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不久我受命写作了一本书<穆青传>.在写作<穆青传>之前,我对穆青了解得很少,只是为他的文章而感动.偶尔在新华社的院子里与他擦肩而过,当时他留给我的一个最直观的印象,就是这个被新华社人称为"老头儿"(我们新华社的同志都叫他"穆老头儿",从来没有人叫"穆社长";虽然也在一些正式场合叫穆青同志,但最常叫的就是"穆老头儿")的社长真是非常朴实,不像"官儿".  相似文献   

2.
我多年来从事的工作是向国外介绍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力争一个有利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国际舆论环境.这个工作做了25年,随着我国各方面的发展,我们的国际舆论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国际上愿意了解中国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另一方面,国际舆论格局中"西强我弱"的态势还没有根本改变.我们仍然不能完全或者完全不能掌握国际舆论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3.
2006年,我有幸成为于光远先生任总主编、胡沙同志主持编写的<现代公民知识读本>一书的责任编辑.全书共三卷,第一卷题名"品格与人生",第二卷题名"生活与法律",第三卷题名"民主与科学".三卷三个专题,连贯为一个整体系列.从书题即可看出它的意义不限于"知识读本"本身,涉及的乃是民族的"国民素质"大问题.通俗地说,是关涉如何做人和做什么样的人的人生问题.我们正走在建设"公民社会"的道路上,做合格的现代公民自是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4.
黄楚九是我从未谋面的曾外祖父,我是在他离世近二十个年头后,才来到这个世界的.知道他的名字,是在"史无前例"的"文革"中,而当时对他的所谓了解,则是来自张贴在父亲单位还有居所外墙上的大字报.无数触目惊心的字眼,至今仍然无法从我的记忆中抹掉:"奸商"、"万恶的资本家"、"剥削劳动人民的不劳而获者"……我实在不愿--回忆这些不堪人目的字眼.父亲因为有这样一个外公,也被那些造反派"顺理成章"定性为"资产阶级的孝子贤孙",甚至被打成"里通外国"的"特务",因为黄楚九的长孙黄绍组在台湾……我也自然被列为"黑五类",再加上我"划不清界限"而被认定不能成为"可以被教育好的子女",我的"阶级立场"遭到拷问,说我不能背叛自己出身的"资产阶级",说我不肯坐到"无产阶级"这一边.我实在不明白,一个我从未见过的人,怎么就会影响了我的"阶级立场"?而他又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相似文献   

5.
欣闻国庆节期间,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令计划同志视察一史馆,发表重要讲话,读后感触颇多.特别是"要激发队伍活力"这一段话,言简意赅,短短三百余字,反复吟读,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其一,讲话实实在在,令人备感亲切.比如令主任用"两苦",即:"档案工作者工作比较辛苦、生活比较清苦",概括了档案人的工作与生活,是恰如其分、实实在在的.这说明中央领导对档案人的工作和生活是相当了解和极为关注的.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3,(2)
<正>"走出去",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这是中国进入世界舞台中央的战略之举。但是如何才能真正做出实效来呢?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指出:"中国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这就为"走出去"工程的正确展开确立了一个基本的行动逻辑:我们需  相似文献   

7.
和自己较劲     
《档案管理》2002,(1):1
自古成大器的人无不在和自己较劲.较劲是为了改变自己,因为这个世界上真正能改变的只有自己,世界上最大的敌人也是自己.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那个老头说:"人可以被打倒,却不可以被打败."从古至今,被打败的人实在是太多太多.  相似文献   

8.
在一个所谓"公民记者"的时代,我们为什么写新闻?新闻若只是传递信息,那么,记者与一个同样可以传递信息的非记者何异?又与一部足以全息摄像的机器何异?人不是机器,因而,新闻也应该充满人的思考、人的温度.名记者郭玲春特别强调新闻写作中的那个"我",甚至于"常常不加掩饰地表露自己的倾向.有时按捺不住,会直白地呼叫、张扬我的观点."①今天,很多新闻难以打动人、震撼人,原因无他,就是来自记者作为认知主体的"我"不够强大、过于简单.  相似文献   

9.
林一 《湖北档案》2006,(5):40-41
陈毅几次发来电报慷慨表示支援度荒 1942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已经进行了五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更为艰苦、困难.日、伪军连续在华北地区推行了五次"治安强化运动",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反复"扫荡",实行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与此同时,严重的自然灾害也无情地袭来.5月,敌人集中二万五千余人对太行山区进行大规模"扫荡",八路军前总左权参谋长不幸牺牲.中央军委通令:以滕代远同志充任总部参谋长.  相似文献   

10.
关于"政治",一般会让人马上联想到是上纲上线的意识形态问题.其实,"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孙中山).毛泽东同志对"讲政治"有一个更形象的比方:"所谓政治,其实就是把敌人的人搞得少少的,把我方的人搞得多多的."用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理解为让最多的人,以最大的热情与活力,投入到共同的工作目标中去,是为政治.在中国,媒体天然与政治相关,但一般认为主要限于媒体的舆论导向方面,而与媒体经营无关.媒体经营中有没有政治?绝对有,而且同采编工作一样重要.新闻出版总署原副署长石峰同志在一次会议上说:媒体经营不单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外行看觉得保守,内行人却感觉这话有嚼头.  相似文献   

11.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是基于我们所处新闻舆论环境发生历史性变化的一个全新判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这个时候,我们"自己的报纸",既是世界观察中国的一个窗口,也是中国与世界交流对话的平台.与此同时,科技进步使社会舆论格局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正演讲之初,我想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内容是这样:有人问三个砌砖工人:"你们在做什么?",第一个工人回答:"我正在砌砖",第二个工人回答:"我正在赚钱",第三个工人说:"我正在建造世界上最富有特色的房子。"故事的最后结果大家肯定可想而知,前两个工人还是普普通通的砌砖工人,而第三个工人却成为伟大的建筑师。人们往往会通过这个故事,讽刺前两种人胸无大志,目光短浅,所以一无所成,而赞美第三种人理想远大,梦  相似文献   

13.
一九六一年四月二十八日刘少奇同志对报纸宣传工作有过一次讲话,这个讲话很重要。根据我个人的记录和少数人的记忆,整理出这份记录,贡献出来,供我们新闻工作者学习研究,这个记录,不是太准确的,只能表达当时讲话的主要精神。刘少奇同志说,要作好调查研究不容易。这次在天华大队调查了那么久,还是那么不清楚。调查情况,要对每一个问题每个方面都调查清楚。如果你对一个问题的每个方面都了解清楚了,才算真正了解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才算真正解决了。要了解真象,了解一个问题的真象,是不容易的。就是说人的主观世界要反映客观  相似文献   

14.
"错位"竞争,重大策划出新出奇纵观近年来的纸质媒体,有一个极其普通的"通病",那就是相互模仿成风:你开这个栏目,我也开这个栏目;你这个版面能吸引广告,我也迅速跟上;你这个版位能夺来眼球,我也这样安排.去年年末,《人民日报》使用网络词"给力"得到追捧,于是,几乎全国所有报纸都出现过"给力"的标题词,一时,"绐力"成了标题区最无创意甚至令人产生视觉疲劳的语汇.而"千报一脸"恰恰是纸媒生存的最大敌人.  相似文献   

15.
同志们: 刚才我们已经听过王唯真同志、鞠庆东同志的讲话。他们的讲话,对我们所有同志上了一堂很生动、很深刻的阶级教育课。我们今天欢迎他们两位同志的这个会,也是一个庆祝会。庆祝他们两位同志和其他七位同志在太平洋的那一边,在敌人的监牢里,在敌人的法庭上,进行了英勇斗争而取得的胜利。这个庆祝会,不单是庆祝九位同志斗争的胜利,同样的,也是庆祝我们国家、我们党的胜利。在这场国际斗争中,全国人民同九位同志一起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我们的国家呼吁和动员全世界来支援他们。我们的斗争最后胜利了。这是我们国家的胜利!这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相似文献   

16.
新拟态环境下受众角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艳萍 《青年记者》2012,(20):20-21
李普曼指出,在人和环境之间存在着一个虚拟环境,由于直接面对的现实环境太庞大太复杂太短暂了,我们并没有做好准备去应付如此奥妙如此变化有着如此频繁变化与组合的环境.①我们很大程度上生活在媒介为我们构造的环境中.在这个新旧媒体竞相"开放"的全媒体时代,世界变得越来越"小",麦克卢汉"地球村"的预言也正在变成现实,但是我们仍然因为种种原因无法与大范围的真实世界直接联系,媒介依然是我们认识外部世界非常重要的途径,媒介环境也几乎成为我们认识无法接触的外部世界的唯一图像.  相似文献   

17.
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下,人们需要一个安抚浮躁、平心静气的栖所,这个栖所源自我们的世界.仅通过双眼观感的世界,认知只停留在表层.而隐藏在深处的价值与真实,才能震撼人心,达到精神的洗涤与提升. 事物的深处,是多方面的,范围也可大可小,广至城市、世界与灵魂,细至回忆、街道与琐事.每个存在都有隐藏的一面,这一面很重要也极易被忽视.比如,挖掘鲜为人知的地点,可以拓宽展望世界的视野;挖掘各人相异的观点,能打开一个思考人生的新思路;了解人类彼此的内心,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我们南县报能够跃进,首先是由于县委的坚强领导和广大读者的有力支持.此外,调动编辑部的一切积极因素,发挥报社全体同志的主观能动性,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人不在多,贵在商量前一时期我们的报纸是八开三日刊,那时编辑部有五个同志,现在改成了四开三日刊,有八个同志.怎样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力量呢?我们的办法是:事事依靠集体,大家商量,大家动手.(一)人人掌握"天线",熟悉党委意图.办报纸需要耳目灵通,需要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因此,  相似文献   

19.
随着网络的普及,以青少年为主的网民的增多,各色各样的网络用语也应运而生.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里,漂亮的女孩不再是"美女",而被称作"美眉";称你是"大虾",千万别生气,那是夸你是网络高手(大侠);如果有人发给你"7758520",别以为是电话号码,他是想说"亲亲我吧我爱你".在聊天室、BBS、讨论组里,网络语言漫天飞.网络语言变成了一张通向网络世界的签证,如果你不懂这些另类语言,就难以融入他们的网络世界,就像不懂英语就无法与国际接轨一样.  相似文献   

20.
张刚同志,还有张刚工作室的同仁们的事迹,我了解得较多一点.我把感受归纳为如下几点: 第一,中央前不久提出"走转改",作为对新闻工作的要求.事实上,大众报业集团、张刚工作室都是走在前面的."张刚大篷车"已经100期了,确实已经成为全国学习的楷模.我上网查了一下,发现两个张刚最有名,一个就是我们大众报业集团的张刚,而且报道他的大多是中央级媒体.他确实已经成为我们山东新闻界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