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川云雨,松柏花卉,原本无所谓喜怒或爱憎,然而这些千姿百态的物象一旦扑入人的主观世界,并被注入人的精神意念,便能顿然生辉,便会涌出种种情致.所以,在常见的记叙文中,所状之物,所摹之景,无不透出一个"情"字来:写景都是为了写情,景语即情语.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说"意在笔先",南朝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如果把"意"比作统帅比作乐队指挥的话,那么"情"就是乐章的基调,就是抑扬顿挫的旋律.文章没有"意"就失去了脊梁,立不起来;有"意"而无"情",则不丰满,不  相似文献   

2.
“夕阳芳草寻常物,解颐都作绝妙词。”诗人“以我观物”,产生“非陈诗何以展其意,非长歌何以骋其情”的创作冲动,体物寓情,缘物寄意,将内情与外物、心声与天籁加以融合谐和,便产生了熔铸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咏物诗。咏物诗首要形似,而尤贵神似。下面谈谈古典咏物诗神似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3.
文学是情感的艺术,情感在作家的创作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它既是作家的动机,又是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血液。作家之所以能够进行创作,是由于他们有着比常人更丰富更细腻的情感。正是这丰富而细腻的情感给了作家创作的动力,又是这丰富而细腻的情感赋予了文学形象以血液。 文学创作的事实告诉我们,凡成功的文学形象都是有感情的。且不说多愁善感的林黛玉们,就连以严厉著称,看似无情的贾政也是有感情的。他把宝玉打昏过去却又“自悔不该下毒手到如此地步”,他痛打宝玉是要维护封建正统,恨铁不成钢之情,打过之后又后悔是怜子之情,正是由于有了这丰富而复杂的情感,贾政才成了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离不开情感,景物形象,场面形象也离不开情感,常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就是说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是作家眼里的景物,都凝聚着作家的感情。我们知道,如果作者对某一人或物没有感情的话,根本不会给予太多的青睐,自然不会有细致入微,维妙维肖的描绘。就文学作品的实际来看,景物描写绝不是单纯的景物描写,它往往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情怀,或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或托物言志,景物形象自然离不开情感,场面形象也不例外。由此可见,情感在作家的创作中的作用是巨大的,那  相似文献   

4.
所谓情感教育,它和智育、美育一样,是青少年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即在教学过程中用美文灌之以情,教师动之以情,学生会之以情,由无数的"情"的操作而综合为"情操"的生成,达到心灵和心灵的藕合。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  相似文献   

5.
夕阳芳草寻常物,解颐都作绝妙词。诗人以我观物,产生非陈诗何以展其意,非长歌何以骋其情的创作冲动,体物寓情,缘物寄意,将内情与外  相似文献   

6.
爱如夏花     
选择了教书育人这份事业,便选择了琐碎平凡的人生;选择了班主任这一苦中之最,便选择了朝迎晨夕晚沐晚霞的疲累.然而,正如一句广告词中所说:我选择、我喜欢!也正因为如此,"让爱做主!以宽容之心,照亮学生心灵之灯;以赏识之情,开启学生智慧之窗;以聆听之智,呵护学生童真之趣;以温柔之鞭,放飞学生理想之翅……"已成为我今生不变的爱生格言.  相似文献   

7.
<正>台湾作家琦君在《留予他年说梦痕》中这样写道“:每回写到我的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这一份情。”正是这样一份独特、真挚的思乡之情,琦君写出了《桂花雨》。《桂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表达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桂花和故乡的美。而寓情于物是本文创作的一个特点。教学时,要让学生透过“桂花”看到“故乡”,透过“物”看到“情”,寓情于物的写法就会在悄然之间融入学生的认知中。  相似文献   

8.
<正>范仲淹说:"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景之丰富不足以动人,唯情之变幻乃能感染。诗人笔端的人物活动,自然景物,不是客观事物的简单模拟,而是经过诗人心灵的感应和过滤,染上鲜明的主观色彩,体现诗人个性的事物,如王国维所言:"以我观物,则万物皆著我之色彩。"一切写景状物的文字都是作家表情寄意的载体,或是自然景物牵动他们的情思,促其有感而发付诸文字;或是他们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接触外界景物,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其中。所以,我们聚精会神地观照审美对象时,就会产生把我们的生命和情趣移就到对象中、使对象显示出情感色彩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真正的艺术家是哲人:因为他随时都在处理、或者在思考如何处理物我之间的关系的。当然诗人大多是用感悟到的形象物灵动地表现物我关系的。而这里,如果成功地运用了语言的技巧,必定全情景交融,达到如王国维所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  相似文献   

10.
《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即语言,是诗之本质要素,是诗人为读者和作者之间的情感互动和心理交融所设置的心灵密码。因此,只有对这些密码进行破译,涵咏透析诗歌字词,才能想象出诗中所状之物,品味出诗歌所抒之情。  相似文献   

11.
关于作文是什么的命题,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从正面指出写作的本质是“物——情——辞”的双重转化。晋代陆机在《文赋》中说:“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从反面揭示了写作的本质是“物——意——文”的双重转化。教育家叶圣陶更是指出写作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可见,不管是古代的文学家还是现代的教育家,他们都一致地把作文指向心灵的层面。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深切体会到:作文是一个人生活的表达,映射着作者生活的充实与干涩;作文是一个人认识的反映,映…  相似文献   

12.
美育说略     
在以诗歌、小说、戏剧、散文为主体的语文教学中,我是这样借助形象进行美育的。 一、挖掘形象美,陶冶情操 既然美育是以艺术家创造的美的形象美化人的心灵,那么进行美育,首先要发掘形象美。而引导学生发掘形象美的过程,也正是美化学生心灵,使之向善的过程。例如为了借助刘兰芝的美的形象,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我们先让学生历数刘兰芝的美:聪慧美、勤劳美、善良美、钟情美、坚贞美。  相似文献   

13.
周娅 《初中生辅导》2012,(31):10-11
书是我精神的家园,是我灵魂栖息之所,是跨越时空的邂逅,是沟通心灵的桥梁,是教人生活的良师.前苏联作家尼·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书里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法国作家伏尔泰把读书当作与老朋友重逢和谈心,法国另一位作家左拉说得更直接:"我有了面包和马铃薯便足以充饥,偶尔搞到一枝蜡烛,能在夜里读书,便有天大的快乐." 不错,书是我们灵魂深处的一点亮光,是我们心灵广宇的一泓活水.炎热的季节,它为我们吹来了阵阵凉风,使我们浮躁的头脑变得冷静;寒冷的日子,它用温情的烛光映照着我们,使我们不惮于前行.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它使我们远离尘嚣;在孤独寂清的生活中,它教会我们品尝多味的人生.  相似文献   

14.
文学是以语言为媒介创造的艺术作品作家头脑中的审美意象是借助于语言而定形、清晰化并最终通过语言完成和传达的。文学语言借助自己深邃的表现力而使其塑造的形象更加生动和丰富它几乎能深入到人之所想情之所欲的一切领域。我们在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时除了文学的思想性和情感外还要学会感受文学语言的形声艺术。自然界由于物体振动而发出不同的波传出千奇百怪的声响雷电的轰鸣声鸟雀的啼叫声时钟的嘀达声人们的谈笑声……它们共同构筑了一个由各种声音混响的交响乐团。有经验的作家往往把大自然的声音描摹得惟妙惟肖…  相似文献   

15.
赖丽芸 《云南教育》2003,(10):34-34
《日月潭》描绘了我国台湾著名风景区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宝岛台湾的热爱之情。教学时,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发展”的原则,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一、动感图画创设情境多媒体借助电、光、形、声的神奇配合,可以把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意境中,去感知其境之美。课始,我用多媒体展示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小导游圆圆姐姐,并播放《日月潭美丽的风光》片段:碧绿的湖水、连绵的群山、苍翠的树木、闻名中外的名胜古迹等。在优美的音乐声和动感的画面渲染下,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使学生入情入…  相似文献   

16.
《小城三月》凝聚了萧红对女性、自我、爱情的多重思索和追问.作家关注女性个体命运,表现出女性个体的独立和觉醒;借助翠姨这一形象,体现出作家对本真、健康生存方式的追求,表达了对于生命的赞叹和眷恋;以翠姨的爱情故事来悲悼自己的爱情,是萧红自我的一次心灵对话;翠姨对爱的执着正是萧红对爱的哲学思考,作品中对家乡和家人的深情描写,正是她对家的渴望,这些都体现了萧红对爱与温暖的追求.  相似文献   

17.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班固在《汉书》中说,“书曰‘诗言志,歌咏言’,哀乐之心感咏之声发”。这些都告诉我们,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活动的伴生者,是作者情感活动的外现和升华。  相似文献   

18.
直至今天,在现代人群中,“唐诗”二字仍有历久不衰的特殊的魅力。原因何在? 文学是抒情的,诗歌尤其如此。人不能没有感情生活,大到济世安邦、忧国忧民之情,小到生活中种种细腻情感、喜怒哀乐,需要发抒,一泄为快,这就是创作;他人读了作品,感受到这些喜怒哀乐之情,产生共鸣。击节感叹,这就是鉴赏。创作——鉴赏,这一逆向活动的过程,是由情始、由情终的(即所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龙·知音》)。作家莫泊桑,对于读者的要求看得很敏锐: “这些人群朝我们叫道:安慰安慰我吧。娱乐娱乐我吧。感动感动我吧。让我做做梦吧。让我恐惧吧。让我流泪吧。使我思想吧。”(《小说》,《文  相似文献   

19.
唐传奇中的士子们在追寻爱情的过程中,其心灵始终深陷于内在欲求与社会规范,即情与理的矛盾冲突中。尽管创作了这些形象的男性作家们,为他们笔下的人物,同时也是他们理想化了的自身。设计了三种解决矛盾的方式,即妥协、变形和合理化,但实际都是选择了向理性的屈从与回归。  相似文献   

20.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班固在《汉书》中说“,书曰‘诗言志,歌咏言’,哀乐之心感咏之声发”。这些都告诉我们,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活动的伴生者,是作者情感活动的外现和升华,甚至有人把文章形象地称之为作者的“心电图”。如何把文章所体现的情感传达给每一位学生呢?这就要靠朗读了。朗读是架设在学生的情感与文章固有思想感情之间的一座桥梁,如果没有这座桥梁,学生的情感与文章的思想感情就很难产生共鸣。那么,究竟该如何加强小学生的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呢?曾几何时,在课堂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