居的真实的涓生和隐藏在涓生男性话语体系下的真实的子君。而对于读者在小说阅读中必然产生的关于爱情和婚姻出路的问题,也需读者在与主人公的对话中寻找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