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惠娥 《考试周刊》2014,(18):188+170-188,170
<正>一、案例案例1:星期二早上一到校,就见嘉龙的爸妈焦急地等候在教师办公室门口。原来,前两天嘉龙的舅舅从新加坡回来,给了他一百元钱作为"见面礼"。平时不乱花钱的小嘉龙认为这一百元就是他的"私有财产",于是把它偷偷带到学校和几个要好的同学"有福同享"了。了解了事情的经过,我找来这几个"当事者",经过一番教育之后,第二天其他三名同学都已"物"归原主,也向家长、老师承认了错误,只有林晖同学还无动于衷。我纳闷:这样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怎么可能比别人后知后觉呢?一定是跨不过心里的那道"坎",不敢告诉家里。怎么办?我要不要直接向家长"告状"呢?不行。林晖是个自尊心极强的孩子,我不  相似文献   

2.
高敏 《家长》2008,(Z1):71-71
"我能"、"我可以",这是一种勇敢;而大胆地承认"我的确不会",这也是一种勇敢。勇敢地承认"我的确不会",及时地向他人寻求帮助,这会让我们更好地反省和修正自己的行为,会让自己变得坦然和释然,也会为自己创造一个贴近他人心灵的机会。  相似文献   

3.
正01最近,我有一个感受越来越明显。我很好奇为什么自己二十多岁的时候,永远都在期待周末、节假日的到来。那个时候把工作和生活分得很清楚,工作不就是为了生活吗?慢慢的,当我在自己的行业当中工作十年之后,我已经开始清楚哪些事情是自己力所能及的、哪些事情是力不能及的。也正是因为这样,我的工作重心从"老板交代的事"变成了"自己能做到的事",当我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突然  相似文献   

4.
美欣姐姐:你好!我的儿子今年上三年级,他从小就是个极有个性的孩子,不得不承认,他遇事很有自己的主见。可是更多的事情上,我和孩子常有意见和分歧,为此我们常会争论得面红耳赤。我就说他是个不"孝顺"的孩子,因为"孝顺孝顺",首先要顺从父母才行。孩子却认为"孝顺"一词早已过时。  相似文献   

5.
杨逸凡 《小读者》2012,(11):70-70
2012年8月17日的太阳,我不得不承认有些"毒",家里的空调开了一天(平时咱家可是节能低碳的标兵呢)。你要问我为什么今天不节能环保,告诉你一个秘密——我要迎接一位特殊的客人,一位来自两千多公里以外的和我同名又同姓的弟弟。奇怪了吧,怎么和你同名又同姓的还是你的弟弟,事情还得从我2007年的一个偶然发现说起。  相似文献   

6.
声音     
<正>《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2016年第1期"苏派名师"栏目刊登了历史特级教师周明的一组文章,读后让我颇有感触,也引发了我对历史教学的一些思考。文中提出历史教学要"链接古今",确实,把握好历史教学与现实热点的结合,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又能彰显历史教学的实用性。"链接古今"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也是一件"冒险"的事  相似文献   

7.
韩松落 《八小时以外》2012,(9):105-107,104
2012年7月23日晚,李雪补办婚礼之后,李冰冰贴出一封写给李雪的信,首次并正面承认了自己是姐姐,李雪是妹妹:"老妹,姐欠你太多!……为了让我显得更加体面些,总是你拎所有的包,拿所有的行李,还得安排所有的行程、沟通所有的事情……有你的帮助,我才可以不骄不躁不膨胀感恩走到今天。"  相似文献   

8.
<正>"长大了我要嫁给我爸。"据说六岁那年,我举着一只鸡腿,向全家人郑重宣布,众人爆笑。之后二十年里,我爸每次听到这个历史段子,就会闪亮地笑起来。老爸和我的亲密远近闻名。他为我发明了一套暗号系统,管我叫"银银"或"OO",前者是江西方言里的亲昵词"人人",后者是英语里"Only One"的缩写;在人群里,我俩从来不会走  相似文献   

9.
凯钦自杀了,然而,事发之后老师和校长的反应竟然是不知道管教学生是该严还是该宽.尤其是k老师,居然到现在还自欺欺人地说凯钦承认自己撒了4次墨水并矢口否认自己骂过凯钦"人渣",这让我不能不生出许多联想与感慨.  相似文献   

10.
在"心海扬帆"中小学心理辅导论坛上,笔者在前几天看到一位学生描述的这样一场"师生冲突危机"-- 昨天晚上上自习时,"老班"(班主任)突然把我和另一位同学叫到办公室.刚进去,那位同学就莫名奇妙地被"老班"狠狠地打了一个巴掌,接着就轮到我!再后来就是把那个同学的头用手托起做出一副准备再打的姿势,并问"你昨天是不是通宵上网去了?"我的那个同学说没有,他就狠狠地一巴掌又打过去.只要我的同学回答"没有",他就像一头咆哮的狮子一样打他,最后我同学实在被逼不过就承认了.说"承认",其实那"老班"没一点证据.后来就轮到我了,我心里对这样逼供的老师真是恨得要命,我的性格比较倔,我死都不承认,最后他看实在问不出什么,就让我去上课了.我在心里强烈地质问:"这是一种为人师表者的行为举止吗?"  相似文献   

11.
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这是继2004、2005年之后中央围绕"三农"问题出台的又一个"一号文件"."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与高校后勤服务有关的重要问题.本文将结合高校后勤集团的特点谈谈高校后勤集团能为农民工做哪些有益的事情.  相似文献   

12.
送报梦     
"够公平。"我说,把自己的小手放进经理的大手里。到8岁时,我渐明事理。我确信:拥有一条送报线路是最荣耀的事情。这意味着我口袋里有了钱,意味着独立。我希望让我父亲承认,我能做些事情了。在我父亲看来,干啥事都应该  相似文献   

13.
《留学生》2007,(6)
我搬到法国半年以后,放弃了在法语学校的学习,决定到外面去寻找一条学习法语的捷径。我所说过全部的话就是"您能重复一遍吗?"然后呢?我还是听不懂别人对我重复第二遍的话。而当时,我所遇到的事情大多是很平常的,无非是提问者想知道我对烤面包的味道感觉如何,或者告诉我商店再过二十分钟就要关门了。这一切都无关紧要,因此,我开始说"D’accord",翻译过来就是"很好,我同意",意思与"0.K."大体相当。这句话犹如打开魔法之门的钥匙,每次我说完这句话时,都为接下来不知会发生什么而感到胆战心惊。"D’accord",我对公寓的看门人说道,接下来我所知道的事情是,我要为她孙女的一  相似文献   

14.
展立新和陈学飞的论文《理性的视角:走出高等教育"适应论"的历史误区》认为高等教育"适应论"是一种历史误区,超越"适应论",回归"认知理性",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围绕"高等教育适应论是历史误区还是发展规律"这一问题,上海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部分师生展开了讨论,取得了如下共识:高等教育"适应论"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适应"是高等教育基业长青的前提,回归"认知理性"不仅不会突破或超越"适应论",而且要求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遵循"适应论"。回归"认知理性"包含在了"适应"社会之中,与"适应"是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15.
一年前,我积极倡导我班家长参加帮幼儿记"心情日记"的活动.所谓记"心情日记",是指幼儿将一天中发生的、与自己情绪有关的事情以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家长则帮助幼儿记录下他们的语言.活动开展一年来,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甜心草莓     
子鱼 《小火炬》2013,(Z1):4-5
魔杖挥动,希望实现——我在想,古典童话有"巫婆",她让故事精彩,巫婆就这样溜进小读者心中。我又想,除了巫婆之外呢?我想创造一种新的寓言,想将天神置入情节中。我试图书写"天神",希望这无所不能的形象,也能进入小读者的心中。"天神",我相信小读者会喜欢的。他让人感到欢喜,白白的胡子,很慈祥,笑呵呵。他挥动万能的魔杖,可以改变一切。天神善用慈祥与关怀,挥动魔杖之后,许多事情解决了,但在解决之后,我留下一  相似文献   

17.
所谓"历史",包括这样几层含义:一是不可重演的过去的事情,包括人类、自然和两者关系史.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二是我们今天所知道和认识的过去,属于认识范畴,是随着认识的深入不断变化、进步的,其真理性在于对"一"的符合程度.三是史学,是今人与古人的对话及其沟通的过程,以求"二"能够更逼近"一".而中学历史教育则是通过"二"和"三",使学生头脑中的"过去"更逼近"一".  相似文献   

18.
一提到"管理"这个词,有人马上就会想到"严格"、"严厉",认为管理首先就是要"杀鸡儆猴,形成个人威慑力",也有人觉得好的管理就是"把学校的事情管理得井井有条,纹丝不乱"。在我刚迈进管理行列的时候,也是这种想法的,但在我做了一年多的中层管理者之后,我悟到了一点,也是校长对我们常说的那句话:"管理的最高境界就在于形成对人最大的帮助。"好的管理不是靠打压,而是靠温暖、靠感动,说话让人喜欢,做事让人感动。下面以我校2011新年联欢会为例说明。  相似文献   

19.
文章要写得好些,则非下苦功修改不可.有些好的文章,与其说是"写"出来的,还不如说是"改"出来的.肯改,是有自知之明的表现.在写文章这件事情上,我们要敢于"自以为非",相信自己会出次品.修改的过程,就是发现和纠正错误的过程,就是向真理逼近?程,就是排出糟粕、挤掉水分的过程,当然也是提高分析和表达能力的过程.鲁迅在饱尝了创作甘苦之后,概括出了两句发人深思的话:"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既然"不由天",那就是"由人","由"作者的主观能动  相似文献   

20.
一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趋深入,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历史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全面客观地叙述历史、承认各种文明的差异性等内容中,都可以渗透"国际理解教育",它将对培养中学生现代公民意识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