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宁夏274名寄宿制学校初中生和300名非寄宿制学校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1)寄宿制学校初中生总体心理问题显著高于非寄宿制初中生,其各种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也高于后者.(2)寄宿制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没有年级差异,而非寄宿制学生的年级差异表现为初一好于初二和初三,两类学校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初一、初二年级.结论:寄宿制学校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如非寄宿制学校,且主要表现在初一年级学生身上.  相似文献   

2.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并与全国诸常模进行比较后发现:高职大学生症状自评量表评分与全国成人常模相比,除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因子无差异外,其他各因子均有差异;与全国大学生比较,各因子均有显著差异;与全国青年常模比较,除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等因子差异极显著外,其他各因子无差异;而高职大学男女生之间、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在心理健康状况方面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师范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关注师范院校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是做好师范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通过对赣南师范学院2004级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发现:师范院校新生心理健康出现较为严重症状的因子主要是强迫、人际敏感、抑郁、敌对、偏执;男、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无显著性差异;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城镇和非城镇学生之间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极其明显;师范院校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要高于非独生子女,城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高于非城镇学生。  相似文献   

4.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症状白评量表SCL-90对重庆市5所高职院校共17611名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查,并对测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考察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特点。测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存在中度及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占被试人数比例较低;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好于女生;农村生源学生的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城镇生源学生;非独生子女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广上得分高于独生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是合理设置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课程,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促使心理辅导过程中主体、形式与目的相得益彰,构建校同四级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5.
对2000—2010年间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发现: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女生在躯体化、焦虑、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高中生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精神病性和强迫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初中生。因此,学校应广泛开展心理教育工作,家长应合理调节自己的期望,学生应提高自己应对挫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渝东南地区的629名12—21岁初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的调查,结果发现:(1)该地区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总检出率为19.4%;(2)心理健康状况的年级差异是非常显著的,高一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差,初一学生最佳,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比高中生好;(3)男女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不显著;(4)汉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少数民族学生差异不明显。(5)单亲家庭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抑郁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单亲家庭的中学生  相似文献   

7.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重庆市5所高职院校共17611名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查,并对测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考察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特点。测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存在中度及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占被试人数比例较低;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好于女生;农村生源学生的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城镇生源学生;非独生子女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因子上得分高于独生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是合理设置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课程,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促使心理辅导过程中主体、形式与目的相得益彰,构建校园四级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考研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云南师范大学大四的270名在校生进行问卷调研,分析有考研意向的毕业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将其与非考研毕业生的心理状况进行比较,进而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结果表明:在强迫因子分、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分、焦虑因子分、敌对性因子分、偏执因子分和睡眠饮食因子分方面,考研学生与非考研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显著;在强迫总分和人际关系敏感总分上,不同性别的考研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显著;在十个项目总分上,考研学生文科组和理科组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不显著;在恐惧总分上,考研农村学生和城镇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9.
采用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并借助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周口师范学院大学生太极拳习练者与非习练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太极拳习练者与非习练者10个因子项均出现显著差异,尤其是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适应性、心理承受力、情绪失调几个因子显现出非常显著的差异。从而得出结论:习练太极拳对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具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自编《学生心理档案卡》对2712名大学新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10.32%的学生在至少一个因子上得分高于3,各因子症状检出率前4位分别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和偏执;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全国青年常模存在显著差异;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之问、不同性别、专业、本专科与成教院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而不同民族学生在各因子上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儿童孤独量表》调查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的孤独感,发现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的孤独感高于非寄宿制学校的小学生;男生体验到的孤独感要高于女生;低年级的小学生比高年级的小学生体验到更多的孤独感。提出三个方面的建议即建立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小学的亲情补偿机制;加强对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构建充满亲情的校园环境。  相似文献   

12.
高一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调查运用SCL-90对635名高一学生进行心理测试。结果表明,学生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9个因子上的得分及阳性项目数都高于全国成人常模。女生的忧郁、焦虑和恐怖3个因子分显著高于男生。各类心理问题中,尤以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突出。这提示高一学生心理健康是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云南省边疆地区哈尼族中学生自我价值感的特点,为边疆少数民族的心理健康和教育提供依据,采用黄希庭、杨雄编制的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对三所中学的656名哈尼族中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哈尼族中学生自我价值感许多方面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哈尼族中学男生的总体自我价值感和个人取向生理自我价值感显著高于女生;哈尼族女生的人际自我价值感和个人取向道德自我价值感显著高于男生;初二学生自我价值感的各个方面都显著高于初一和初三学生;初一学生个人取向的一般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的人际自我价值感和社会取向的道德自我价值感显著高于初三学生;初三学生的总体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的特殊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的心理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的家庭自我价值感显著高于初一学生;杂居地区哈尼族中学生的总体自我价值感和特殊价值感均显著高于聚居地区的哈尼族中学生。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内蒙古三个旗县的调研,发现目前农村寄宿制中小学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寄宿生的超负荷学习和过度管制、生活条件和心理状况不良、家庭经济负担较重;寄宿制学校教师工作负担过大,学校管理面临困境等。其原因是:未能处理好农村学校的集中与分散的关系;大多数寄宿制学校尚不具备实行寄宿制的"软硬件"条件;寄宿制学校的普遍建立影响了农村薄弱学校的发展;寄宿生的经济补助数量少、覆盖面不足等。对此,应实行农村寄宿制学校与非寄宿制学校的均衡、协调发展,寄宿制学校要超前建设,保证寄宿制学校的教育资金需要,加大寄宿生的经济补助力度、扩大覆盖面。  相似文献   

15.
采用SCL-90量表对308名民办中学高二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民办中学高二学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8个症状上均表现出心理问题,其中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最为严重。女生的抑郁和恐惧的反应程度显著高于男生;文科生的抑郁和敌对的反应程度高于理科生;而在城乡、独生子与非独生子上差别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运用《中学生应激源量表》和《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对431名初中生的心理应激和一般生活满意度进行测量,考察初中生心理应激状况及其与一般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结果发现:(1)男生承受来自教师、家庭环境、同学朋友、社会文化四个方面的压力高于女生。初中生的学习压力呈现出随年级的升高而增加的趋势。(2)生活在关系很融洽家庭中的学生的学习压力和自我身心压力在三种家庭关系状况的学生中最低,家庭关系不融洽的学生承受来自家庭环境的压力高于家庭关系很融洽的学生。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学生承受来自父母管教方式和自我身心两方面的压力高于生活在几代同堂和核心家庭中的学生。(3)初中生在父母管教方式、同学朋友、社会文化、自我身心四个方面的心理应激对一般生活满意度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7.
特殊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自编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查问卷测查了526名特殊家庭和510名普通家庭的小学生和初中生。结果表明,特殊家庭子女的自我概念(2.20±0.49)最差,其次为学习认知问题(2.09±0.66)较多,再者是性格缺陷(2.03±0.54)和情绪问题(2.00±0.51)。特殊家庭子女在学习认知、人际适应、行为问题、情绪问题、性格缺陷、自我概念等各个方面以及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均显著劣于普通家庭子女。不同类型特殊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显示,分居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差,流动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较多,其次是离异、丧偶和再婚家庭子女,留守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最少。特殊家庭初中生在学习认知上存在的问题显著多于特殊家庭小学生。特殊家庭小学女生的自我概念问题显著多于小学男生。特殊家庭初中男生的学习认知、人际适应、行为问题、性格缺陷和总体心理健康状况显著劣于初中女生。  相似文献   

18.
摘要对229名寄宿制学校中学生的调查显示:(1)寄宿制学校中学生在学习适应和身心症状适应维度上得分较高.存在适应困难,其中高一学生的学习适应困难得分显著高于初一;(2)在父亲教养方式上,男生在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在母亲教养方式维度上,男生在拒绝否认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初一学生在父亲情感温暖、理解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高一学生;母亲文化程度为大学或中专的学生在情感温暖、理解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的学生;(3)父母教养方式与其子女的适应策略存在显著相关,分离策略和母亲的惩罚严厉对中学生的学校适应困难有较强的预测作用,可以解释总变异的39%。  相似文献   

19.
农村寄宿制学校在实现教育公平和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由于地区经济、教育意识等差异,农村寄宿制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诸多的矛盾与问题。在实现农村寄宿制学校和非寄宿制学校的均衡发展、保证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教育资金需要、加大寄宿生的经济补助力度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