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朦胧诗作为诗坛上曾出现的具有一定影响的诗歌样武,它的美学追求具有三方面特点:陌生化、个人化和民间化,探求朦胧诗的艺术旨趣和文学追求,是为了回顾和肯定它对我国现代诗歌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在70年代末开始的学向历史回归的历史性转轨中,“朦胧诗”充当了艺术变革的前锋,而它的美学原则,在新潮诗歌批评主要是“三个崛起”中得到了充分的揭示。崛起的诗论及时捕捉到了专制政治垮台后由叛逆的艺术所体现的时代思想命题,即人的社会价值标准问题,它是朦胧诗美学原则的本质所在。崛起的诗论所注意到的朦胧诗的美学原则的又一个层面,是诗人完成真正的艺术创造活动的必须经由的方式:“自我表现”。新潮批评在阐释朦胧诗的美学原则时自身回到审美的位置上,再一次体现了20世纪中国学的“的自觉”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文学性是诗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而朦胧诗作为中国新诗的代表之一,其文学性的阐释还不够深入。认知语法作为一种成熟的语言学范式,其语法本身有意义、语法选择体现思维选择的基本理念,可以为朦胧诗文学性的研究提供一条新的路径,即从诗歌语言的特征入手,探讨其意义的内涵,并以此为基础从概念化和哲学意蕴这两个层面进行朦胧诗文学性的解读。这样的研究理路的优势在于能够发现以往朦胧诗研究没有发现的问题,同时可以对曾经解释不十分明晰的问题提供基于认知科学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朦胧诗是我国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生的现代主义诗潮,它在国内外诗坛均产生颇大反响。对朦胧诗和后朦胧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缘由及其美学特征,还有一些代表诗人、代表诗,以及对当时某些诗评家不确当的批评,诸如“朦胧诗表现‘小我’即‘自我’”、“朦胧诗看不懂”等,应恰当评价。朦胧诗和后朦胧诗既注意吸收古典诗和民歌的优点,又借鉴了现代诗的长处,为探索建设中国式的现代主义新诗积累了经验,使新诗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5.
6.
朦胧诗派在文革十年动乱之后,以独特的姿态登上了荒原一般的诗坛,给诗坛带来了一丝曙光。他们以自身特有的精神气质探求人性和生命本体,呼吁人道主义的回归。同时,在艺术形式上,也展现了他们特有的审美特征,在诗坛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文学社会学的研究视角,从读者身份、朦胧诗集、阅读程式三个方面深入剖析朦胧诗发生的外部动因,在朦胧诗审美品质的内部研究之外丰富朦胧诗发生的历史叙述。  相似文献   

8.
朦胧诗伴随着时代的激荡,以及自身的心灵衍变,开始走向建立主体自我的过程。“主体”的自立、自觉,标明朦胧诗人成功地实现了两个“剥离”:一是从集体主义的“工农兵”概念中剥离出来,实现了“人”的主体自由和解放;二是从抒写方式或诗歌模式中剥离出来。这两个“剥离”对于体制文学范式是一种反叛和挑战,而对于新时期文学来说却是久旱甘霖。它的价值具有不同的精神指向,前者找回的是人的主体性,而后者获得的是文学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9.
朦胧诗作为一种新的诗歌潮流,在中国"文革"结束后的历史转折时代,为文学的"解放"注入了活力,开启了一种新的启蒙。它广泛吸收了西方现代派表现技法,充分发挥了汉语言的魅力,使诗的艺术技巧得到更完善的发挥。作为一种思想启蒙,朦胧诗雄辩、诘问、宣告的浪漫模式,展示了它不可复制的形而上意义:以怀疑求证个体的生命价值;以反思张扬时代的英雄主义;以意象成就审美意识的升华。  相似文献   

10.
朦胧诗在八十年代中后期整体性落潮。市场经济的启动,社会的转型固然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更内在的,则是朦咙诗人化姿态的不足。然而他们对于思想解放运动的贡献,在新时期学中所创下的实绩,以及退场时表现出来的大度襟怀,无疑还是值得喝彩的。  相似文献   

11.
《诗经》305篇长于家居生活的描写及日常情感的反映,而其中纯粹的战争诗,虽然篇幅极少,但作为我国战争文学的源头,战争诗艺术地展现了周人军事生活的历史画卷,呈现出独具特色的美学风格,它成功地运用了赋、比、兴三种基本的艺术表现手法,使其独放异彩,摇曳多姿,令后人惊叹不已,成为中国战争文学的典范。  相似文献   

12.
诗歌欣赏具有三大美学价值:赋予生活激情;引发对生活的反思;启发心灵,激发创造性和想象力.  相似文献   

13.
现代诗分行书写是音节的需要,追求听觉美;还能构筑新颖图形,追求视觉美。如果二者融合在一起,必能产生出完美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4.
英语诗歌是高雅的语言艺术之一,大多是对真、善、美的讴歌,对人类精神文明的礼赞,是光华灿烂的明珠、美妙绝伦的乐曲;是形美、声美、意美的和谐统一:形美以悦目,声美以悦耳,意美以悦心。它可使其习得者心灵深处受到感化,培养其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与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关晶晶 《成才之路》2021,(11):40-41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育人功能.高中语文的美育功能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促进学生均衡、个性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创造力.文章以《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为例,探讨如何通过古诗词教学对学生展开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16.
意象不是单纯的事物的映象,而是与情感结合在一起的艺术形象。意象有"情中景"和"景中情"两大类型。"情中景"是直接抒情的意象,"景中情"是间接抒情的意象。意象的美有内在美和外在美,内在美是意境的美,外在美是形神之美,形神之美包括形色之美和精神之美,意象的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完美结合,产生诗歌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7.
翁万达的诗歌反映出他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中特定的精神世界:(一)满怀乡土情愫,而忠效家国、兼济天下,情愫与志行相互激励;(二)廉静恬逸的秉性,令其忠君报国、兼济天下的情怀更加纯粹,秉性与情怀互相渗透;(三)积极追求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后又能审时度势思量退隐,出仕与退隐互为交济。这在本质上与其重视外物、强调实行践履的学术思想倾向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8.
文学意象是作家的主观体验与外界的客观物象撞击的产物。月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在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诗文的内容。月在古代诗词意境的构造上广泛而多样,其审美意义表现为时空美、情爱美、喻义美。本文试图通过对古诗词中月意象审美意义的分析,来领略诗歌创作的多样化艺术风格和鲜明个性特色,领略古诗词给我们带来的美好享受。  相似文献   

19.
从宫体诗到花间词,其审美旨趣存在着清晰的嬗变轨迹。花间词更加关注动态行为的关.摆脱了宫体诗静物写生般的凝滞,同时,较之宫体诗,更加注重对人物内心的刻画,在表现人物外在形象的同时.或借助外界环境含蓄地表现人物的心理,或借助人物的直接抒情酣畅地表达心理。  相似文献   

20.
T·S·艾略特是英国20世纪伟大的现代主义诗人,因其创作的诗歌作品内容主旨深邃、结构形式新颖、手法技巧纯熟,而被誉为"英美诗坛上开一代诗风的大师",他的许多诗歌作品如《荒原》、《四首四重奏》等都被奉为现代主义诗歌流派的经典之作。深入剖析艾略特代表性的诗歌作品不难发现,他对诗歌语言的隐喻性、音乐性以及"陌生化"特征,做出了有益的艺术探索和尝试,推动了现代主义诗歌的进一步发展和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