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就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历史选择题言,卷Ⅰ有6题、卷Ⅱ有5题出自教材中的小字和注释内容,几乎占到选择题的半数。全国卷Ⅰ第15题出自《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清朝政局的变动》中"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曾国藩的湘军等在汉族地主武装中势力最大。他们自招兵将,自筹粮饷,兵归将有,层层效忠,形成独立的军事体系。第16  相似文献   

2.
网络、报刊对高考试卷评析如潮,而对全国文综卷Ⅰ历史试题也是褒扬有加,说什么“注重考查学生能力”“注重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新课程改革”“注重知识迁移,突出能力立意”,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并在反复探究之后,想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武林当中常用的四个字——“剑走偏锋”!  相似文献   

3.
自2010年湖南省使用新课程全国文综卷I四年来,历史选择题的平均得分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依次为26.07、22.57、22.09、20.69分。下面我们就2013年全国新课程文综卷I选择题之第24、28、30、31题进行选项诱答力分析,并从考生、命题者和教师的视角探究选择题得分偏低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文综考试结束后,考生的普遍反应是:历史部分第一个选择题平时练过,感觉上比较熟悉,解答时比较顺利。因为下午还有一场考试,我没有仔细询问题目的内容,但隐隐中有一种“掉到陷阱”的担忧。当晚我看到了题目,第一个选择题,即第12题确实“似曾相识”:  相似文献   

5.
综观2008年全国文综卷I历史试题,笔者用“艰难的‘变脸’”来形容,也可以说是自己对这份试卷的认识和理解。 就题目所渗透的史学观点来看,全国文综卷I的历史选择题部分,大多是以近代化史观为主题命制的。政治近代化方面:第16题考查陕甘宁边区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6.
2013年新课程全国文综卷I试题大气厚重,底蕴深湛。从整体上看,试题的情境创设与史料解读并重,基础考查与能力提升并重,学科特色与专业引领并重,对于中学历史教学有很强的指向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从赋分值来看,卷Ⅱ分值比例比卷I更合理。 2008年全国文综卷I和卷Ⅱ分值分布表 从上表分析来看,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三大块所占分值的比例,卷I为40:24:36,卷Ⅱ为36:32:32。  相似文献   

8.
姜琳 《地理教育》2009,(4):42-43
2009年高考文综试题,很好地保持“稳中有变、稳中出新”的基本原则,实现了选拔性考查的目的。仍然坚持了“能力立意”的命题原则,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作为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更具有综合性,这不仅表现在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更在于学科知识与实际问题的综合性理解、学科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学科知识和能力与考生综合素质的关联。  相似文献   

9.
该题选材较平实,问题出在设问部分以及所提供的“参考答案”方面。 如第(1)小题: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设问的中心是“其得人亦最为盛焉”,这句话出自《新唐书·选举志》。相关原文如下:“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方其取以辞章,类若浮文而少实;及其临事设施,奋其事业,隐然为国名臣者,  相似文献   

10.
2008年高考全国卷文科综合I的历史试题,存在一些缺憾。 1.有些试题仍然是考查“死记硬背”功。 17题实质上是考查《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及“废除英美在华治外法权等特权”的时间。单纯考查时间,意义何在?18题考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含义,而据选项看,  相似文献   

11.
全国文综卷Ⅱ第40题选材平实,两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呈现了“爱因斯坦热”现象,并以爱因斯坦与科学态度为切入点融合中西历史。 关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各版本必修教科书中均有比较详细的介绍,因此学生阅读材料时没有陌生感。本题的设问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知道相对论、量子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意义。………”“了解牛顿、爱因斯坦等人成长历程及主要科学成就,认识他们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从命题立意看,本题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方面具有一定的导向性。总体上看,第40题不失为一道好题。笔者参加了2013年高考吉林省历史阅卷工作,下面就谈谈第40题的阅卷感受及些许思考。  相似文献   

12.
高考不仅要选拔人才,更要指导中学教学。从指导中学教学的角度来讲,试题应该体现新的教育理念,适应当前新课改、新课标、新教材的大形势,为中学的学科教学指明方向,从而更有利于中学的学科教学。下面笔者以2009年高考全国文综卷一历史选择题为例,浅议2009年高考全国文综卷一历史试题的特点,并谈谈对2009—2010学年中学历史复习备考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2010年高考结束后,笔者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所带班级的22名考生进行了了解,有关历史选择题的答题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14.
2008年高考题出炉后,全国文综卷I第37题好评如潮。笔者认为,37题在考试内容选择和考查目标确定上呼应了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学的变革带来了真正的冲击。 从考查内容看,37题充分体现了“文明史”的视角和“关注现实”的导向。从文明史的视角看,科举制度是中国制度文明的重大成就,被孙中山称为“世界上最古最好的制度”,  相似文献   

15.
2009年全国文综卷Ⅰ的历史试题延续了2008年的风格,做到了“稳中求变,变中求新”,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突破和创新,使试题灵活生动,体现了新课程、新高考的精神,实现了选拔性考查的目的,笔者对试题的总体印象是平实、平稳,有亮点。对试题的分析、思考,也有助于我们制定以后的复习备考策略。  相似文献   

16.
2008年全国高考文综卷Ⅱ历史试题,蕴含着命题者对知识的精妙组合,对考生热切期待的回应,精彩之处多多。如选择题13题至16题的设计体现了一个“巧”字,巧妙地考查了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不落俗套、不偏不怪、角度独特、立意新颖。非选择题37题也值得称道,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了全面综合的考查。  相似文献   

17.
2008年全国文综历史试题中,仍然存在“超纲”现象。怎么看待试题的“超纲”现象?为什么几乎每年高考后都会有老师尖锐地指出这一问题,而来年依然会出现命题“超纲”?面对这一现象,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笔者认为,我们应该结合新课程改革进行深入、冷静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综观2012年广东文综卷历史试题,感觉是选择题平淡无奇,非选择题力求创新。对此,笔者的理解是,用选择题的平淡控制试卷难度,用非选择题的创新力求出彩,不失为明智之举。结合课堂教学揣摩两道非选择题,也引发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9.
1.从发展历程看:2000年是文综考试的第一年,命题处于摸索状态,同一则材料下的题组是政、史、地混编的,题组模式尚未形成;01~02年题组模式形成并微调;03~06年稳定推广并成定例。题组数量始终保持稳定,01~06年均为3个题组,题组内的小题虽有微调,但主要稳定在3~4个。07年骤减为1组。几近淘汰。考生难以适府.老师议论纷纷.  相似文献   

20.
笔者认为,近年来的全国文综卷Ⅱ历史试题已成为高考试卷中的“鸡肋”,让老师难教,更让考生难学难考。2009年全国文综卷Ⅱ历史试题更是如此。结合流传于云南昆明的以下真实爆料,对卷Ⅱ历史试题特点及考生的成绩状况进行理性分析,无疑会得到相关印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