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儒学的危机引发了北宋学者的文化忧患意识,他们出于维护儒学权威、阐扬儒学价值的目的,对经道关系、汉唐经学以及儒家经典进行了重新审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他们的尊儒、崇道、宗经等意识比汉唐儒者更为强烈;二是出于“卫道”的目的,对儒家经典进行了重新审视;三是在提倡经世务、重义理的同时,对汉唐经学进行了反思与批评。但是,北宋学者对儒家经典的新观察不是为了损害儒经的权威,而是为了强化经典与“圣人之道”对社会生活的支配作用,重建对经典、对儒学的信仰。他们虽然对汉唐传注之学有过激烈的批评,但并不否认传注对于理解儒家经典的重要性。北宋学者通过对传统经学的反思与批评,促进了经学变古和儒学革新,使儒家经学走出了汉学,构建了宋代经学的基本特征,为儒学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2.
全面阐释儒家学说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推荐《中国儒学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马汝军儒学是孔子创立的以修己治人为宗旨的学说。孔子以仁为核心,以修己和安人之道为基本内容的学说,标志着儒学的诞生。战国时期,经孟子、荀子的发展,修己安人之道,被置于性与天...  相似文献   

3.
胡瑞琴 《兰台世界》2007,1(8X):50-52
儒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西方传教士为了实现传教的目的,探究着儒学经典在中国社会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为近代以来中国学界重新体认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一种新的参照。  相似文献   

4.
略论西方传教士对儒家经典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西方传教士为了实现传教的目的,探究着儒学经典在中国社会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为近代以来中国学界重新体认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一种新的参照.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以再版次数为核心数据的世界图书生命指数报告研究发现,世界经典图书87%为西方文化经典,全世界200多个国家中仅有30多个国家出现在世界经典图书的作者国籍排行榜上。世界出版业的西方化、资本化是这种文化失衡现象的重要推手,这是西方文化主导世界格局发展500年来所造成的诸多乱象之一。中国传统图书价值观为当今文化秩序失衡重建之路提供了逻辑起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中国出版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了理论准备。世界图书生命指数研究,是用中国思想对于世界出版业的一种中国阐释。  相似文献   

6.
图书馆在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保护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小琦 《图书馆杂志》2006,25(7):35-35,80
民族民间文化在中国蕴藏量之丰富,曾为世界所瞩目。如今在现代文化的夹击下却成了弱小的文化:辉煌六百年的昆曲后继乏人;传统工艺美术处境艰难;木刻、剪纸、扎灯等手工艺面临失传……丰富的民间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或被吞噬,或在吞噬中挣扎而赢得新生。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图书馆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7.
儒学对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重大贡献,其影响之深刻是其他任何学派的思想和外来思想无法比拟的.在儒学长期的陶冶下,中华民族形成了特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也培养了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儒学对中国图书馆员素质的构建也必将有意或无意中发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方军 《中国广播》2009,(3):58-58
2009年春节期间,经济之声以“文化中国”为主题推出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节目。节目秉承“听有品位的广播,过有质量的生活”的频率定位,以“汇聚文化经典,彰显中国精神、共创和谐社会”为宗旨,以大型贺岁专题《2008文化中国》和春节特别直播《和谐中国年》为主体,构架黄金周七天的节目,形成既具文化经典,又兼顾地域文化的整体节目风格。  相似文献   

9.
儒学是一个外延极广而内涵较为明确的概念。它是以“仁”和“礼”为内在核心的儒家思想[1];宽泛而言,与儒家思想相关的学问和研究都可以称为儒学。儒学从其当前的存在形态来说,主要包括学术儒学、文化儒学以及民间儒学。所谓学术儒学是指“对传统儒学进行深入研究,把握儒学历史发展、演化的脉络,来梳理儒学理论体系的内部结构,阐发儒家的各种思想”[2];文化儒学探讨的是儒学对现代社会的作用;民间儒学则是儒学在民间的文化表现,如各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班、书院、学堂以及各种儒家启蒙读物等。本文侧重于对2020年学者关于儒学的前两种形态(学术儒学和文化儒学)研究的最新发展做一梳理。  相似文献   

10.
(一) 图书馆事业作为文化事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必然受到文化发展特点的制约。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学发展为主要形态,而西方文化以古希腊的哲科学为主体。中国文化在先秦诸子时代已经形成,而先秦诸子文化直接源于巫史文化(注1)。因而,中国传统文化从巫史文化起,经诸子宏扬达到高潮。西汉以后中国文化进入稳定发展时期,儒学与据了一统地位,这一段历史成了儒学的自我演化时期。其中,在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儒道佛融合的现象,逐渐完善了中国文化。宋明理学和清代经学的出现,实际上是对传统儒学的反思与批判,儒学进入了解体时期。雅片战争以后,资本主义的入侵对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对儒学)的瓦解起了一定的作用。这一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近代科学引进的并存时期。然而,旧中国并无科学,传统文化以其二千余年的历史惯性禁锢着人们的社会文化意识。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科学才发达起来。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社会文化形态。综观中国古代文化潮流,基本上只有一个高潮,即诸子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世界文化遗产,格林童话不仅是西方近代文艺经典之一,也是一种影响世界的文化经典。长期以来,传统童话研究对格林童话有严重的误读倾向。本文从格林童话的民间源流、口头传承、民族特色和传统色彩等四个层面,剖析传统研究对格林童话的误读内容。并从格林兄弟个人生活经验、民族文化和国家危机等层面,探讨格林童话作为一种文化经典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从而为理解和分析中国文化经典提供一种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动、植物工具书的历史悠久,其所收录的内容和编纂体例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中国近代动物学、植物学辞书受到西方科学知识体系和工具书编辑方式的影响而发生演变。但在今天中国传统的“多识之学”及其工具书仍有多方面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某种意义上,中国古代目录学史的研究就是通过对一批经典书目的确定和诠释而实现对目录学史诸现象之分析、归纳与描述的。对什么是“经典”的重新认定可以获得不同的目录学史叙述对象;而对“经典”的重新诠释可以获得不同的叙述结果。这两者彼此促进,势必对目录学史的面貌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呈现出迥别于往昔的目录学史样式。  相似文献   

14.
一、古籍整理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1.古籍整理是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提到了轴心时代理论,指出公元前八百年至公元前二百年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轴心期,哲学宗教艺术等在这一阶段得到了繁荣发展,之后人类社会的每一次文化蓬勃发展都要从这一时期来寻找文化支持,从而获得文化复兴.中国恰是在这一阶段出现了孔孟诸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这一理论其实可以从中国古代学术发展史得到印证,中国的学术发展史与注经史相伴随,很多大思想家的学说就是在对孔孟诸子哲学的扬弃中产生的,而且,很多思想家的学说本身就是通过经注的形式保存并传播的,如郑玄、王肃、朱熹.中国古代的学者自觉回溯文化源头,并切实做到了述古出新,才使得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并不断发展,涓涓细流渐成磅礴之势.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学,但即使是儒学本身,也处在不断创新与进步中,如董仲舒之"儒术"、朱熹所创"新儒学"、王阳明之"心学".  相似文献   

15.
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对垒.并不是第一次。但此次陈凯歌与胡戈的交锋,其双方的思维方式、语言表达及价值观念等相差之远、参与人数之多和表达热情之高。使得这场“戏仿”将成为中国文化变迁过程中的一个经典。[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鲍德里亚说"电视就是世界",充分体现出电视对于社会文化的承载。本文正着眼于此,以最具典型性的历史题材电视剧之一《赵氏孤儿案》为例,从脸面、道义及文化三大视角解构其中所对应的孝道、人格和儒学等中国传统思想,由表及里探究电视剧中所铭刻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中国各种哲学思潮起伏交错之中,能够较好解决传统与现代关系问题的哲学思想,尤以熊十力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家为主流,而郭齐勇教授长久以来的学术重点即是对熊十力哲学思想的研究。从熊十力哲学内容上来看,郭齐勇教授以本体——宇宙论为生命的万化之源、万有之基,研究熊十力先继承后批判的唯识佛学的思想过程,借传统儒学之经典复归初始,重新厘清了熊十力创制自我的特别气韵;从熊十力与现代其他新儒家的激烈文化冲突中来看,通过对中西文化之差别的深刻反思,摆脱学者主观情绪的偏见,分析研究了现代新儒者们真正意义上的“新融和”,以展现中国现代民族文化之新意。  相似文献   

18.
孝,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百行孝为首”、“百善孝为先”等经久不息而流传下来的名言名句讲述的便是孝的重要地位。《孝经?三才章》中也曾这样说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孝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相同的教育意义,深入了解和明析孝的丰富内涵以及孝文化的鲜明特征,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发展均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晚清中国的外语学校,人们所熟知的有两类:一类是教会学校,如徐汇公学、圣约翰书院,这些学校并不以教习外语为专职,但外语是其主课之一;另一类是官办同文馆,如京师同文馆、广东同文馆、上海广方言论。前类学校的创办,反映了西方打开中国大门、向中国渗透的意图;后类学校的建立,则是清廷为了适应新的国际环境而采取的应对之方。但是,在上海,我们看到了另一种情况。一、早期外语培训班与夜校据可查文字资料,早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上海已出现了专教英语的业余外语学校。这里所说的“业余”,在西方星期工作制尚未通行于上海时…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本思考中国文化未来发展方向的忧思之作。该书以刘东教授为联合国《世界文化报告》“中国部分”主持撰写的讨论提纲为基础,剖析了传统文化在申遗、语言、建筑、电影、体育、通识、家庭等方面所受到的冲击,对中国在当今世界所遭遇的态势和承担的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