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同辈人中间,大家几乎都对王揖同志有个共同的印象:他精力充沛,身强体壮。我万万没有料到,竟会突然收到他去世的消息。他走得太早了.太出乎同志们的意外了。9月20日,我从外地回来,一进家门,就看见桌上放张字条说北京来电话,告知王揖同志病危。我简直不相信这张字条,以为电话中听错名字,误记下来。于是,我急忙给王揖同  相似文献   

2.
悼王揖     
九月下旬,秋风萧瑟,草木摇落,我因公出差哈尔滨。一天下午正在参加会议,一位记协工作人员神色惊慌地走进会议室,来到我跟前,把声音压得很低,急促地说:“北京来电话,说王揖同志病危,要你提前返回北京,准备给他料  相似文献   

3.
4月7日,我收到了来自新华社办公厅的电话。打电话的陈秘书告诉我:“你写给穆青同志的信穆老收到了,他看了信很高兴、很感动。他本来要亲自给你写信、打电话,但最近他身体欠佳正在住院治疗,特委托我给你打电话转达他对你的亲切问候。你信中提到以后有机会来北京登门拜访穆老,请他在《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书上签名留念,他高兴地答应了,他欢迎你来北京到他家做客!”  相似文献   

4.
去年11月2日晚,一位面带愁容的连队炊事员找到我,说他9月5日给北京某家报纸写信,询问哪里出售凉菜、拼盘和食品雕刻技术的参考书,请编辑同志回信告知,并随信寄去了一张面值八分的邮票。谁知,一个多月后的10月27日,他竟收到了一张打印的“填空式”广告收费通知单,言称:来稿在《搭桥铺路》栏内登出,“此稿属广告性质,按我报规定,需收广告费二十元……”。本来寄出的是请求编辑  相似文献   

5.
去年11月2日晚,一位面带愁容的连队炊事员找到我,说他9月5日给北京某家报纸写信,询问哪里出售凉菜、拼盘和食品雕刻技术的参考书,请编辑同志回信告知,并随信寄去了一张面值八分的邮票。谁知,一个多月后的10月27日,他竟收到了一张打印的“填空式”广告收费通知单,言称:来稿在《搭桥铺路》栏内登出,“此稿属广告性质,按我报规定,需收广告费二十元……”。本来寄出的是请求编辑  相似文献   

6.
这篇文章是王揖同志8月末交本刊的。当这期刊物即将付印的时候,突然传来他于9月22日晚八时三十分不幸逝世的噩耗。此文竟成了他的遗作。王揖同志系四川阆中人,终年六十七岁,1937年参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历任新中华报、延安解放日报编辑,东北日报副总编辑、总编辑、副社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宣部新闻局局长,全国记协常务副主席、党组副书记。王揖同志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王揖同志是我党的优秀新闻工作者,他为党的新闻事业鞠躬尽瘁。对于他的逝世,我们表示深切哀悼。  相似文献   

7.
这篇文章是王揖同志8月末交本刊的。当这期刊物即将付印的时候,突然传来他于9月22日晚八时三十分不幸逝世的噩耗。此文竟成了他的遗作。王揖同志系四川阆中人,终年六十七岁,1937年参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历任新中华报、延安解放日报编辑,东北日报副总编辑、总编辑、副社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宣部新闻局局长,全国记协常务副主席、党组副书记。王揖同志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王揖同志是我党的优秀新闻工作者,他为党的新闻事业鞠躬尽瘁。对于他的逝世,我们表示深切哀悼。  相似文献   

8.
王揖匆匆走了,清凉山的老战友又一个凋谢了!听到王揖病危,我同范敬宜同志赶到医院病房时,他已不认识我们,也不认识他的亲人了。他的女儿肖梅告诉我们,他爸爸还有些知觉时,要了一枝笔,一张纸,在纸上歪歪扭扭画了一串认不清的字,能比较清楚辨认出的只  相似文献   

9.
王揖匆匆走了,清凉山的老战友又一个凋谢了! 听到王揖病危,我同范敬宜同志赶到医院病房时,他已不认识我们,也不认识他的亲人了。他的女儿肖梅告诉我们,他爸爸还有些知觉时,要了一枝笔,一张纸,在纸上歪歪扭扭画了一串认不清的字,能比较清楚辨认出的只有两个字:“中心”。记协的同志和他的亲人都知道是指“新闻中心”。这是王揖发病以前,一直奔波忙碌想为新闻界办的一件好事,这也是他离开人间以前最后的工作交代。故人远去,往事涌来。 1942年春天,陕甘宁边区最困难的时期尚未过去,我从绥德《抗战报》调到刚刚改版的延安《解放日报》,同王揖住在清凉山的一个窑洞里。我们躺在木板床上,常赏谈到深夜。象许多四川人一样,王揖爽直健谈,相处不久,他的身世、情趣和追求,就统统倾露出来了。  相似文献   

10.
一位优秀编辑家张安塞同志骤然病逝的消息,使我震惊.山西人民出版社杜厚勤同志在电话中告诉我这个噩耗的时候,我禁不住想起许多往事.  相似文献   

11.
蒋文杰于我是一个熟悉的名字,陌生的人。 去采访他之前,同事给我一张字条,上面仅有20余字关于蒋文杰的介绍。 简短空洞的文字后面是些什么呢? 在他那只有3米见方的办公室里,蒋文杰接待了如约前来采访的我。面前的他,如电话那头我凭声音  相似文献   

12.
电话里道弘同志说厚枢同志给他一份1938年7月2日张元济给郑振铎信的笔迹影印件,他在《张元济书札》中没有找见,又问《张元济书札》封底因何有书号而没印定价。所说此信已收入《张元济书札增订本》。至于为什么没有定价和有增订本,就说来话长了。  相似文献   

13.
清样和信,依然放在桌上,我在等待,在希望,但终究没有能够发出去。下午,最坏的消息来了:“王揖同志已在22日逝世。”我的心陡然往下一沉,可还是不敢相信。这位在党的新闻战线上奋斗了近五十年的老战士,就这样突然离去了么?几天以前,我还去采访了他,那热烈的谈话,朗朗的笑声,还在我脑际里萦回。问他近来的起居,他不肯讲,只谈他最关心的事——新闻改革。未了,才淡淡说了一句:“脑供血不足,经常头晕。”那天下午,我二点到他的办公室,以为太早,没想到他正在工作。“您没有午休?”“没有”,他递过来  相似文献   

14.
2015年10月22日下午,我正在从南京返回北京的高铁上,接到了我的同事,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黄晓新的电话,说木文老昨天夜间走了,25日在八宝山举行告别仪式等.我的心情一下子沉痛起来,8月份他在协和医院住院期间,我和晓新同志、冯建辉同志、庞元同志去探望他,感觉状态不错,以为已经闯过了这一关,没想到还是没有坚持住.随后,《出版发行研究》杂志主编李晓晔来电话,希望我写一点纪念木文老的文字.  相似文献   

15.
12月8日下午,袁亮同志电话告知一个令人震惊的不幸消息:许力以同志今日凌晨去世了!这怎么可能呢?在我们的心目中,他一向身心健康,步态矫健,思维敏捷,心态平和。尽管他已进入耄耋之年,但言谈举止仍充满着灵动飞扬的朝气。前天(6日)晚上,我还同他通过  相似文献   

16.
戴宣长 《新闻窗》2005,(5):17-17
去年9月,我正在江西老家,接到金风同志的女婿彭德打来的电话,他告诉我一个不幸的消息:金风同志辞世了!我当时心中非常难过,禁不住流下了眼泪,我为失去一位这样好的关心支持党的新闻工作的老领导而感到深深的痛惜。  相似文献   

17.
陈原先生住进北京天坛医院已近一年了,我虽能不时地去探望他,但还是时常挂念着他。陈老是2001年9月23日在北京红螺寺召开的《赵元任全集》编委会上突然患病住院的。去年9月22日,我从昆明回来,想起与陈老约好书市回来见面,便几次给他打电话,可一直没人接。我自我安慰道,陈老可能外出开会了。9月28日,我爱人告诉我说,他刚刚接到刘杲先生的电话,陈老病了,很严重,住院了。我大吃一惊:怎么会?他十天前打电话还谈笑风生呢。我赶紧给柳凤运先生打电话,柳先生说,是的,陈老处于昏迷状态,医院正全力抢救,目前还不能去探望。柳凤运先生说,陈老是在工作岗位  相似文献   

18.
“张总编,我又一次流着泪给您写信了。第一次流着泪写信是因为我无法生活下去了,而这次流泪,是因为我太激动了……” 这是我们近日在河北孟村回族自治县孙楼村见到刘洪娟时,她让我们给《沧州日报》总编辑张法治同志捎来的信。而且,她特意请求我们要登在报纸上,以对张总编及所有关心她家的人表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关心出版工作的一件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5年9月3日,中华书局编辑周妙中给邓小平写信,对出版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邓小平看了这封信后十分重视,9月11日,他将周妙中的来信送给毛泽东看,并在信前做了如下批注:  相似文献   

20.
惊闻噩耗奔赴夏威夷2001年9月底,从报上看到张学良将军患肺炎住院抢救的消息,我们全家十分着急。10月12日清晨3时,我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吵醒,原来是张将军的公子张闾琳打来的,说他父亲病危,希望我们能去夏威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