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吉志 《辽宁教育》2013,(10):11-13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指出: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在于阅读能挽救某些学生免于考试的不及格,而且在于借助阅读发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对问题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由此,我们选取了“经典阅读进课堂”作为研究主题,组织开展课堂教学观察与效益评价活动。选择经典阅读。一方面在于它本身的内容与表达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另一方面在于它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同时,经典阅读正由于其内涵丰富而显得千头万绪,在短短的40分钟内,如何引导学生去有效阅读呢?  相似文献   

3.
博客锐评     
《上海教育》2013,(33):5-5
我们这个时代被电视、电脑和手机这“三屏”所包围,正是所谓的“读屏”时代,但我们所提倡的阅读,不是这种“浅阅读”或者“轻阅读”,而是书籍的“深阅读”。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在书里,尽管我国目前的网络阅读人数已经超过了纸质阅读人数,但我认为,人类最伟大的思想现在依然处在“离线”状态。  相似文献   

4.
幼儿阅读习惯的养成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形成的,需要教师、孩子持之以恒地进行.但值得一提的是,幼儿园的阅读活动其意义不在于“书”,而在于阅读的过程,它是成人借助于图书和幼儿交往与交流的过程.所以千万不能等同于认字活动.在阅读过程中结合识字教学也不可操之过急,更要适可而止.将幼儿阅读兴趣的激发、阅读习惯的培养放在前头,从思想上重视,这样孩子们的前阅读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在阅读教学中,课文朗读一直没有引起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重讲轻读”、“重问轻读”的问题仍然大量存在。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读”书是前提。萨特曾说过:“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那么,教师应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朗读呢?  相似文献   

6.
张文娟 《山东教育》2004,(15):44-44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是孩子最早阅读的“书”,而且是阅读时间最长、对孩子影响最大、最深的“书”,所以我们说“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列·尼·托尔斯泰指出: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只有能够以身作则,注重自身的修养,努力给孩子创造一个温馨、健康、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的父母,才能成为供孩子阅读的有益的“书”,才是合格的父母。在我们谈论和研究父母对子女的“作用力”的同时,人们却往往忽略了子女对父母的“反作用力”。这种“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如同物理学原理中的力一样,也是相互联系、相互…  相似文献   

7.
与传统阅读相比,网络阅读的优势可谓鲜明。首先它“抛弃”了几千年来有形的“书”,实现了“无书”阅读,可以说是“无书胜有书”,仅凭这一点它就吸引了大量年轻的读者。其次对“视时间如生命”的中学生们来说特别实用,他们再也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到图书馆或书店去寻找自己想要的书了。再者网络时代的人们可以轻松地从网上得到想要的东西,尤其是对于像书这样的东西,大可不必册册购买,因为许多网站都提供了下载功能。只要登录网站并轻点鼠标,它就会自动保存在硬盘或软盘中,而且速度奇快。从理论上讲,下载一部75万字的图书,只需5…  相似文献   

8.
伴着“语文主题学习”,山东省潍坊市的语文教师带领孩子走进了书的海洋;伴着对“轻负担高质量”的向往,我提出了“师生共读整本书”的课程建设。该课程解决了书籍选择的问题,保证了阅读书籍的高品位;孩子们所读的每一本书都是同一版本,师生一起讨论书中细节,感受作者的脉动,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师生共读整本书”为语文课程建设打开了一扇窗,师生找到了美丽的语文课。  相似文献   

9.
阅读活动在当今这个多元文化交汇的时代存在严重危机。有时我们发现学生们围坐在一起阅读.可走近一看.他们手中的读物无非是卡通漫画和流行杂志一类的书。向他们了解平时的阅读情况:回答也大多是看些作文选编和学习辅导材料。可见.学生的阅读活动是一种浅层次的平庸化阅读活动。然而.我们的学生却迷恋于另类文学.对流行的“色情卡通”“暴力口袋书”情有独钟.孰不知这些“另类”课外书是精神的“禽流感”。  相似文献   

10.
沈小燕 《文教资料》2006,(12):145-146
说起早期阅读,人们常常把早期阅读与识字教育联系在一起,甚至有人把它等同于看图讲述。把两者混为一谈,未免有失偏颇。早期阅读是早期的文学作品教育,是学前儿童凭借变化着的色彩、图像、文字或凭借成人形象的读讲来理解读物的过程。早期阅读的意义并不在于“书”,而是在于一个阅读的过程,它有利于幼儿的情绪和社会性的发展。早期阅读经验的积累和以后的学习、生活的成功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我们要从幼儿实际情况出发,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遵循早期阅读教育的科学性,让幼儿在正确的阅读方法指导下,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轻轻松松地学习,从而…  相似文献   

11.
所谓“煮书”,就是反复诵读品味,把书读熟读透,以求得深入体会文章情感,说话和写文章得心应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让他们在这种最基本的语言实践中走进语言、感知语言、积累语言,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其实,阅读就是“煮书”的过程。它强调了“煮书”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化与探究性。  相似文献   

12.
同学们在日常的学习中,对现代文阅读十分重视,然而面对不同的文章内容,特别是在考试时遇到不同的文体以及灵活多变的题型,有时会产生一种不知所措的感觉。现代文阅读的确是一个很广泛的话题,要说的内容很多,这里介绍三种现代文阅读的解题方法,仅供同学们学习时参考。1.从文中寻找问题的答案。现代文阅读必须首先抓住一个“读”字,它是现代文阅读解题的首要环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通了,就会很自然地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有很多同学在现代文阅读解题中忽视了这一点,在平时的考试中往往读一遍原文就急于答题,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为了便…  相似文献   

13.
在学术论文的大生产运动中想起李健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学研究各学科畸形膨胀的今天,重温学批评家李健吾的姿态是别有收获的。李健吾的评论章属“轻性的论”,“轻性”论之难在于因其“轻”而排拒空洞和空泛,因其“轻”而舍弃包罗万象的内容和环环相扣的论证。同时,也因其“轻”而向作要求敏锐和机智,要求字的灵动和见解的精警。对于李健吾,阅读和评论的过程就是其生命体验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所谓“阅读初感”,是指读者初次接触文本的时候,产生的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相对而言,它不那么深刻,甚至有时候是不怎么准确的。“阅读初感”并不是一个早已有之的概念,它是在现代阅读理论的背景下出现的一个概念。在传统的以“作家为中心”的阅读理论的背景下,阅读的目的和意义在于寻求“作者的意图”,因此,读者的“阅读初感”是毫无价值的。  相似文献   

15.
(一)切割人的思维工具,是对一切事物或问题进行“切割”的,因此它也存在着“最佳点”的学问,同样可以“优选”的。阅读就是最常见的切割,一种是一次性切割,即快速阅读,另一种是重复性切割,即精读。快速阅读是浏览,其最佳点选择在何处呢?有时,只读标题,长篇的则看章节的细目,从整体上观察;有时,只读结尾,文章的重要结论一般都在那里;有时,可以  相似文献   

16.
幼儿对书是很感兴趣的,那怕是2—3岁的孩子,他们对书的兴趣之大并不亚于玩具。幼儿园开展图书阅读活动的目的,在于促进幼儿热爱图书,学会看书和独立阅读,它有着与看书讲述不同的目标。 一、为幼儿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  相似文献   

17.
不少语法书对“是……的”中“的”的词性的判别采用了否定法,即否定词添加在“是”前面的,“的”是结构助词,否定词添加在“是”后面的,“的”是语气词。但这种方法值得商榷,它不能作为判定“的”的词性的有效方法,因为否定词添加的位置有时与否定法所说的情况相反,有时又有两可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正阅读于人的影响,是无声的感染,是无痕的浸润,是无形的转念。不用说教,读书就好,这是我们一直以来追求的境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小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读整本的书”,其目的在于帮助儿童开阔视野,提高表达能力,促进思维、心理品质和精神的成长。只是,目前看来,推进儿童阅读在小学阶段虽已形成共识,但如何正确认识“整本书阅读”的意义并有效地组织实施,与课标的期待尚有较大的距离。  相似文献   

19.
《百合花》是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新选入的小说。虽然《百合花》是一篇战争主题的小说,但作者借助“草蛇灰线”与“避重就轻”的叙述技巧,让读者在阅读文本之时常能感受到个体之间的动人与深情。其高明之处在于用叙事的“轻”来消解现实之“重”的目的,即“以轻克重”。同时,《百合花》也能够引导读者对于个体存在价值的珍视。  相似文献   

20.
一、阅读的真义:对话真正的阅读就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朱光潜先生在一篇论陶渊明的文章里,对陶诗“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作了这样的阐释与发挥:读书就是“打破现在的界限而游心于千载”,以发现“可尚友的人”,借“遗烈”的英魂使自己“感发兴起”,读书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物我的回响交流”的过程。读书的确就是与“友人”晤对交谈,而其奇妙之处在于它可以打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与千年之久、万仞之遥的“友人”进行交谈,这是精神的自由交流,是心灵的对话与撞击。既然是“对话”,就不是单向的作者向读者灌输,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