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校教育的"祛魅"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教育之“魅”主要是指在当前社会中存在一种将学校教育神奇化的不良倾向,即学校教育功能泛化倾向,这一倾向使学校教育不堪负重,给学校教育带来了不应有的伤害。要避免学校教育之“魅”的危害,就必须重新认识学校教育,使之“祛魅”。学校教育的“祛魅”就是要正确认识到学校教育功能是有其边界和限度的。只有学校教育“祛魅”了,才能正确发挥学校教育的本体功能、工具性功能以及发挥其它教育形式(如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的功能,进而全方位地促进学生发展。  相似文献   

2.
张悦老师在其新著《新教育语文课堂:哲学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中,对“祛魅”与“返魅”作了精彩而不失准确的阐释.所谓“祛魅”,就是要让知识从神秘走向明确.“祛魅”就像“植物学家要躲开花朵对目光的自然吸引,而将心灵投射到探索花之根、花之茎、花下的土壤”.而所谓“返魅”,则是要求我们要认识到知识的多样性与可能性,“承认真理是暂时的,知识是有限的”.在反复拜读这一具有突破意义的语文理论著作之后,笔者想借这两个词来提炼全书之主旨,并以之勾勒张悦老师语文教学追求的蜕变.  相似文献   

3.
魅通常被自然哲学用来描述事物富有神秘力量的特质,一般表现为三种形态:附魅、祛魅和返魅。本文追溯了魅的学术根源,在分析科学和技术的魅之本质和发展过程的基础上,考察了教学技术中的艺术之魅与教学技术本体的附—祛—返的历程,为把握当代教学技术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在研究现代性问题——“自然界祛魅”所造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和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的基础上,针对“经济人”、“社会人”已无法充当世界发展所需要的理论前提的情况,提出了“生态人”的理论假设,实现了理论的超越。并依据“生态人”假设重建了人们的生态观和研究范式,以实现“还自然本真之魅”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摘编     
《今日教育》2011,(6):41-41
祛魅一般理解为曾经一贯信奉或被追捧的神圣的人、物、感情、信念等,神秘光环不再,沦为平常。作者认为,祛魅的世界造就了祛魅的教育,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务实,势力,追求有用与有效。祛魅的教育造就了祛魅的教师,过度世俗化的教师角色使教师崇高的身份充满了危机。  相似文献   

6.
现代偶像“祛魅”的旨归是塑造世俗化偶像.然而,大众媒介却打着偶像“祛魅”的大旗,通过炒作隐私、聚焦色情、渲染丑闻等反传统道德的方式,使偶像“祛魅”陷入低俗化误区,引发了粉丝世界虚无主义盛行,产生了严重的道德后果.而强化媒体和偶像的道德责任是实现偶像“祛魅”道德矫正的理想途径.  相似文献   

7.
作为理性力量应用于教育的结果,教师身份的"祛魅"具有些许积极的意义,但也使其陷入了"祛魅"的悖论中。在现代性危机前,救赎的处方只能是寄望于教师身份的"返魅"。只有似冯志远一样具有人性之"魅"的教师才能引导那些懵懂的心灵"回家"。  相似文献   

8.
写下这个题目,在我是有感而发的。极目文坛,创作中的“祛魅”已行进了二十来年,而批评中的“魅”仍然笼罩不散。顺应20世纪是批评的时代这一国际气候,中国的文学批评在抽象晦涩的理论模式和花样翻新的形式泥淖中越陷越深,颇有找不着北的趋势了。感叹于斯,在这里我重新翻拣一下主观的文学批评话语的精华,意欲在一片客观批评的科学理论崇拜之“魅”中见出一丝批评主体与批评对象灵魂契合的感悟印象之光。  相似文献   

9.
新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起了高校师生之间一种普遍的身份焦虑。新信息技术“娱乐”化教育,与后现代碎片化、平面化的内容合谋,模糊了传统师生之间的界限,对传统教师和学生身份予以了祛魅。在对传统师生身份祛魅的同时,也为新的师生关系重构提供了契机。重建媒介意识,把教与学放到一个去等级化的新语境中进行互动,不失为一条重构新型“老师—学生”共同体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匏爵是中国神话时代的产物,蕴含着以“葫芦崇拜”为核心的原始信仰和祭天祈禳的巫术思维。由匏爵到卺爵的嬗变历程,揭示了周代巫术传统的祛魅与人文精神的觉醒,而“合卺之礼”的建构则体现了古人倡导“以和为贵”、遵循“九五”天道以及类比宇宙秩序的礼制内涵,可以此管窥中华礼乐文明的历史渊源及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1.
科学主义是一种“祛魅”的哲学,它倡导一种机械论、还原论、二元论的世界观。在这种世界观影响下,教育研究将教育现象与自然现象等量齐观,使教育学失去了鲜活生动的内容,变成了支离破碎的、毫无生气的规律与命题的堆积。后现代科学在批判与超越科学主义的基础上,建构了一种有机论、整体论、多元论的世界观,这种有机论的世界观将有助于我们从科学的角度重新审视教育研究方法论,有助于教育学重新恢复它的价值与意义,帮助教育学走上“返魅”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势利的教育造就了祛魅的教师,过度世俗化的教师角色使教师崇高的身份充满了危机。因此,教师角色必须返魅,教师必须勇敢地踏上自我救赎与自我超越之旅,体现崇高,体验良心,体悟智慧,召回并彰显师之魅。  相似文献   

13.
龚慧婷 《新读写》2021,(4):39-40
新事物层出不穷,世人当避免极端,以宽容且不纵容的态度正确看待它们。人对新事物的接纳过程总是曲折的。社会经济学巨擘马克斯?韦伯曾形象地发明了一个词语“祛魅”。学问上的迷惑可以看作是“魅”,而我们深入的认识探究就成为“祛魅”。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首度在巴黎放映纪录片《火车进站》,许多人惊慌失措。  相似文献   

14.
人类生命的强力存在实质上是一种能动生活与生产的有机均衡统一体,它普遍地决定了人类个体、族群和社会的教育社会生态系统本质及其强势动因。历经漫长的增魅性分化演变,人类社会的这种有机均衡统一性日益严重地遭遇破解,今日正在深陷解构性的非-去-伪-反生态的“大分裂”魅化状态之中。教育社会学作为最具人类意识能动性和通约整合性的“原基”、“拱顶”和建构性领域与学科,理应也一定要且能对人类教育社会生态的完整形态作出祛魅、真实、普适、完整和超越性的科学反映、解释、把握与建构。  相似文献   

15.
相较于传统诗歌写作,1990年代诗歌书写反映出了明显的"祛魅"特征。这种"祛魅"主要体现在诗歌立场"祛魅"、诗歌主体"祛魅"、诗歌表意"祛魅"三方面。上述几点"祛魅",既有有效性和合理性的一面,又有各自的缺陷和偏颇。对以上"祛魅"进行剖析,可为1990年代诗歌的"生魅"和"失魅"辨析出依据和理由。  相似文献   

16.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所倡导的教师角色转变在实践中遭遇了深刻的文化困境,而新课程诉诸于外的“增权”、“赋能”似乎对此无能为力。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文化的世俗化,即“祛魅”。而有着特殊意义的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于教育的应然品性也许应当适度地“返魅”——一种“理性的敬畏”。  相似文献   

17.
名师之魅作为教育主流媒体的《今日教育》报道“重庆名师之魅”“师者师”,传达了社会对教师的尊重,宣扬了为师的光荣。由此,重庆名师从幕后走到台前,为更广泛的直辖人所熟知和敬仰。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中历史主义历来是文化的正统,进入现代社会之后,历史主义被转述为科学主义精神,一种科学实证的精神。在这样的语境中,中国现代文学出现了大规模的叙述祛魅运动。这样的祛魅不仅是文学的,而且是文化的。  相似文献   

19.
诗歌表意"祛魅"是当今诗歌"祛魅"书写的重要表征之一.当今诗歌表意"祛魅"主要体现为:在表意功能、表意行为体认上"祛魅",在语象和语素的采集与运用上"祛魅",在技艺策略、文体样式上"祛魅".上述几点"祛魅",既各自有其有效性和合理性,又分别有着缺陷和偏颇.因此,对其加以学理性的辨析、反思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人文教育:复兴“隐喻”价值和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对人文教育而言 ,不仅具有方法论意义 ,更具有本体论价值。如果说语言是精神的家园 ,那么隐喻而非逻辑则是人心—精神的主要和基本的存在方式。当隐喻的绿洲荒芜或遭受破坏 ,不及物的人文精神世界就失去了存活的机缘和语言的土地。当人文学科变成了知识化、概念化、形式化、精确化、记号化的“零度语态”的表达方式 ,当我们的人文之师日益失去隐喻的能力 ,而把人文教育误当科学教育来操持时 ,人文教育必然祛魅。古典人文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智慧便是隐喻的教育智慧 ,现代人文教育必须承继这一智慧性语码 ,复兴隐喻的价值和功能 ,以使我们的人文教育变成人性化教育而非机械化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