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土壤学会奖 为表彰对我国土壤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卓著业绩和成就的中国土壤科学工作者,特设“中国土壤学会奖”。用以表彰在土壤科学研究,科技成果应用和学术交流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年龄在60周岁以下的中国土壤学会会员。该奖主要针对个人。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西藏河谷农区农田土壤生物环境的影响,在持续6年的定位试验(撒播、条播、少耕、免耕)的基础上,分析了长期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呼吸、土壤活性有机质、土壤脲酶、蔗糖酶等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青稞整个生育免耕方式土壤呼吸强度最高;(2)随土层深度增加,处理年限增加,土壤活性有机质含量降低,免耕处理土壤活性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3)20~40cm土壤蔗糖酶和脲酶活性显著低于0~20cm土壤;耕作方式处理年限对土壤蔗糖酶和脲酶活性无显著影响,条播方式土壤脲酶活性强,而免耕方式土壤蔗糖酶活性显著高。由此得知,土壤生化性质指标能敏感地表征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的扰动差异引起土壤环境和生物活动变化。  相似文献   

3.
从土壤安全角度研究我国土壤保护战略问题, 对持续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 改善土壤环境质量, 保障农业生产与食物质量安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文章在分析我国土壤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了我国土壤保护宏观战略研究中亟需解决的一些关键问题, 即土壤保护的战略思想、战略方针、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及战略重点, 保护战略的实施对策, 以及土壤安全工程创建思想, 为制定国家土壤安全战略规划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论我国土壤保护宏观战略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土壤安全角度研究我国土壤保护战略问题,对持续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保障农业生产与食物质量安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文章在分析我国土壤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土壤保护宏观战略研究中亟需解决的一些关键问题,即土壤保护的战略思想、战略方针、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及战略重点,保护战略的实施对策,以及土壤安全工程创建思想,为制定国家土壤安全战略规划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典型草原地区旅游发展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君  刘丽梅  陈田 《资源科学》2008,30(6):837-842
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格根塔拉草原旅游中心为研究区,对草原旅游发展对土壤容重和含水量的影响、土壤机械组成的影响、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分别加以分析,得知旅游活动的干扰对土壤容重和含水量的影响比土壤的机械组成要明显,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干扰又比对土壤的容重影响显著;在干扰范围上。旅游者游览活动波及的区域面积比旅游经营活动的核心地段广。研究进一步构建了土壤生态安全综合指数,据此诊断出如下结果:在道路区,旅游发展对土壤的干扰极重;在敖包区,旅游发展对土壤的干扰是重度干扰;在马场区,旅游发展对土壤的干扰属于中度干扰。从而文章确立了不同旅游活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干扰程度,提供了不同旅游活动范围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干扰参数,有利于目的地快速诊断旅游发展的土壤影响强度,及时作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6.
基于MDS和模糊逻辑的黄河三角洲土壤质量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三角洲土地资源丰富,但降水与蒸发严重失衡,土壤受盐渍化及污染影响严重。为获取该地区土壤质量现状,本研究选取了多个物理和化学指标,利用最小数据集理论,构建适合于研究区土壤质量评估的指标体系,然后采用模糊逻辑模型对土壤质量现状进行评估,并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了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土壤等级上的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经筛选后,黄河三角洲土壤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包括pH、TN、AP、AK、有机质和土壤盐分;评估结果显示在空间上土壤质量内陆高于沿海,以中部黄河与刁口河相交处为最优;土壤质量整体上以中等级为主,其中三级类型占比最大为31.22%,农田、园地、林地等主要分布在三级以上土壤,但有部分在低级土壤上存在,而且优质土壤上也存在较多的闲置土地,土地资源利用存在不合理性,有待进一步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7.
土壤电导的测量是本文的出发点,在分析土壤电导机理的基础上,构成了一个能同时检测土壤电导和土壤含水量的土壤电导试验系统。探索了土壤电导与土壤容积含水率、土壤含盐量之间的关系,得出了随含水量的增加土壤电导的变化趋势和土壤电导随土壤盐分含量的增加而变大的规律。同时还探讨了土壤电导与土壤pH值之间的关系,对pH值不同的土壤进行了分别的试验,通过分析认为土壤pH值对土壤电导的影响较弱,待今后再做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陈清硕 《软科学》1989,(2):71-72
<正> 传统的土壤硬科学以土壤实体为研究对象,把自己的活动安排在土壤物理、土壤化学、土壤微生物等学科单元里,不断追求本专业学科的逻辑和测定技术的完善,结果使学科彼此进一步分离,知识的专门化和割裂在增加,从而使得传统的土壤硬科学研究难以为社会发展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在现代系统论思潮影响下,土壤软科学应运而生。土壤软科学是一类部门软科学,它以土壤系统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以人为中心的土壤系统和人类社会之间协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西藏河谷农区农田土壤生化性质的影响,在持续6年的定位试验(撒播、条播、少耕、免耕)的基础上,分析了长期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呼吸及其影响因子(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等)的影响。研究发现:(1)条播方式土壤平均温度(7.03℃)明显高于撒播(6.48℃)和少耕(6.30℃);(2)在青稞分蘖期、孕穗期和灌浆期,土壤含水量都表现为:条播<撒播<少耕<免耕;(3)土壤温度、水分含量和青稞根系发育状况共同影响土壤呼吸强度,在青稞分蘖期或孕穗期,土壤呼吸强度大;不同耕作方式比较,免耕方式土壤呼吸强度大。结论:少耕和免耕有利于保水保墒,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生长和活性。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论述了近年来国际土壤学界在土壤物理学领域的一些新的定位和发展, 并就与土壤安全密切相关的几个关键土壤物理研究热点进行了简要回顾, 包括:土壤结构、土壤水分监测与运动模拟、农田水文过程与水分生产力、土壤中污染物和胶体的运移、土壤生物物理、生物质炭对土壤物理性质作用机制与效应6 个方面。最后从土壤物理学科发展和我国耕地建设的需求展望了土壤物理学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伊犁谷地灰钙土和风沙土剖面特性及生态建设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部的生态环境安全关系到国家的生态安全。研究土壤特性及其垂直分布,能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指导。灰钙土与风沙土是新疆伊犁谷地的两种主要土壤类型。本文在对新疆伊犁谷地实地考察基础上,运用42个灰钙土剖面和12个风沙土剖面自然发生层各层的土壤样品测试数据—土壤有机质、pH值、电导率、总盐、八大阴阳离子,研究了灰钙土和风沙土土壤特性的垂直分布,并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提出区域生态建设中土壤利用和保护的建议。研究表明,伊犁河谷的不同土壤,其土壤特性的垂直分布和变化具有一致性和差异性。一致性体现在有机质和K+的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pH值、CO32-、Mg2+和Na+的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加。差异性体现在两类土壤的有机质、pH值、电导率和总盐在数量上不同。此外,两类土壤的电导率、总盐及SO42-,Cl-,HCO3-,Ca2+的含量随土壤深度发生变化的趋势不同。  相似文献   

12.
张洪业 《资源科学》1999,21(6):29-33
在阐述土壤水资源的概念、特点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了华北地区土壤水分含量状况及土壤水资源数量,并对土壤水资源研究在农业节水中的意义及土壤水资源高效利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土壤安全是基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一种土壤系统认知, 关系到与粮食、纤维和淡水等相关的全球土壤资源利用与保育。土壤对粮食安全、水安全、能源可持续性、气候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些土壤相关问题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土壤安全也是一个多属性多指标的概念, 不仅具有自然属性(包括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过程变化), 而且具有社会属性(包括经济、社会、政策等)。文章在充分认知土壤安全概念以及分析我国土壤安全重要性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出了我国土壤安全的宏观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4.
在阐述土壤水资源的概念、特点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了华北地区土壤水分含量状况及土壤水资源数量,并对土壤水资源研究在农业节水中的意义及土壤水资源高效利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乡(镇)级区域土壤养分空间变异与分区管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该文采用传统统计和地统计相结合的方法 ,研究了乡 (镇 )级区域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与分区管理技术。结果表明 ,菜田土壤主要养分N、P、K、Mn、Zn、Fe等尤其是P、Mn和Fe的速效含量明显高于粮田 ,种植制度和土壤肥料有关的管理历史是对土壤养分进行宏观分区管理的一个重要依据 ;粮田土壤N、P、K、Mn、Zn和Fe普遍缺乏 ,不同土壤养分的变异情况各不相同。整个区域土壤N、P、K、Mn、Zn等主要养分速效含量的空间变异性存在着半方差结构 ,在较大范围内存在存在着空间相关性 ,这一基本趋势对土壤养分分区管理是有利的。粮田区域土壤养分速效含量呈现较明显的空间分布格局 ,对土壤主要养分N、P、K、Mn和Zn可分别分成 2、3、2、2和 2个养分分区 ,因而对这 5个土壤养分进行分区管理可行。作物高产优质分区平衡施肥技术在小麦和玉米上使产量分别增加 1 0 9%~ 1 2 5 %和 1 2 5 %~ 2 1 7% ,使经济效益分别提高5 89 97~ 74 6 5 6元 hm2 和 5 2 9 6 2~ 1 34 3 4 5元 hm2 。  相似文献   

16.
我国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与农业可持续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肥料长期定位试验能揭示农业生态系统长期的变化趋势, 对探索农业可持续性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在简述我国农田土壤肥料长期试验网络基础上, 从土壤有机质演变、作物产量变化、土壤酸化机制、土壤生态功能演变以及施肥的环境效应等方面, 详细阐述了30 余年长期试验所取得的成果, 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和展望未来发展, 以期推动我国土壤质量特别是土壤肥力演变研究, 提升国家耕地质量和农业生产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7.
成都平原西部土壤全磷的剖面分布及主控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掌握土壤性质的剖面分布特征是认识土壤元素分布与迁移的重要前提。基于134个土壤剖面的523个采样数据,结合地统计学方法和GIS技术,分析了成都平原西部1m深土壤全磷的剖面分布特征,并揭示了成土母质、土壤类型(亚类和土属)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全磷剖面分布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成都平原西部土壤全磷含量较高;0~20cm土壤全磷均值含量为0.89g/kg,显著高于20~40cm (0.59g/kg)、40~60cm(0.48g/kg)和60~100cm(0.48g/kg)土壤全磷均值含量。各层土壤全磷具有一致的空间分布格局,呈现出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的空间分布趋势。土壤全磷块金系数在30.65%~68.24%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空间变异性,其空间变异受随机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共同影响。不同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及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全磷均呈现出表聚趋势。成土母质、亚类、土属和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研究区土壤全磷空间变异的重要因素,可分别独立解释其9.6%~32.3%、6.0%~16.9%、8.9%~32.6%和4.2%~6.1%的空间变异。在土壤分类单元中,土属的解释能力大于亚类,可作为探究影响成都平原区土壤全磷剖面分布的基本分类单元。成土母质与土属的解释能力相近,是影响研究区土壤全磷剖面分布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8.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施用羊粪生物质炭和堆肥对沙化土壤性质以及养分淋溶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羊粪生物质炭和堆肥能够显著增加土壤p H、有机质含量、土壤总氮、碱解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在试验的初始阶段,土壤中铵态氮含量明显增加而硝态氮变化不大;随着试验的进行,铵态氮含量逐渐降低,硝态氮含量逐渐升高。此外,施用羊粪生物质炭和堆肥可以提高土壤总磷和有效磷的含量,同时,还可以促进土壤有效磷的产生。对比而言,当只施加羊粪堆肥时,改良效果最为显著。总之,施用生物质炭和堆肥可有效地改善土壤性质和增加土壤肥力,并抑制养分的淋溶,对沙化土壤治理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9.
膨润土修复矿区污染土壤的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绍兴某矿区土壤受重金属Pb和Zn的复合污染。本文研究了膨润土修复矿区污染土壤过程中不同pH、膨润土对污染土壤修复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pH、膨润土与污染土壤比是影响膨润土对Pb和Zn的吸附的主要因素,当pH=5.0时,吸附效果最佳。当pH=5.0,膨润土与污染土壤比=1:10时,平衡液中Pb和Zn的浓度比不添加膨润土分别降低44%和58%。膨润土与污染土壤比=1:5时修复效果最好。因此,在pH在5,膨润土与污染土壤比=1:5时,可以达到最好的修复效果,膨润土可以用于修复被Pb和Zn污染的土壤。  相似文献   

20.
研究土壤的地理分布,和各地区土壤的成因、特性和改良的方法,是土壤地理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这些研究的成果是可以直接供给各地区的植物种植、农业生产、水利工程和建设工程等等的参考。因之,大力地展开对土壤地理的研究,在当前是一件重要的工作。土壤,是由四种成份组成的。一般说来,在土壤中含量最多的,是矿物质。它是由成土的母质——岩石,在长时期内,经过化学分解或物理分解而变成的。母岩对於土壤的性状是有很大的关系的。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