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古代优秀的诗人词家,为了准确地表现生活,切当地传情达意,往往注重色彩描绘——或者浓涂艳抹,造成鲜明画面;或者淡笔点染,显得清新俊逸;或者隐而不露,更为蕴籍含蓄。他们彩笔善变,技法各异,然而都能使读者感受到优美的形象,新鲜的意境,动人的情趣。让我们在漫长的艺术画廊里采撷一二,共同品尝吧! 对比描绘,相映生辉。“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这是清代诗人查慎行写的《舟夜书所见》中的句子。诗人采用对比手法,描绘了一幅静夜渔火图:广漠的天空里,不见皓月,没有星星,四野一片昏黑,波平浪静的水上,只有渔家孤单的灯光在昏黑中透射出一点微光。这里,以“月黑”托出“渔灯”,一个“见”字隐现了诗人伫立船头,举目眺望的形象,在浓黑的背景映衬下,可以想见渔家灯火分外显眼,尽管是孤光一点,也那么荧荧生辉,喜悦之情触毫而生了。作者熟谙色彩点染的绘画技法,  相似文献   

2.
伊莲 《师道》2013,(11):54-55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莹,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古典诗歌真美啊!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那如诗如画温情又神秘的场景。”  相似文献   

3.
“舟夜书所见”教学构思章涛,爱明清代前期诗人查慎行的五言绝句《舟夜书所见》是小学语文第6册新选课文。作者在38岁那年二月,由北京乘船护送重病岳父回江南老家,历时四个月,途中写下这首即景抒情的诗歌。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照,理解诗美。一是月黑与渔灯对...  相似文献   

4.
俄罗斯著名艺术大师列宾曾经说过:“色彩,就是思想。”诚然,大千世界,风物繁多,姿态各异。选取何种色彩,采用什么技巧,生动传神地加以描绘,体现了作者的审美价值观。我国古代的优秀诗人,为了准确地表现生活,恰当地传情达意,往往注重色彩描绘,而且非常巧妙。或者浓涂艳抹,形成鲜  相似文献   

5.
苟强诗 《钦州学院学报》2007,22(4):24-26,38
色彩不仅是诗人表情达意的修饰成分,更重要的是透过色彩本身,其背后显现出的诗人对于现实世界的认识以及诗人自身的灵魂(思想)状态的呈现。从戴望舒诗歌,可以看出诗人诗性家园中色彩的丰富性,以及诗人灵魂状态。在戴诗丰富的色彩中,青与黑无疑是戴望舒诗性家园的主要色调。这两种色彩象征着诗人完全不同的现代性生命体验,呈现着诗人诗性灵魂的多面性。在充满社会剧变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戴诗中所呈现的“青”与“黑”同时也构成了“现代”知识分子灵魂的纠结,成为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象征。  相似文献   

6.
评——秋词     
此诗为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所作。当时诗人已被贬朗州.身处逆境,但诗中丝毫没有流露出一点感伤的情绪;相反,诗人一反历代诗人描写秋日之常调,热情地赞美了那天高云淡”的秋日。诗人以为秋日无可悲,“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一句,不但色彩明丽,而且极其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积极进取、奋发  相似文献   

7.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品读这些诗句,我们总会置身于一种美的诗境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诗人是如何创设出这样美的诗境的呢?显然,这得益于诗人所描绘的“黄鹂”、“翠柳”、“白鹭”、“青天”、“白帆”、“红日”这些色彩明丽的景物。人们常说“多彩的世界”,正是色彩构成了我们绚丽多姿的世界。自然,我们中学生写作文,也应观察色彩,品味色彩,描绘色彩,为作文增添一份色彩。  相似文献   

8.
我爱倾听她娓娓道来的一个个有趣故事,爱欣赏她勾勒描绘的一幅幅隽永图画,爱体会她精心营造的一片片动人天地!但是在参加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之前,我和她不过是"萍水相逢"罢了。月黑见渔灯"季雯婕,你最近不是很忙吧?"老师一脸狡黠地问道。我一想到自己最近整天"游手好闲",便点了点头。"那你有空就多翻翻古诗文方面的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首文笔质朴、感情真挚、耐人寻味的小诗。诗人用工笔描绘阳光下跪着求乞的女孩,观察细致,感受深切,进而用拟人、夸张的手法写跪着的阳光,构思大胆新奇,表现了诗人赋予表现对象以强烈的感情色彩的创作才能。在这首诗中“阳光”是个博大的意象,她将无限的光辉普洒大地,她将博大的恩泽广施人间;对比之下,“女孩”、“落叶”则是渺小的意象。然而,诗中的“女孩”却是“阳光”的衍生物,就像树和落叶一样;阳光则是女孩的“上帝”,是“母体”。为了使这两个不同性质的意象能够沟通,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一个“跪”字。“跪”是全诗的诗眼,它使博…  相似文献   

10.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品读这些诗句,我们总会置身于一种美的诗境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诗人是如何创设出这样美的诗境的呢?显然,这得益于诗人所描绘的“黄鹂”、“翠柳”、“白鹭”、“青天”、“白帆”、“红日”这些色彩明丽的景物。人们常说“多彩的世界”,正是色彩构成了我们绚丽多姿的世界。自然,我们中学生写作文,也应观察色彩,品味色彩,描绘色彩,为作文增添一分色彩。一、用色彩扮靓景物我们观察事物,看到的不仅有事物的形状,更有事物的色…  相似文献   

11.
月亮,是古代诗人最钟爱的意象之一。在诗人笔下,朗月、淡月、新月、残月、缺月、斜月、孤月……意蕴丰富。各得其妙。其中,“明月”一词,以一个“明”字写月亮普照大地,皎洁明亮,被诗人们用得最多,似乎也最“俗”。其实,细细体味,在不同诗人笔下,这个“明月”也是各具情致的。  相似文献   

12.
三点导读     
美点赏析海子的《月光》是一首耐人寻味的佳作。月是常有的,但有月不一定有月光。即使有月光,也不一定就“美丽”。在商品经济浪潮卷来的年代,空中弥漫着风沙、烟雾、尘埃,月光要么被封杀了,要么只能艰难地露面,或迷朦或晦暗,久违了“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佳境。这令人何等的惆怅、哀怨,进而深沉的追溯!更何况现实中的失落最容易引起人们的回忆,《月光》就这样诞生了。诗人无比兴奋地赞叹“今夜美丽的月光”,并约请我们抬起头来,“你看多好!”于是诗人一再强调“不要说”“不要问”,其实是非说不可非问不可,因为世俗的污浊与晚…  相似文献   

13.
冷月孤心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独具的人文意蕴。一轮明月,给了中国诗人以无限美好的艺术想像。冰轮的清寒冷洁,契合的正是诗人那颗寂寞孤独的心魂。于是月亮成了诗人最好的情感愿望的寄托。“诗心无知音,惟有月相明”,“清辉艳影,孤心夜语”,这是中国诗人们独有的风雅。于是,在中国古代的月亮诗歌中,就有了那一章章“冷月孤心篇”。  相似文献   

14.
唐代诗人齐己《早梅》中的“村前深雪里 ,昨夜一枝开” ,这句诗用字虽然平淡无奇 ,却很耐咀嚼 ,描绘了一幅十分清丽的雪中梅花图 :雪掩孤村 ,苔枝缀玉 ,孤梅独放 ,那景象能给人以丰富的美的感受。宋代诗人卢梅坡《雪梅》中的“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这句诗则充满了理趣 ,作者认为梅花虽白 ,终归逊雪三分 ,雪花虽白 ,却缺少梅花的一种清香 ,梅雪均佳 ,各有千秋。宋代诗人林逋《梅花》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这句诗抓住了梅花枝干横斜、花影疏朗、香气清幽的特点 ,再衬以清浅的池水、朦胧昏暗的月色表现出十分…  相似文献   

15.
色彩能够产生美,正如音乐能够产生美一样,在现代社会中,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了.美的音乐可以因为它的入耳动听使人手舞足蹈;美的色彩也可以因为它鲜艳和谐而使你赏心悦目.当你听到“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的诗句时,定会勾起你心中的旋律,情不自禁地随之产生欢乐或悲伤的共鸣;而当你看到或读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名句时,也一定会因诗人笔下描绘的一幅春色绚丽的画卷,立即联想到祖国万紫千红、姿态万千的瑰丽可爱而激悦高歌.  相似文献   

16.
清人王国维说:“以我玩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诗人笔下的色彩描绘无不融合着作者的感情、思绪,阅读这类诗歌,部能从色彩中找到作者的情绪,获得心理的满足。  相似文献   

17.
舞台中央     
追 光 灯 从头 顶像 灰 尘一 样撒 下 来, 光笼 罩 的世 界 就 是 我 的世 界。光束 阻 隔了 黑暗 ,或 者 是大 片大 片 的黑 暗 把 光 挤压 到 一 个 最小 的 区 间 。 黑 暗 与 光 离 得 这 样近 ,一 条 明晃 晃的 分 界线 像刀 一 样割 开了 世 界。 在这 一束 光 中,我孤 单地 站 着,无 所 傍依 。 我所 以 站 着 ,是 因 为 在 彩 排 的 间 歇 珍 老 师 就 坐 在舞 台 前 的 边 沿 上 ,她 告 诉 我 怎 样 把 独 奏 的 “奏 ”字 用 普通 话 报出 来。 冬天 的 风 无 所遮 挡 地 在 城 里 横 冲 直 撞 。 寒 风 有 尖利 的 牙 齿 ,它…  相似文献   

18.
方明 《教学随笔》2011,(12):33-34
终南山是秦岭的主峰之一,高耸入云,风景殊丽。古往今来,这里不知留下多少诗人的足迹!早在西周、春秋时代,这座山下就回荡着“秩秩斯干,悠悠南山”的诵诗声;王维晚年家住“南山陲”,曾留下“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名旬;大诗人李白也不止一次地吟咏过终南山。他们或撮山之一角,托物起兴;或总览全山,借景抒情。终南山的千姿百态,被他们描绘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9.
“吴中四杰”之一的初唐诗人张若虚,仅存诗二首(收在《全唐诗》中),但他却因一首咏月诗《春江花月夜》而流芳千古。闻一多先生盛赞此诗“以孤篇压倒全唐”,是“诗中的诗,高峰上的高峰”。自古以来,中国诗人对“明月”之咏叹一直婉啭于神州大地,从《诗经》中的“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陈风·月出》),  相似文献   

20.
一微寒的春夜或萧瑟的冬晨,岑寂的雨夜或喧闹的街头,宁静地独处或结伴同游,常常不经意间便想起了他们,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他们的存在:“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僵卧孤村不自哀”的陆放翁,“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海南考生《作家们的故事》【赏析】引用脍炙人口的诗句作定语,分别修饰这个诗句作者的名字,而引用的每一诗句又是这个诗人个性特征的最形象生动的写照。读者看到诗句便不由自主地想到诗人,而提到诗人则自然而然地在脑海中浮现其名句。名句、诗人相映生辉,引用、排比醒目传神。二我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