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清政府对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所采取的政策前后是有差别的:在鸦片战争以前,是实行逐步趋于严厉的禁教政策,禁止基督教会的传教;在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逐步实行支持、保护政策,允许基督教会在中国传教。而在贵州,贵州地方政府的政策基本上是与清政府的政策一致的,即前期禁止基督教的传播,而后期保护基督教的发展。政策的变化,对基督教在贵州民族地区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产教融合政策的有效执行是促进产教融合发挥作用的重要环节.基于对德国、美国、英国的产教融合政策执行模式的分析,总结国外产教融合政策执行模式的特点,反思我国产教融合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汲取国外产教融合政策执行模式对我国产教融合政策执行的有利经验.进一步完善产教融合相关政策体系,发挥政府引导协调功能,提高校企产教融合积极性,完善产教融合的外部系统环境.  相似文献   

3.
《嘉应学院学报》2019,(4):38-42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教会势力大肆向中国渗透,与广大民众产生激烈冲突。作为近代中国创办最早并有重要影响力的报刊——《申报》,对民教冲突、清政府应对措施等都进行了大量记载。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研究,可以窥视清政府对西方教会的态度以及民教冲突对社会的影响,对于我们进一步全面了解近代中国社会具有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实行"教考分离"是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重要措施,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好方法,实行"教考分离",可先试行文化基础课程的"教考分离",后逐步实现全面课程"教考分离"。而要实行全面教考分离,必须建立由计算机管理的试题库。这就要求用计算机按科学的编卷设计随机抽题组卷,并对考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信息反馈。本文研究了如何建立试题库来实现教考分离。  相似文献   

5.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要义,产教结合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初级阶段,产教融合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级阶段。在政策变迁方面,我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经历了从产教结合到产教融合的变迁过程。在政策变迁过程中,从追求短期效益到注重长效发展,不断推进参与主体的多元化,不断完善双师型队伍建设以及不断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之间的精准对接。展望未来,产教融合政策是主导,我国产教融合政策在制度化、法律化的基础上,应该重点关注产教融合的联动机制建设、治理模式创新以及激励机制建设,进而不断完善我国的产教融合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6.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要义,产教结合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初级阶段,产教融合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级阶段。在政策变迁方面,我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经历了从产教结合到产教融合的变迁过程。在政策变迁过程中,从追求短期效益到注重长效发展,不断推进参与主体的多元化,不断完善双师型队伍建设以及不断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之间的精准对接。展望未来,产教融合政策是主导,我国产教融合政策在制度化、法律化的基础上,应该重点关注产教融合的联动机制建设、治理模式创新以及激励机制建设,进而不断完善我国的产教融合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7.
特殊儿童义务教育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指对盲、聋、智力落后、肢体残疾儿童少年实行的一定年限的基础教育。坚持党对特殊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在特殊教育领域实行“走教制”,对重度特殊儿童送教上门是当前特殊教育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8.
明清政府是否都实行着“闭关锁国”的外贸政策?这个问题近年争论激烈。主要有三种主张。一、明清政府都执行着“闭关锁关”的外贸政策,这也是学术界的传统主张。二、明清政府都执行的是一种严格管理的开海贸易政策。三、清政府对外商不是“闭关”的,但严格限制中国商人...  相似文献   

9.
文章在论述远距离教育中实行宽进严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基础上,提出坚持宽进严出的关键是教考分离,并就如何实行教考分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币制借款最初是作为清政府联美政策的产物出现的,清政府试图以此作为在东北实行均势外交的工具.但是,随着四国银行团的成立,清政府对借款失去了自主权,并成为一个旁观者.币制借款应当说是清末外交的一大败笔,清政府由此进一步陷入了内外交困之中.  相似文献   

11.
西康建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康建省始于清末川边藏区的改土归流,民国初年停滞不前,终成于抗战时期的1939年。前后历时30多年,时断时续。在建省过程中,中央与地方以及各地方势力之间展开了长期的权力博弈,最终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完成了建省。西康建省,加强了中央对这一地区的管辖,加快了西康社会的转型,巩固了国防。  相似文献   

12.
以康熙朝为代表的清代中前期蒙古政策是研究清代宗藩体制变革的重要对象,清代中前期蒙古政策的特点在于:它在继承中国封建王朝传统宗藩体制的基础上对内藩政策实行着“中国化”的变革,实行着封建王朝“天下观”下的“中国意识”的萌芽与发展。清代中前期通过强化清中央政权对蒙古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统一”而非“一统”,加强了蒙古各部同清中央政权统治下各民族的融合。清代中前期蒙古政策的历史贡献在于:它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下,基本上完成了对内藩的“统一工程”,在很大程度上将清朝“天下观”下的内藩、属国作了很好的“内、外”之厘定,为实行“中国”由传统儒家意识下的“天下”向近代意义上的国家之转变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并且完成了对蒙古等边陲区域的统一工作。  相似文献   

13.
原绥远地区“旗县并存、蒙汉分治”特殊政权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是清朝、北洋军阀及国民党政府推行民族压迫政策的产物。这个政权制度的存在不仅加重了对当地蒙古族人民的剥削和压迫,而且严重地影响了蒙汉族人民的团结。建国后,中共绥远省委和省人民政府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在各种条件成熟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正确方针。随后经过认真细致的工作,终于妥善解决了这一重大历史遗留问题,从而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当地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清统一蒙古之后,对蒙地实行封禁政策。20世纪初,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推行"新政"。新政期间,调整了对蒙政策,代之以"放垦蒙地",使持续了200余年的封禁政策不攻自破。内地民人大规模迁入蒙地,察哈尔右翼的前山地区成了规模较大的农业区和半农半牧区。盲目垦殖,粗放经营,超出了生态系统本身的调节能力,致使原本脆弱的草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相似文献   

15.
清朝乾隆年间,绥远城内出现两次较大规模的兵房衙署变价活动,这两次活动发生均因为官兵军事变动。具体变价活动由山西巡抚带领各县县令评估,售卖完成,是清政府的官方行为,这两次房地变价影响了清政府驻防满城房地政策、体现了绥远城及其驻防满城的军政和财政分离的特点,确定了绥远城房地产交易的模式。开启了绥远城房地私有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清代同治、光绪年间赈灾中的捐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同治,光绪年间,清政府在几次大的赈灾中举办捐纳,收捐实职,并将这种措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这种举措的主要原因,一为灾荒的空前严重,二为清政府财政的日益支绌。作为一时的应急措施,在短时期内是行之有效的,从长远的观点来看,这种措施对清政府来说无异于饮鸩止渴,尤其是收捐实职,危害更大:其一,它使官场流品之滥达于极点;其二,使行贿受贿之风到处蔓延。同时,它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清政府的财政问题。  相似文献   

17.
1904至1905年的日俄战争,是日本军国主义与沙俄帝国主义为争夺中国东北与朝鲜而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这场战争主要在满洲及其临海进行,但西方列强要求清政府保持中立。清政府宣布“局外中立”并请求列强予以保护。但是就中国而言,日俄战争决不是一场局外战争。它的引发、战场及其最终解决,都与中国休戚相关,为什么清政府会采用这一政策?本文拟从国内外两方面具体考察这一政策出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清末的教育改革始于戊戌维新运动,光绪帝在“定国是之诏”中明确宣布停废八股文,改试时务策论。这一举措虽因变法的失败而不得行,但庚子之变后,在张之洞等人的建议和要求下,清廷不得不对教育和科举制度进行改革。1905年,清廷最终废止了科举制,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9.
在建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程中,清政府通过大力优崇喇嘛教,与边疆少数民族上层保持了极密切的关系,实际上是因势利导,分而治之,借助宗教力量来有效实施民族政策。融会了多民族建筑艺术精华的承德外八庙正是这一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它见证了康乾盛世民族大团结的一次又一次高潮。  相似文献   

20.
关于中法战争清政府乘胜即收的原因 ,近年来有学者进行了新的研究 ,提出了一些有说服力的理由。分析镇南关大捷后法国的对华政策 ,可以从一个侧面审视这一问题。其实 ,茹费理下台的直接原因虽然是法军在越南的失利 ,但其根本原因却是法国无产阶级与统治阶级的矛盾 ,以及统治阶级内部各派系的矛盾斗争的结果。茹费理刚下台 ,议会便通过了增兵加饷案 ,说明法国没有改变对华战争政策 ,这促使清政府决定乘胜即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