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26年5月16日,鲁迅作散文诗《失掉的好地狱》,22日发表于《语丝》,副题曰“野草之十四”,后收入《野草》一书。此文与《野草》中许多篇什一样写梦境,大部分篇幅是记一个“魔鬼”的话,这“魔鬼”说他统治下的地狱是“好地狱”,而一旦“人类”战胜了“魔鬼”,“那威棱且在魔鬼之上”,地狱里的鬼魂将更加不幸,云云。  相似文献   

2.
初中《语文》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版)第5册第7课《发问的精神》里,有这么一句:“壶水滚沸,谁不常常见到?只有瓦特把它当作问题研究,因而发明了蒸汽机。”我也在很多文章里见到“瓦特发明蒸汽机”“看见壶盖被蒸汽顶开而研究蒸汽”的句子。看来这些文章的作者都不约而同地认为蒸汽机是瓦特发明的。但我们的历史课本《世界历史》上却说“机械师瓦特制成了改良蒸汽机”;《世界史通俗演义》上也写着“瓦特改进了蒸汽机”;《人类的故事》一书写道,“一位格拉斯哥机器制造者詹姆斯·瓦特改造了纽科门的发明”。这些都说明瓦特并没有发…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祝福》,写了祥林嫂临死前对“魂灵”、“地狱”有无的疑惑。祥林嫂的疑惑表明什么?对此问题,至今说法不一,善以鲁迅作品为题材作画的画家裘沙同志,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在《略谈祥林嫂之死》(《当代》1980年2月)一文中认为,当祥林嫂向“我”提出那些疑问时,“她那强烈的希望就是:愿意真有所谓鬼魂,真有所谓地狱,她将去地狱的孽风毒焰之中找寻亲人”,祥林嫂的死是“暴死”,她的“思亲之念战胜了地狱的恐怖”,她“是怀着与死掉的亲人见面的强烈愿望而死的,是怀着  相似文献   

4.
A郁达夫小说的最明显特色在于主观性,因而他笔下的人物往往是代表了或一定程度地代表了 作者本人,这与前面论述的题材的“自传”性和主题的“自我表现意识”是一致的。 这些人物,一类是以“我”的第一人称出现的,《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过去》、《茑萝行》、《迟 桂花》等皆是如此。另一类是假以人物的签名,其实则也包含着作者的影子,如《沉沦》中的“他”,《茫茫夜》和《秋柳》中的于质夫,《采石矶》中的黄仲则,《东梓关》和《烟影》中的文朴。当然,这并不是说这些人物就等于作者,他们是并且只能是作者笔下的艺术典型,但反过来说,内部又无不包含了作者自身。“郁达夫小说中的人物,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戴着各种假面具的他自己。”这名话也许多少道出了它的实质。郁达夫在《小说论》第6章“小说的人物”中明确提出:“小说家的人物的来源可分三种。第一,是由他自家亲眼观察得来的。第二,是听见人家说,或者在书报上看来的。第三,是由他的想象造成的。不过小说家在小说上写下来的人物,  相似文献   

5.
佛教"地狱巡游"故事母题的形成及其文化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来有“冥界”说,而无“地狱”说。佛教地狱观念与中国传统冥界思想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佛教地狱观念中的道德审判、罪恶惩罚的观念。地狱信仰与中国家庭宗教、祖先崇拜相结合,是佛教融人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六朝志怪小说中大量反映地狱观念的“入冥”故事,是在佛教地狱观念的影响下形成的。对最集中地收录“入冥”故事的《冥祥记》进行分析,可以了解佛教地狱观念为中国冥界思想增添的新内容,以及佛教地狱观与中国固有文化相融合的轨迹。  相似文献   

6.
季振邦 《新读写》2011,(9):54-54
丁雨涵同学的这两篇文章,总的感觉写得还是不错的。一、不错的内容。应该说这两篇文章,都是有比较充实的生活内容的。《路》写了“我的卧室正对着一条马路”给作者带来的烦恼,并慢慢习以为常的过程;又写了在一次春游中见到一位乞讨老妇人受辱后麻木不仁的情状。《谁把流年暗偷换》写“我”的叛逆,写“我风华正茂”而父亲却如何“逐渐老去”。从这些内容看,  相似文献   

7.
《北妹》、《乌鸦》是作者以当下的眼光对当下女性的生存境遇所书写的辛酸史,作者以敏锐犀利的眼光、冷峻寒峭的笔触,通过对主人公的生存欲望、生存目标、生存处境等的描写,向读者展示了一幅“他人即地狱”的生存图景,由此透视出文本中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8.
《神曲》是一首极其复杂的诗歌,作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品,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宗教俗语、时代背景、历史知识等,在《地狱篇》中但丁将地狱分为9圈,从第七圈开始为"下层地狱",罪刑尤为严酷,其中魔兽共有4个,在神曲中魔兽数量上占有很大比重。本文从4个魔兽出发,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西方神话故事、历史背景,分析4魔兽的内在表达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相信能对读者理解《神曲》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分析《玄怪录》中的入冥小说以及敦煌遗书中的《唐太宗入冥记》和《黄仕强传》等,来说明佛教地狱观念对当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地狱”已经成为当时文人笔下一种创作题材;唐代民间的地狱观念已经和佛典中的地狱概念有所不同,进一步中国化。  相似文献   

10.
见到广西《中学文科教学》1985年6期里《<范爱农>备课手记》一文中称“哦哦,你是范爱农!”“哦哦,你是鲁迅!”,为“不符合当时的实际”,说是“鲁迅”为作者于1918年发表小说《狂人日记》时的署名,而绍兴光复在1911年,岂有预先使用七年后才出现的名字的道理?于是便断定“这是作者在细节上的失误。”好象还有两家语文刊物也刊出了类似的文字。其实,依我看,“失误”倒不在鲁迅,而在《手记》作者自己。  相似文献   

11.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文章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  相似文献   

12.
徐松于清嘉庆十四年(1809),在全唐文馆任职时,从《永乐大典》中抄出《宋会要》。其原稿大部分已经影印。另有被嘉业堂作为复文剔出的约1,700页,这是民国二十五年(1936)北平图书馆影印时未曾见到的;1953年,北京图书馆自耒薰阁购得,收藏于善本库。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原稿,总字数约近一千万。徐松曾经对他所辑的稿本按照《玉海》所载《庆历国朝会要》的二十一类目次加以排整,并且在文字方面进行过细致的校订。但是由于篇幅大,问题多,终于未能完成。在影印本《宋会要辑稿》及未印的原稿中,均有他校批的大量笔迹。在这些校语中,有的加“松案”二字,有的虽没有署名,但可以从字体辨识出来。徐松的校语中往往提到“副本”、“别本”,特  相似文献   

13.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文章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是诗的国度,曹操的四言诗开创了一代新风,其创作的《短歌行》在文学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抒情形式继承了《诗经》写实的特点,并且同《诗经》一样大量采用了“比”“兴”的写法,抒发了作者对人生苦短的感伤和自己的价值取向,对当代学生具有教育意义。一、以文会意,领悟诗歌之旨意(一)人称变化折射爱憎情感在《短歌行》中有很多人称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仅是为了体现主客体之间的内在关联,也折射出了诗人的爱憎情感态度。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相似文献   

15.
鲁迅《呐喊》中的一些小说,如《狂人日记》、《故乡》、《社戏》、《一件小事》、《孔乙己》等,都采用第一人称写法。作品中的“我”,既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又常有作者自己的某些经历,包含了作者自己。《徬徨》中,虽然这种情形已减少,但仍可见到一些用第一人称写的小说,如《祝福》等。是否可以说,运用第一人称写法,并且在小说的人物“我”中带有作者的影子,构成了鲁迅早期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6.
据最新出版的《职业排名年鉴》(JobsRated Almanic),美国最好的工作既不是棒球手也不是美国的总统职位,而是网站管理师、电脑系统分析师和软件工程师,因为这些工作压力小、工作时间短,且晋升快。该书作者柯兰兹表示:“出乎许多人意料之外的是,许多他们认为很有魅力的工作都排名在后,其中有些工作哪怕做一天也如同下地狱。”  相似文献   

17.
谭顺样 《今日教育》2007,(2S):42-43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文章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  相似文献   

18.
《野草》当中佛教语词的运用,呈现了一个别样的审美世界。纵观《野草》24篇(包括《题辞》),《失掉的好地狱》是佛教语词运用最多的一篇。它呈现出那一时期鲁迅先生复杂的"心造的地狱"世界,神、魔、人隐喻鲁迅精神世界不同的意识。借"地狱"这一佛教意象来表现客观现实对主观意识的影响。历史现实与精神世界使得在鲁迅"心造的地狱"之上开出的曼陀罗花有其丰富的内涵。这些佛教隐喻形象本身构成了一个超越喻体而独立的审美世界。  相似文献   

19.
在义务教材初中语文《藤野先生》一文的课后“理解·分析”第二题中,有这样一个提问:“鲁迅是用什么中心意思统摄全篇的?”《教师教学用书》对此解说成:“作者用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统摄全篇。”对如此解说,笔者认为有些偏颇。《藤野先生》这篇散文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10月12日写的,回忆了他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一些生活片断。文章的标题往往是作者对全文思想内容最鲜明和最精练的概括。这篇散文的标题是《藤野先生》,所写的事情是与藤野先生有内在联系的: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开东京前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写途经日暮里与水户表现出的忧国之情,是作者能在藤野先生教导下刻苦学习的主要动机;写  相似文献   

20.
芥川龙子介是日本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在文坛上颇负盛名。他的短篇小说有力地反映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深刻地揭示了私有制社会“人生比地狱还地狱”.在他众多的短篇小说中,《蜜桔》独树一帜,它是芥川作品中唯一的一篇对人生报以微笑的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