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汉王朝建立在长期社会动乱的废墟上,但经过高、惠、吕后、文,景时期至武帝初年的休生养息,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为什么西汉前期社会经济发展如此迅速呢?笔者认为,必须运用近代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去考察当时经济发展的具体过程,才有助于寻找完整的答案。  相似文献   

2.
西汉前期经济发展的原因是由于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采取一系列安定国家,组织发展经济的措施,保证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秦末农民战争所提供的有利于小农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下较大程度地发挥.  相似文献   

3.
汉代诏令颇得好评,其中西汉前期诏令尤受赞誉,主要原因在于这些作品流露了真性情,凸显了有关帝王的精神气质与个性:汉高祖诏令简易朴实,近乎口语,体现了高祖本人的豁达大气;汉文帝诏令平和自然、以情动人,体现了文帝本人的谦和仁慈;汉武帝诏令主要体现了他雄豪自负的个性。  相似文献   

4.
在汉朝最初的百年之间,统治者所采纳的统治思想大体上是从黄老思想转向阳儒阴法。这种变化既与黄老、儒家和法家三家思想各自的特点有关,也与当时的社会状况、统治者个人的特点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5.
论西汉后期流民问题的社会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后期,农民破产流亡的现象十分严重。目前绝大多效论著认为:导致当时严重流民同题的根本原因是土地兼并。但事实并非如此,其中隐藏着更为深刻的社会原因。本文就这一问题略述己见。众所周知,土地兼并是封建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土地问题的严重程度总是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和人口增长速度相联系,决不是封建统治集团任何修补弥缝之策所能解决的。随着地主兼并势力的不断发展,西汉后期的流民同题也越来越严重.那么.土地兼并是否引起农民流亡,产生社会危机的主要原因呢?我们认为不是!虽然土地兼并必然侵吞自耕农民的土地,但地主兼并来的土地仍然需要农民耕种,才能取得剥削收入,决不是把农民统统从土地上赶走,让土地闲置荒废。如豪强地主阴  相似文献   

6.
:汉初政治是以神权塑造君权 ,君权与神权之关系的追究主要集中在天人学说方面。西汉前期 (汉武帝以前 )有影响的学说主要是黄老学说、阴阳五行学说、儒家学说 ,其三家学说各有特点 ,或相辅相成 ,或相反相成 ,其间的对立主要反映在对天人问题的理解方面  相似文献   

7.
论西汉后期流民问题的社会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后期,农民破产流亡的现象十分严重。目前绝大多数论著认为:导致当时严重流民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土地兼并。但事实并非如此,其中隐藏着更为深刻的社会原因。本文就这一问题略述己见。众所周知,土地兼并是封建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土地问题的严重程度总是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和人口增长速度相联系,决不是封建统治集团任何修补弥缝之策所能解决的。随着地主兼并势力的不断发展,西汉后期的流民同题也越来越严重。那么,土地兼并是否引起农民流亡,产生社会危机的主要原因呢?我们认为不是!虽然土地兼并必然侵吞自耕农民的土地,但地主兼并来的土地仍然需要农民耕种,才能取得剥削收入,决不是把农民统统从土地上赶走,让土地闲置荒废。如豪强地主阴子方“暴至巨富,田有七百余顷”,就靠他兼并来的田地剥削农民起家。又官僚地主张禹“多买田至四百顷,  相似文献   

8.
西汉前期诸子之学复兴,儒家学派能够脱颖而出,一跃登上独尊的地位。儒学能够迅速攀升,主要在于儒学思想体系不断融人的新活力,统治思想的新转化,儒学社会阶级基础的扩大。最终实现了推陈出新和超越突破,逐渐成为汉代社会的主流思想。  相似文献   

9.
封建政权与世族豪强争夺依附农民是从北魏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开始的。隋朝建立后,高颖建议实行输藉之法,继续争夺世故豪强的荫庇人口。其主要的办法是将大户析为若干小户,以拆散世族豪强控制的大家庭,并为小户制定轻税的政策。输籍之法在中原地区,主要是关东地区实行的结果,使大量部曲、佃客转化为自耕农,生产积极性有了提高,从而使关东地区成为隋代的经济重心。  相似文献   

10.
唐朝前期经济发展的原因有五:隋末农民战争的冲击;统治阶级重视农业生产,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统治阶级善于用人和纳谏,采取有利于发展的策略;国家的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加强对外交流贸易,促进经济繁荣。  相似文献   

11.
汉武帝实行官营工商业后,私营工商业迅速衰落,甚至一蹶不振,与汉初自由活跃的发展态势形成鲜明对比。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武帝时进行了大规模的工商业制度变迁,即建立起了庞大的官营工商业体系。官营和私营之间存在的对立矛盾,使官营工商业的扩大导致私营工商业的衰落。除此之外,武帝时进行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的性质、受"贱商"意识形态的影响以及主要决策者桑弘羊的有限理性等因素均促使了私营工商业的快速衰落。  相似文献   

12.
秦末汉初,长期的战乱使得社会经济凋敝,刚刚建立的西汉政权百废待兴。与此同时,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匈奴屡次南侵中原。西汉的几位统治者为了巩固国内政权,恢复民生经济,在对匈奴的关系上采取“和”与“战”的双重战略,以“和”为主导。文章拟就西汉初期与匈奴的关系演变作一梳理,并总结其意义。  相似文献   

13.
唐朝前期(公元618年—714年)社会秩序安定,生产不断发展,先是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安定局面.后又呈现了“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隋末农民战争打击了地主阶级,迫使统治者部分的调整生产关系,为唐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14.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贡献最巨 ,国力最强 ,历时最长的王朝之一 ,共二百七十六年 ,其中一半包括在黄金时代之内。探讨唐朝进入黄金时代经济发展的原因 ,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小康社会仍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民国前期(1918—1930)山西义务教育发展迅速,普及率很高。促成山西义务教育繁荣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外因包括统治者对义务教育的重视、山西政局的稳定、得力的政治举措。内因包括义务教育规程切实可行和重视义务教育师资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民国前期(1918-1930)山西义务教育发展迅速,普及率很高.促成山西义务教育繁荣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外因包括统治者对义务教育的重视、山西政局的稳定、得力的政治举措.内因包括义务教育规程切实可行和重视义务教育师资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民国前期(1918-1930)山西义务教育发展迅速,普及率很高.促成山西义务教育繁荣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外因包括统治者对义务教育的重视、山西政局的稳定、得力的政治举措.内因包括义务教育规程切实可行和重视义务教育师资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刘刚 《考试周刊》2014,(34):38-39
盛世具有政府开明、经济发展、民生复苏、国力强大、文化昌盛等特点,西汉前期的盛世从高祖到武帝时期形成大一统的汉帝国.但是盛世也有贫富差距和弊政,学习西汉这段历史会给我们很多启示.  相似文献   

19.
初中《中国历史》第一册第八章讲《西汉前期的经济发展》。这章教村对前两章处于承前的地位,对后两章又起着启后的作用。在第六章教材中提到:“统一国家对人民是有利的,国家可以统一管理全国的水利事业,防御外来的侵略。战争减少了,人民可以在比较安定的环境里从事生产。”在第七章教材中讲道:“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但是,在这两章教材里,并未能用历史事实来说明统一国家给人民带来的这些好处,也未能用史实说明封建社会里的农民战争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这一  相似文献   

20.
西汉前期的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其目的在于尽快完成对政权合法性的论证。围绕着对皇帝权威神秘化和神圣化的政治构建,这一过程经历了对皇帝身体的想象、思想秩序的初步规范和王者配天儒家大一统理论的确立三个阶段。西汉初期对政权合法性的建构过程奠定了传统中国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