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者,记者     
吴元栋同志打电话来约稿,他说我很久没有为《新 闻记者》写文章了。看来此债是非还不可了。 我这个人,对于“新闻记者”这四个字,情有独钟。我1932年参加新闻工作,到1993年奉命离休,在这个岗位上整整干了60多年。记得1938年我们在汉口办的刊物,也叫《新闻记者》,那四个字,还是于右任老先生的手笔。往事历历,怎么可以不写文章呢, 但现在写文章确也很难。前不久,报上多了江西乐平一个摄影记者和浙江富阳一个记者被“整”的故事,我觉得作为一个名叫《新闻记者》的刊物,是不能不发表一点意见的,但一问,编辑部却给…  相似文献   

2.
记者深入新闻发生地亲身感受和体验,精心并善于抓住新闻的闪光点.这是记者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和素质。[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田加刚 《青年记者》2007,(21):26-27
什么样的记者是好记者,好记者与坏记者有是非分明的界限吗?一下面三个记者怎么看也不像坏人。第一个是北京的一个记者。他工作敬业而勤奋,关心人民生活健康,富有正义感,在听说有人用废纸箱做包子馅出卖后,他决心将这件坑害消费者的事件内幕曝光。但是制作这种包子的作坊极其隐秘而难找。他认为,既然这种现象是存在的,而他的职责只是把这形象地告诉公众。于是,他亲自担任导演和摄像师,又雇请了几个演员,认真地把制作纸馅包子的详细过程录下来,然后在电视台上播放。他出色地成了任务,节目取得了很高的收视率,他所在的电视台因此扩大了影响。  相似文献   

4.
5.
啊,记者     
记者是一只雄鹰记者应该具有鹰一样的眼暗草原上的雄鹰目光锐利,有J’这样一双眼睛,你就不会被复杂的表象所迷惑,闪光的不一定都是金子。真正的璞玉,即使埋在沙土里,你也会发现它,因势顺纹理而雕,从而加工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品。有了鹰一样的眼睛,在别人面对惊天动地的业绩或叱咤风云的人物趋之若鹜时,你却能在日常的、看似平静如水的现象中,发掘出激动人心的东西。 多年来,我正是得益于此。 一次闲谈引出一个大题目 一次,一位军人在我的办公室闲谈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蒙古族战士在荒无人烟的草滩上为部队放牛十儿年,奉献的牛肉不计其数,…  相似文献   

6.
明代的海瑞清廉自律、刚正不阿,是家喻户晓的清官.然而,海瑞也曾热情洋溢地赞扬一位清官,说他"惩恶劝善,节用爱人",像是古代的圣贤.这人就是麻城阎河籍人,明朝嘉靖时任琼州(今海南岛)太守的周思久.  相似文献   

7.
说实话,我也不知该怎么形容这两年来的记者生活。虽然没有面临下岗,也没有吃不上饭,但在媒体工作的人都知道,身在其中的我们常常身不由己。有时,我倒挺羡慕那些小媒体里做事的同行,每天对付几篇稿子,编辑不会拿记者稿子“开涮”,即便动“刀子”也会手下留情,毕竟稿源不多,报纸总得靠稿子撑起来,总不能第二天开“天窗”吧。我想说的是,在南都这样的口碑不错的媒体里做记者,虽然收入可能高点,但对年轻记者来说,成长过程绝对不会一帆风顺,注定要磕磕绊绊。许多人心中都有个“结”:青年记者,路在何方?  相似文献   

8.
甘红 《传媒观察》2015,(3):62-63
随着3G手机的便捷以及网络的无线,曾经作为喉舌的信息传播通道被彻底踩平。面对无处不在的公民记者,传统媒体的职业记者或积极转型为全媒体记者,或消极堕落为网络"文抄公",职业前景堪忧。面对激烈的媒体竞争环境,专家学者多谈媒体怎么办,却较少谈及记者怎么干。本文从记者的视角探讨了职业记者在"速度"、"广度"等受困的情况下,如何传承老一辈记者的优良作风,从高度、深度和温度上实现新的突围。  相似文献   

9.
现实生活中,哪里有新闻发生,哪里就有记者;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记者。记者在当今社会的信息沟通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当然,记者这一职业也面临着诸多方面的挑战。比如,记者原本是通过自己的报道来影响别人的,但在网络时代信息的高速互动中,  相似文献   

10.
许多执法单位和服务部门喜欢聘请一些非本单位的人员来担任监督员,以对自身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这本是件无可厚非的好事,但一些新闻工作者常被作为邀请的对象,笔者认为值得商榷。 请外人来当本单位或部门的监督员,我想本意应该是让这些清楚的旁观者对工作进行监督,或提出中肯的建议,或提出善意的批评。而某些单位和部门热衷于请编辑、记者来当监督员,这里面恐怕有另一层用意吧。据了解,为了让监督员们热心于自己的工作,也为了联系方便,这些单位或部门逢年过节要请社会监督员们坐一坐、沟通沟通感情,甚至送点礼物,加强加强联系…  相似文献   

11.
在今天中国的各个媒体中,并不缺乏"好心"的记者,他们以监督公权力为己任,积极为普通民众的利益代言.但是,也要看到,中国目前媒体从业者的职业水准还比较低.有许多人认为,只要有一腔热血,就可以以笔为刀,替天行道了.但非常不幸,在相当多的时候,如果一个记者仅仅有"好心",而缺乏足够的专业背景和知识,他的报道不但不能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还很可能好心办坏事.  相似文献   

12.
王志安 《青年记者》2010,(19):95-95
在今天中国的各个媒体中,并不缺乏"好心"的记者,他们以监督公权力为己任,积极为普通民众的利益代言.但是,也要看到,中国目前媒体从业者的职业水准还比较低.有许多人认为,只要有一腔热血,就可以以笔为刀,替天行道了.但非常不幸,在相当多的时候,如果一个记者仅仅有"好心",而缺乏足够的专业背景和知识,他的报道不但不能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还很可能好心办坏事.  相似文献   

13.
代表作:《海难,为什么发生在这里?》(2001年8月26日人民日报)反响:福建省福清市江阴镇北郭村遇难者家属给人民日报社寄来感谢信,信中说:“人民日报为民伸张正义,体恤民情,遇难家属子孙后代将永远记住人民日报的功德。”许中田总编辑表扬作者深入采访的精神,批示:“应该大力宣传这种精神。”  相似文献   

14.
郭全中 《传媒》2015,(17):24-25
近日,一则2015年普利策奖的本地报道奖得主之一KuzNIa因为付不起房租而转行做公关的新闻引爆了媒体圈,不少记者在感慨"无冕之王"光环不再的同时,又发出虽不愿当公关但又不得不当公关的无奈,但实际上,记者只能转型做公关吗?记者如何才能实现更好地转型呢? 做公关是门槛最低的转型路.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陈先红表示,根据国外的一份调查报告,国际上三分之二的新闻从业者选择跳槽时都会到公共关系行业.这是为什么呢?是什么原因让长期以来从事舆论监督的、当惯了"甲方"的记者转型去做"乙方"呢?  相似文献   

15.
王绪   《报林求索》2000,(4):19-20
  相似文献   

16.
亲历,让我们感受到责任。年前,我们推出了系列报道《等待回家》。节目中,三种人物三种生活状态。在等待回家的日子里,学生充满了喜悦,因为她快要见到父母了;农民工充满了愤懑,索要工资屡次无果,还被人辱骂;客居他乡的游子充满了无奈,因为买票近似于战争。大量原生态的表现形式,将这些人物的喜怒哀乐缓缓推进在观众面  相似文献   

17.
最近,<青年记者>刊登了杨晓白先生编译的<路透社新闻手册>、<纽约时报新闻采编部门价值与实践手册>.仔细读后,生出不少感慨,人们老说老外的"新闻专业主义"如何如何,看了这俩手册,真是领教了.所谓"专业",就是规范.没有规范,只有疯长,何谈"专业"?而疯长,则难逃"被修理"的命运."修理之手",不外乎政府(或法)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  相似文献   

18.
1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一经确立,就成了新闻报道的主旋律。经济体制的转轨,记者也要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在建立市场经济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帮助人们转变观念。而要完成这一任务,首先是记者的思想观念要来一个根本转变。长期以来,我们的新闻报道是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记者的思想观念中,“左”的和旧的东西不少。以前我们搞经济报道都是以生产环节为中心,路子狭窄,内容单一,枯燥乏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虽然我们对经济报道作了一些改进,但从总体上讲,还是从领导角度、生产角度、工作角度报道得多,  相似文献   

20.
如今已经很难有传统媒体记者不上网了,但这不等于说传统媒体记者都具备了网络素质或者已成为网络时代的合格记者.笔者最近在某个平面媒体开办关于网络新闻业务的讲座时作了抽样调查;每星期上网平均一小时以上(普通网民标准)的记者不到80%,能够利用网络在线采访的记者不到50%,在网上开有个人网站或博客、播客的记者不到10%,还有个别老同志认为,自己的工作基本上与网络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