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若为王     
在电影刊物上看见一个名字:《我若为王》。从这影片的名字,我想到和影片毫无关系的事。我想,自己如果作了王,这世界会成为一种怎样的光景呢?这自然是一种完全可笑的幻想,我根本不想作王,也根本看不起王,王是什么东西呢?难道我脑中还有如此封建的残物么?而且这世界会成为一种什么怎样的光景?  相似文献   

2.
选入高中第二册的聂绀弩先生的杂文《我若为王》,以幻想虚拟的独到笔触,酣畅淋漓地鞭挞了王权意识和奴才思想,读来真个痛快。然细读全文,觉有几处词句值得商榷,现冒昧探询.就教大家。  相似文献   

3.
杂文,有广狭二义.广义的杂文,内涵丰盈.中国历史上除诗词歌赋之类的韵文外,似乎所有文体都可归结在杂文一类.如我们中学课本所选的<师说><马说><送东阳马生序>以及一些野史笔记等等,都可以杂文视之.但是深存于我们头脑中的却是狭义的杂文,尤其是20世纪鲁迅先生树起大旗,以杂文为匕首、投枪向黑暗的社会宣战之后,杂文,在我们的视野里就专指针砭时弊、指斥浊流的一种文体了.  相似文献   

4.
在当今的中国,风行的是温柔的时尚小品,那种供有闲阶层阅读的“小散”,给人的感觉是社会已经进人了无忧无虑的年代,由此,杂不是为大家所疏忽,就是即使被冠以杂之名,也已经变得毫无棱角可言,妩媚可爱得如风情万种的女人了,这实在是学的悲哀。而当我听到有的评论家说,杂干吗就要按照鲁迅的风格去写,何妨写得“顺溜”一些时,我比任何时候都要明白,在当今时代,学缺乏的正是骨气。  相似文献   

5.
金晓涛 《学语文》2006,(3):9-10
被选入教科书的文章具备双重价值,一个是它的原生价值,即原本作为社会阅读客体而存在的、传播信息的价值;另一个就是在原生价值的基础上生发了教学价值。即学生要学习的“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的价值(李海林语),而其中的教学价值应该是语文教学的着眼点。那么,收入高中教材的新课文《我若为王》的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是什么?一般而言,学生阅读之后所获取的信息是聂绀弩先生对王权意识和奴才思想的批判。  相似文献   

6.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选入了著名作家、学者聂绀弩的杂文《我若为王》,其中有这样两段文字:甲:“我将听不见人们的真正的声音,所能听见的都是低微的,柔婉的,畏葸和娇痴的,唱小旦的声音:‘万岁,万岁!万万岁!’”(第5段)乙:“我若为王,将终于不能为王,却也真的为古今中外最大的王了。‘万岁,万岁,万万岁!’我将和全世界的真的人们一同三呼。”(第8段,即末段)这两段文字中两处相似的“三呼”“万岁”,却采用了不同的标点。由于对此的理解不同,引起了一些有心的师生的讨论。导致理解不同的关…  相似文献   

7.
精巧的结构与深刻的思想--解读《我若为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文学史上,聂绀弩是继鲁迅之后又一位战斗性极强的杂文作家。如果说鲁迅的杂文是投向敌人的匕首和投枪,那么,聂绀弩,这把天青色的、用机栝发箭的强弓射向敌人的则是一枝枝利箭。聂绀弩横溢的才气不仅体现在创作形式上不拘一格,  相似文献   

8.
冯蕊 《学语文文丛》2004,(11):14-15
几经大雄宝殿上的喧宾夺主,城墙内外戍兵的血流成河,板结的土地上便拓开了新一轮的皇土,一代江山刻下又一朝的国号,时代名正言顺的再一次幻化出一个高高在上的——王。  相似文献   

9.
冯蕊 《学语文》2004,(11):14-15
几经大雄宝殿上的喧宾夺主,城墙内外戍兵的血流成河,板结的土地上便拓开了新一轮的皇土,一代江山刻下又一朝的国号,时代名正言顺的再一次幻化出一个高高在上的——王。  相似文献   

10.
“我若为王”似乎是一个无须假设的荒诞幻想,但恰是一个极好的发散点。作者正是巧借“虚想构思法”,以虚写实。惟其“假定又  相似文献   

11.
初读《我若为王》,对聂绀弩先生颇感尊敬。短短文章,抒尽对王权、奴才意识的厌恶之情,更表达出不想、不屑为王的心情,很有文人的气节。可当我的知识一点一点累积,再读这篇文章,不禁对这一问题产生了许多不同看法。自古以来,有权的地方,便有着阿谀逢迎,有着令人鄙视的“奴才”。这种现象不是中国特有,也不是只存在于封建社会。即使时空转换,制度也不断改变,权力终究存在,有关权利的各种斗争,各副丑相,也是挥之不去的。如果因为看清了人的奴性,而拒绝“为王”,这并不是正确的态度。权利是把双刃剑,害人利人,就看你如何把握了。回首中国长达两…  相似文献   

12.
在忠县上完《我若为王》的公开课后,我长长地松了一口气:一个星期的努力没有白费!为了这节公开课,我们用了整整一周时间来准备。回顾磨课的过程,一路走来,获益匪浅,套用一句时髦话:“痛并快乐着”。  相似文献   

13.
聂绀弩的《鲁迅-思想革命与民族革命的倡导者》和《略谈鲁迅先生的(野草)》两篇论文,准确地把握住了鲁迅独特的思想和情感形态,以及鲁迅思考问题的特殊角度,提出了许多颇有新意而又切合实际的独到见解,在鲁迅研究史上作出了开拓性的重要贡献,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我在执教《我若为王》时,过程颇为顺利。当在黑板上补充完如下板书:“奴才的表现(现象)→我生活在奴才中间,我是奴才的首领(本质)→不留奴种在人间(卒章显志)”后。学生出现了欣欣然的脸色,似乎一堂课的任务终于完成了。我知道学生思维将进入停滞状态,教师有必要让学生刮起头脑风暴。  相似文献   

15.
由课前播放的flash《秦始皇》导入新课。歌词如下:人地在我脚下/国计掌于手中/哪个再敢多说话/夷平六国是谁/哪个统一称霸/谁人战绩高过孤家//高高在上诸君看吧/朕之江山美好如画/登山踏雾指天笑骂/舍我谁堪夸//秦是始人在此/夺了万世潇洒/顽石刻存汗青/传颂我如何叱咤。  相似文献   

16.
审美主体具有个体差异性。不言而喻,翻译者作为翻译的审美主体,也存在各种各样的个体差异。以张培基和刘士聪翻译的《我若为王》为例,从翻译技巧的使用、原文风格的再现、原文思想的传达三个层面来探讨,分析审美主体的个体差异性与翻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今天的母亲这是怎么啦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了原香港《文汇报》主笔、人民文学出版社副主编、我国著名作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聂绀弩先生1940年12月6日在桂林写的《怎样做母亲》一文。那是一篇回忆录,说的是他的母亲,在他小时候怎样凶狠地打他,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以及他对母亲总是打他的原因的分析,对天下做母亲的劝告。那篇回忆母亲的文章,同绝大多数回忆母亲对儿女的恩德的文章完全不同,那简直是在控诉他的母亲。因此,印象非常深。当时,我读之后,有一个感觉:聂绀弩的母亲太特殊了。  相似文献   

18.
刘保昌先生这几年致力于关于现代文化名人的传记写作,2007年5月,出版《戴望舒传》之后,过了半年多,今年一月又亮出了更加有分量和价值的《聂绀弩传》。这两本书都做得相当大气,精致、厚重而雅驯,真让同道中人如我者艳羡。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我若为王》一文最后一句说:“‘万岁,万岁,万万岁!’我将和全世界的真的人们一同三呼。”其中的“三呼”系“山呼”之误。山呼,也叫嵩呼,是封建时代臣民祝颂帝王长寿的仪式,即臣民向帝王叩头并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该词出自《汉书·武帝纪》:“(汉元封元年春,汉武帝)亲临嵩高(今河南嵩山),御史乘属在庙旁,吏卒咸闻(嵩山)呼万岁者三。”后人因此称之为“嵩呼”或“山呼”。唐代张说《大唐祀封禅颂》载:“五色云起,拂马以随人。万岁山呼,从天而至地。”足见  相似文献   

20.
随着语料库的发展,语料库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已经成了重要课题。基于语料库,聚焦词汇层面,对《我若为王》三种英译本的翻译风格进行分析研究。研究发现,三种译本在选词上各有侧重,例如张译选词更加正式,刘译选词趋于平实,而蔡译选词注重多样性,长词较多,三种译本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